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辣社区-四川第一网络社区

校外培训 高考 中考 择校 房产税 贸易战
阅读: 3089|评论: 0

[交流共享] 【涨知识】京剧为什么一开始被称作“太监戏”,演员全是太监吗?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0-1-4 22:0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京剧为什么一开始被称作“太监戏”,演员全是太监吗?



01-04 12:51



老北京人经常有句话:“你Y跟我叫板是不是?”这个叫板,是挑衅的意思。不过与挑衅相比,叫板显然能体现老北京的文化。“叫板”这个词实际上来源于京剧。




可见,京剧已经融入到了北京的文化当中去,成为了北京的一个符号,也成了当之无愧的国粹。


一,乾隆折腾出了京剧


话说清朝的皇帝,就数乾隆最会折腾,据说为了搞经济调查,曾六下江南(结果邂逅了不少“夏雨荷”们)。




到了江南,地方官员当然不放过表忠心的大好机会,纷纷让各戏班为乾隆皇帝演戏,令久居京城的皇帝大开眼界。


1790年乾隆皇帝80大寿,南方一个最大的戏班----三庆徽班,来北京为乾隆祝寿。为皇帝祝完寿,这个三庆班又在民间演了几场,一来二去就火了。看到人家三庆班火了,南方一些演出班子相继也来了,有昆艺班、梆子班、混合班等一些戏曲团体。


虽然进京演出的戏班子不少,但真正能够“北漂”成功的,只有“四大徽班”,分别是:三庆、四喜、和春、春台。


徽班进京,是京剧发展进程中的重大事件,但这时京剧还没出生呢,还有相当一段距离。徽班进京之前,土生土长的京腔,正被秦腔压制。但是,秦腔大师魏长生师徒演唱的剧目多为男女情事,表演中也难免有一些不可描述,刺激了封建礼教。




这些人视京腔、昆弋为正统,觉得魏长生的秦腔为邪门歪道,所以就把秦腔给禁了。为了生计,很多秦腔演员便投入了徽班的怀抱。随后,湖北的剧种汉剧班,也进入了北京。汉剧演员搭入徽班后,将声腔曲调、表演技能、演出剧目融于徽戏之中,使徽戏的唱腔板式日趋丰富完善,唱法、念白更具北京地区语音特点,易于京人接受。至此,京剧就形成了。


二,慈禧做的唯一一件好事


京剧一诞生,满清皇室们一听,“哎呦,不错哦!”,便都成了京剧的迷弟迷妹。肃亲王善耆(汉奸川岛芳子的父亲)以及“侗王爷 ”溥侗,就是不折不扣的“京剧迷”。




据说肃亲王还曾与艺人同台演出过《翠屏山》,他在剧中扮演水浒108将中的英雄人物石秀,唱、念、做、打的功夫一点不含糊。至于清末的溥侗王爷,那更是嗜京剧成癖,不仅喜欢,而且拜了不少名师学艺,能唱能演。末代国舅郭布罗润麒,也喜欢京剧,在一次演出京剧《四郎探母》时,亲自扮演剧中的辽国国舅之一。不过,最大的迷妹还属慈禧了,据说她临死之前都是听着京剧的。




这位老佛爷,虽然也有被过度妖魔化的嫌疑,作为执政者,她是不合格的,这也是无疑的。但你要对着京剧的祖师爷们说老佛爷不好,他们是决计不干的!王瑶卿、谭鑫培、孙菊仙等艺人,都接受过慈禧的召见和赏赐,在他们眼里,慈禧不是大清朝的罪人,只是个爱看戏的温和慈祥的老太太。慈禧还动用自己的权力,在金钱和资源上,支持王瑶卿和谭鑫培对京剧艺术的改良。




爱演戏的人,会入戏太深,不疯魔不成活;但是爱看戏的人,同样会入戏。“戊戌变法”后,慈禧和光绪的关系势同水火,慈禧一次次在宫内要求演《天雷报》----养子中举后忘恩负义,和养父母断绝关系,而苍天有眼让他遭受了天打五雷轰。为了加强戏剧效果,凸显出她的内心戏,慈禧特地要求把雷公和电母的角色增加到五个人,并且戏中一定要尽可能地惩罚那个不孝子,出演不孝子的演员也是被丑化了不少。这场戏全程,光绪都需要陪伴她左右,她边看还要边诅咒剧中的不孝子,由此来衬托自己对于光绪的愤怒。慈禧老佛爷,比演的人还入戏。


三,为啥被称为太监戏?


京剧讲究唱、念、做、打,唱功是最基本的要求。但是,男演员会经历变声期,小时候嗓音清澈干脆,成年后变得沧桑浑厚,这是一个必然的生理过程。与梅兰芳先生齐名的程砚秋先生,就经历过变声期的困扰,后来靠着师傅的指导与自己的摸索,才琢磨出一种含蓄浑厚的音调。在四大旦角流派中,程派的唱腔公认是最美的。




除去旦角,即便是一些小生的娃娃腔,也对成年男演员来说,是一种考验。但是,在京剧产生的清朝,有一种人是没有这种担忧的,那就是太监。太监由于其生理原因,嗓子小、声音尖,如果乐感好、有天赋的话,绝对是个唱旦角的好料子。由于慈禧对于京剧的喜爱,皇室专门成立了一个京剧科班,挑选一些年幼的小太监进去学戏。这个班由慈禧太后亲自管理,唱京剧也逐渐成为太监们的“升官发财”之路。只要谁唱得好,就会得到慈禧太后的赏赐与赏识。当时宫里有个太监叫张兰德,入宫第二年学京剧小生,得到了慈禧太后的赏识,后被提升为后宫太监管事。




慈禧死后,张兰德又得到隆裕太后的宠信,升为长春宫四司八处大总管,这便是清末有名的太监“小德张”。也是因为京剧跟太监的这层渊源,所以民间有些人戏称京剧是“太监戏”。


既然男演员备受变声困扰,那为什么京剧不干脆就用女人当旦角?因为清廷从康熙年间,就不允许私设女戏,虽然日后这条禁令渐渐废弛,但是又不允许男女同台演出,所以女性角色多由男人扮演。而且,在后来的演唱实践中发现,其实男人演女人更有优势。




男性学旦角,嗓音的条件比较好,女性唱旦角,在高音区不占优势,尤其是“塌中”以后。另外,由于发展之初,唱腔源自男旦,所以一个成熟的男旦,比女性更能体现一个流派的本有的唱腔和韵味。


四,大众还是小众?


其实,在京剧产生以前,昆曲才是名副其实的百戏之祖。可是如今,京剧的观众毫无疑问要多于昆曲,由此引发了京昆谁才是国粹的讨论。昆曲的美妙在于雅,因传统文人的参与创作,才子佳人是其主题,代表了文人审美的最高水准。京剧发自于民间,甫一产生,就得到了官方的推动,继而赢得了百姓的认可,京剧不同于昆曲,主要在于俗,能俗到百姓的心坎里。京昆之争,看起来是雅俗之争,实际上就是大众审美与小众审美的不同。







这就比如说玩音乐的,搞摇滚的瞧不起玩民谣的,玩民谣的瞧不起唱流行的,唱流行的瞧不起抖音学猫叫的。




再来说玩文字的,严肃文学的看不上网络文学,网络文学瞧不上写公号的。但是,随着时代的变化,这种界限也在慢慢模糊,玩跨界的也不少,毕竟写公号的也能出书当作家了。




要说京剧产生的年代,相对于昆曲,肯定是俗,但对于如今的人们来说,京剧也是一种雅,很多新时代的知识分子都爱京剧昆曲一起听。当然,这种变化得建立在无论雅俗,都具有美感的基础上,那些火一阵便没影的神曲,再怎么也成不了经典。





打赏

微信扫一扫,转发朋友圈

已有 0 人转发至微信朋友圈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高级模式 自动排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复制链接 微信分享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