最近,一篇“南京家长已疯”的网文屡被刷屏,还引起了境外媒体的关注。作者针对南京正在推行的对学生减负的政策发出感慨:也许用不了多久,各位的孩子就会成为一个活泼灵动、热爱生活、轻松愉悦、心智健康的学渣!而“南京家长在快乐与痛苦的交织中,终于疯了。”这些煽情的文字,引发了正反两方面的热议甚至相互攻讦,在各有偏颇的矛盾中,不断戳中当前教育的痛点和难言之隐。如何冷静而深刻地对此进行思考并作出抉择,是全社会所面临的一个重大问题。 减负的目的在于创新教育。毋庸置疑,深化教育改革的关键在于更新观念,而抓手是建立完善科学的教育评价体系,但个人认为,最具操作性的一个切入点和突破口应该就是减负!长期以来,在应试教育的指挥棒下,学校和学生唯分数之马首是瞻,沦陷于题海战术和补课培训的泥沼,甚至挤占了非统考科目的学习空间,小升初、初升高,考重点冲名牌,学业的竞争何甚大也。许多地方正在推行的15点或16点放学其实并不是解决问题的重点和关键所在。所谓减负,根本是要减轻那种过重、过滥的课业负担和不必要的校外补课,将教育教学的重心转到基础知识教育、学习方法、学习习惯的养成和学科均衡教育上(这应该也是除师资、设施而外教育均衡的一个重要方面)及其在此基础上的创新思维培养,从而在根本上实施素质教育的推进并以此来倒逼教育观念的转变和教育评价体系的重构。因此,我们真正应该关注和思考的重点应该是在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同时,学生15点或16点放学后这段时间做什么、怎么做以及学校、教师的作用发挥问题。而许多学校、教师在这个问题上还处于茫然不知何为的状态,只是让学生集中起来做作业或变相补补课,严重偏离了减负和创新教育的初衷。长期致力于设计思维基础教育研究的北京工业大学艺术设计学院创新思维研究中心主任廖伟针对这一问题指出:要让学生在教师指导下,通过创新型活动(这种活动项目可以打破班级、年级甚至学校的界限)发展兴趣,训练思维,培养动手与协作能力,以促进个性化发展和综合素质的提升。这应该是解决“做什么、怎么做”的方向和路径及教育质量提高的关键所在。 与此同时,教育主管部门必须及时跟进,切实加大对提前教学、超深度教学、违规补课,特别是违规考试、违规印制教辅材料和违规举办校外培训的查处打击力度,努力构建一个不同学校乃至不同区域都一致的阳光型学习平台及其评价机制,切实消除“减负=制造学渣”的社会担忧和家长“我不补而别人都在补”的攀比心理及“公平焦虑”问题。 教学改革要允许有过渡期。“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不可能像诸如工程建设、风貌打造一样,可以通过加班加点的突击来实现“跨越式”发展,而只能是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渐进发展过程。作为深化教育改革重要内容的教学改革也是如此。因为这不仅涉及课程设置、教材编排、教学方法、考评标准、学习习惯等方面,而且还涉及减负之后(教学)活动项目的创新、植入及师资的培训,岂能立竿见影?所以,对以减负为切入点的教学改革必然要给学校、教师、学生一个适应期和过渡期。个人认为,这个过渡期起码要三年,即一个小循环,这也与所谓的一万小时定律(即任何人从平凡变成专业大家的必要条件。如果每周工作五天,每天工作八小时,那么成为某一领域的专家至少需要五年时间)基本契合。要允许学校、教师和学生在这么一个探索甚至试错的过渡期内,接受和适应包括减负在内的教学改革及可能导致的学习成绩波动,才有可能形成一种适应现代教育的新观念、新机制、新方法及其氛围,实现或达到教改的目标。不久之前,教育界的一位专家级名师,根据自己的实践和研究,指导农村学校某年轻教师在阅读教学方面进行探索,涵盖了课程设计、教学方法、学科互动、学习方法等内容,艰苦努力一学期后,学生的考试成绩却明显下滑,班级成绩跌落到学校最后一名,家长纷纷要求更换教师或转班,给学校和教师造成了巨大压力和信心打击。还是在这位名师的坚持、鼓励和帮助下,学校顶住压力,支持该年轻教师继续设施其阅读教改项目。一年以后,该班学生综合学习能力得到明显提升,学习成绩稳步提高,在考试中成为年级第一。 当然,综合教学改革远比这要复杂和困难得多,我们一定要有足够的认识和思想准备,以时间来换空间,以艰辛来换成果。 学校教育必须着眼于未来。邓小平同志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就提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而直到今天,我们的教育及教育改革离这一要求还有很大的距离。我们的教育长期处于相对传统和封闭的领域,素质教育一直在提,但从科举因循而来的应试教育却是让国人爱恨交加,“以文取士”的热情也并没有因取消大中专学生包分配政策而降低;扩招之后,其焦点又集中到考取重点、名牌大学上,学习的负担和压力不降反增。实事求是地说,这些年来,我们的教育教学质量和学生的整体综合素质都在不断提高,但毋庸讳言,目前教育的发展与学生的动手能力、专业技能和创新能力同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还是不相适应, 一方面是就业难、找工作难,另一方面是国家和企业急需的高精尖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普遍缺乏,专业不足与专业过剩的现象同时存在。而这里还有两个重大问题急需引起全社会的足够重视与深入思考: 一是教育培养的方向。无论社会如何发展,整体国民素质如何提高,学校教育培养出来的人才,除了少数进入专业领域从事高精尖的科学研究、研发而外,绝大多数作为社会劳动者都只是进入各个领域或行业从事技术或服务层面的工作——当然,这些工作也涉及创新创造问题及其所需的能力,在这些社会领域或工作、生活中,其综合能力与素养远比单纯的考分要重要得多。同时,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知识更新日渐加快,那么,拥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科学的学习方法成为终身教育必不可少的能力与素养,这就有赖于进入社会前学校教育对学生的培养。 二是未来社会的需求。科技的不断进步,特别是网络和人工智能的高速发展,真正难以预测十年二十年后的社会是什么样子,但有一点应该不用怀疑,那就是现有的许多职业和岗位必然被人工智能所取代,目前“题海”中的众多知识将在网络上“各取所需”!那么,我们现在所教所学的“应试”知识及能力,特别是所培养的未来主人公在将来还能在什么行业或领域发挥作用,还能适应社会的需要与发展吗?这里也有一点应该非常清楚:以基础知识为背景的创新思维、创造能力才是真正的“硬核”———永不过时!我们人才培养的真正目标也正在于此。 教育必须改革!这已经成为全社会的共识。但是,如果没有教育观念的转变,没有面向未来的考量,没有相应机制的保障,也许我们真的会“制造”出一批落后于时代的“学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