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名家长为打人老师“请愿”:多数人的暴力,一己之私的公共悖论
近日,盐城市滨海县一名学生脸被老师打青打紫,学校称,老师会依纪依规处理。没几日,事件出现反转,50名家长联名写请愿书,签字按手印,恳请安排李老师重回七(1)班正常上课。其中一位家长说,该班第一次考试排名全校倒数第一,后来在李老师引导下,不是第一就是第二。“现在家长揪心的不得了,很多家长哭的很厉害,孩子现在的状态很不好,集体成绩都下滑。”(扬子晚报1月3日)
老师体罚或殴打学生,向来都被全社会及家长们怒斥不已,如果哪个老师出现了这类情况,调离岗位必是毫无悬念的结果。因为被殴打的学生并不是仅仅是身体受到了伤害,更重要的是心理上会留下挥之不去的阴影,而这可能会影响到孩子的一生。
而在盐城市滨海县的这个反转事件中,却让人们看到了客观现实的另一面,即诸多家长们对老师价值取向的反向维度。这50名家长联名写请愿书,签字按手印,其诉求非常简单明了,就是怕因为换了老师,自己的孩子成绩下滑,影响到今后的升学考试。
如果仅仅站在这些家长的角度来说,这是可以理解的事,因为这些孩子正在读初中,而后面的高中选择何去何从,很大程度上则取决于初中的基础成绩,而很多家长都有这样的担心,即一分之差就可能落后几百名,甚至是落后千名。因而此时此刻,家长们的对老师行为的价值排序就会简化到成绩分数。
然而,这却忽略了另一个极其重要的角度,即被殴打的孩子和其家长心理感受的角度。可以想像,面对50名家长联名写的请愿书,被打的孩子和其家长已经处于了被孤立的境地,面对50名家长的请愿书,这位家长甚至都得不到丝毫的声援。
可以说,这位家长会有很多想说的话,但遗憾的是,这个重要的角度却成了全面观察此事的一个空位。每个家长都不愿自己的孩子被老师打,但同时,也显现出了“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心态,别人的孩子被打与己无关,因而就也可以执著地联名写请愿书。
显然,这也是一种多数人的暴力,同时,更是这50名家长的一种公共悖论,它的发源是一己之私,但如果是自己的孩子被打,则又会毫不犹豫地退出这样的阵营,对他对己是两个版本的标准,随时进退自如。但家长们也应明白,只要打人的老师没有受到应有的处置,每个孩子都可能成为下一个被殴打的学生。
这名学生脸被老师打青打紫,学校称,老师会依纪依规处理,但不日就出现了50名家长的请愿书。没人能预测事件的最终结果,但可以肯定的是,老师打学生已经触犯了国家教育部门禁规禁令的红线,从更大的价值取向上说,保证每一个孩子免遭老师殴打,是保证所有孩子免遭殴打的前提和条件,而这就是在处理这类事件时应有的社会公共角度。
力量时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