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兆林:背篓的记忆
中广网 2009-09-25
我的家乡在祖国大西北、西秦岭南麓的大山深处一个小山村里。这里四面环山,交通非常闭塞,仅有一条蜿蜒曲折的土路连着外面的世界。常年生活在这里的乡亲门不仅出行很不方便,而且购买油盐酱醋茶等日常生活用品都成了一件令人头疼的事。60年前,村民们日常所需的生产生活资料及出售农副产品全靠用背篓肩挑背扛,背篓成了当时的主要交通运输工具。
80年代里,我正在读中学,每到星期天,就用竹制背篓背着母亲精心打点好的简单学习用品和日常生活用品,爬山涉水步行20多公里的路到县城学校学习读书。每周礼拜日下午,我都是背着够一周用的粮饭、菜水,与同学们一起累得满头大汗,气喘吁吁地爬行在崎岖的山路上,行走整整两、三个小时,走一路歇一路,累了就歇,歇好了就又走,直到夕阳下山才走到学校。那时候,家里贫穷,经济相当拮据,父母亲又不会手艺,就没有多余的背篓,时不时向邻居家借用,也有借不到空手而归的时候。当背着背篓累得大汗淋漓,气喘急促地行走在山路上时,我就想起了村里人祖祖辈辈日夜操劳,肩挑背扛的情景,感到生活的艰辛。那时候,走进农家院落,最显眼的就是墙上悬挂的或地上放置的背篓。从这些背篓可以看出庄户人家的兴旺,背篓越多,人手就越多,干活的也越多。提起背篓,都能向人们讲出一长串的鲜为人知的故事。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里,农村实行了土地联产承包责任制,家乡百姓耕种的田地大都在离驻地很远的山沟里。因为是山坡地,不通公路,每季农业生产所需的农家肥和籽种运送就要用人力背篓肩扛或驴马驮,尤其是春节过后往山里运送肥料,就请庄户人家帮忙用背篓送。人手多,就得需用很多的背篓。我家有10多亩土地,为解决一年肥料运送,父亲花了50斤粮食的报酬,托人编制了4个背篓。背篓拿回家后,父亲加班加点制做背系。系好后,父亲和我们兄弟几人各拿一个往山上送肥料。
在我上中学的那6年,父亲专门请人给我编制了一个不大不小的背篓,让我背上学习用品和日常生活用品到县城上学。背着背篓我立志好好读书,学好知识,将来回乡改变家乡落后的运输条件。
寒来暑往,春去秋来,背篓成了我亲密的学习伙伴,也为我到20多公里外的县城求学立下了汗马功劳,陪伴我顺利读完了中学学习,走上了工作岗位。
现在,家乡的变化很大,其中让人感触最深的是交通运输工具的变化。村里的村民在党的改革开放好政策的指引下,勤劳致富,他们的生活开始有了新的起色,不少家庭都有了架子车,花钱饲养马和驴、牛来解决一年一度的肥料运送问题,减轻村民用背篓送肥料的负担。
后来,大部分村民买了既实惠又方便的自行车;家境好点的农户买了拖拉机,农忙时用于生产,农闲时跑运输挣钱。再后来,随着祖国西部大开发的推进实施,我们这里外出务工赚回钞票的青年人买了农用车专门跑运输,还有一部分人买了摩托车。村民们生产出的粮食和农副产品、生产资料等等再也不用背篓肩挑背扛了,而是用农用车、拖拉机、摩托车运回。用它们做生意,换回大把大把的钞票,买回电视机、电冰箱等电器设备,人们外出赶场、走亲访友也大多乘座各种大小车辆。而今,背背篓的人越来越少了。
现在,每当我想起在外地求学背小背篓的情景,想起那个小背篓,昔日那种艰苦朴素,拼搏奋斗的艰苦历程就会浮现在眼前,就会更加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催我不断奋进。 (经济之声《新鲜早世界》2009年9月25日播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