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78年中国第一套邮票“大龙”
1934年,川陕省苏维埃政府发行印有马克思头像的邮票
2020《庚子年》鼠年邮票金张
集邮是以邮票及其他邮品为主要对象收集、鉴赏与研究活动。是一种兴趣,也是一种学问,也是一种投资。邮票素有"国家名片"之称,每个国家发行邮票,无不尽选本国最优秀、最美好、最具代表性或纪念性的东西,经过精心设计,展现在邮票上。涉及内容方方面面,各行各业,方寸小邮票成为包罗万象博物馆、容纳丰富知识小百科。 邮品形式多样,不仅包含邮票,还包括首日封、国际邮资航空信封、纪念封、原图卡、邮政明信片、邮资封、小全张、小本票、小型张、纪念邮戳、邮柬等。 集邮随着邮票出现而产生。1840年5月世界上第一枚邮票出现在英国,票面图案为维多利亚女王侧面像。1878年中国正式发行了一套"大龙"邮票,亦为中国集邮开始。“大龙”邮票1998年6月在香港国际拍卖会上以一千四百五十多万拍卖成交。 早在盘庚时期,甲骨文就有边境派人报告敌情通信活动记载。“驿站”,为我国最古老通信组织形式,一直被各个朝代所沿用,直至1903年裁驿归邮,结束它的使命。 1904年12月2日,达县始设二等邮局,租正南街一民房营业,隶属于一等甲级局万县领导。1923年东川、西川两邮区成立,属东川邮政管理局重庆管辖。1927年,达县邮政局迁至中心街傅家院,1934年与电报局合设,租郑家祠堂(现达县教育学院对面)办公至解放。其它各县均先后设局。 达州区最早集邮者是一些收入不高而职业比较稳定,并且爱艺术猎奇的文化人。最初的集邮者收集邮票纯粹是为了欣赏纷呈的艺术风彩和社会发展的历史足迹,很少从邮票的商品性质和增值角度去考虑。因此,追求和收集重点大多都是从信封上揭下来的旧邮票(即信销票)。达州区记载最早集邮活动为20年代,渠县中学、渠县南轩中学、渠县李渡乡天主教教会学校就有一批教师和学生收集和交换邮票。30年代,渠县雷载阳等人开始从邮局和外地邮票商等处购买新邮票,形成新票与旧票相结合的邮集。40年代初,渠县李渡乡小学教员张崇轩和当时的乡邮政代办员胡云峰关系较好,在胡云峰帮助下张崇轩经常以代人读信、写信的办法向收信人索求信封上邮票。有时为了一枚邮票,甚至不畏酷暑寒冬,爬山涉水将邮件送到收信人家里,然后向收信人恳求信封上的邮票。张崇轩收集的邮票大多是信销票, 每一枚邮票就是一次艰辛的记录,当时许多乡下人把他看成是邮递员。雷载阳、张崇轩当时的邮友关系大多是全国有名的老集邮家。如贵州的郭润康,浙江的钟韵玉和包子俊,湖南的黎泽重等人,均系各省邮协的负责人和元老。原世界邮联大会副主席水原明窗也和张崇轩交换过邮票。 1932年,红四方面军进入四川,开辟川陕革命根据地。当年底苏区先后组建邮政局,交通站和代办所,随之发行邮票。邮票发行没有专门机构,由邮政局自己设计印制,发行的油印邮票为长3.3厘米,宽2.6厘米长方形。票面图案正中勾画拳头,拳头上端是镰刀斧头,五角星,图顶端从右至左写着:“全世界无产阶级联合起来”。 1934年,川陕省苏维埃政府又发行了印有马克思头像的邮票,该邮票中国革命博物馆和天津历史博物馆现各存一枚。1934年还发行一种中间嵌“壹”字表示面值的邮票,纸质为淡黄色土纸,左上角有光芒四射的红五星,下为持枪军人像,右下角是镰刀斧头构成的图案。此枚邮票现珍藏在天津历史博物馆。 40年代后期,达州区集邮爱好者逐渐多起来,主要是中学校教师和学生。 原通川日报记者陈国亮是其中之一,1947年,乡下小姑娘陈国亮考进达城县立女子中学,开学后不久,陈国亮见邻座一位叫眉生的女同学课余时间摆弄花花绿绿邮票。好奇心驱使她走近细瞧,只见眉生将一枚枚信销票用水泡过晾干,小心翼翼用镊子夹好放入集邮册中。原来,眉生是重庆人,在重庆念小学时便开始集邮,后随其调任达县邮局做事的父亲来到达县读书。陈国亮借她的集邮册观阅、品味,产生羡慕、渴望、期冀。这便是陈国亮最初接受的集邮“启蒙”教育。那一年,陈国亮年仅12岁,将父母给的微薄零用钱买来几本硬面抄,用小刀裁好玻璃纸条,一行行地贴在练习册上,开始幼稚集邮生涯。当时,陈国亮的另一位女同学之父在达县税务局供职,每逢星期天,她们便结伴去那儿找旧信封,剪邮票,索要印花,以此来丰富自己的集邮簿。其中较多的是孙中山、林森和其他一些历史人物诞辰、逝世纪念的邮票和印花。陈国亮寻寻觅觅,通过两年多的辛苦,到解放前夕,竟也采集到好几本。课余时间埋头整理、浏览、欣赏。集体宿舍、教室便有三三俩俩的学友围拢来观看。在眉生、陈国亮等同学带动下,达县立女子中学的邮友多起来。1947年11月,达县女子中学自发形成集邮小组。陈国亮解放初考入四川外语学院,后在通川日报工作,在陈国亮引导下,30余名同学、同事加入到集邮行列。 达城早期集邮人况庆浩(1935—2014)回忆:1947年冬,一个家住滩头街姓李的中学生路过他当学徒的百货小店,由于全神贯注翻阅手上的本子,不慎摔倒,本子中夹了很多邮票到处散落。况庆浩把他扶起来,然后与他一起收捡邮票。那时,极少信件往来,况看到这么多各不相同画面的邮票,既感惊奇,也非常喜爱。事隔几天,姓李的同学把整理后的邮册拿给况庆浩看,他见况兴趣浓厚,就送给他几枚零星邮票,况庆浩开始集邮。1948 年3月,况随一位师叔去重庆买货经过民国路,看见沿街一些小摊在卖邮票,况因自己学徒工收入微薄,无法多买,挑便宜的买了一些。达城解放后,况庆浩参加达县地委举办的人民服务工作队学习,结业后被分配到达县城关区工作。一有空,况庆浩就整理他那几本心爱的邮票册。每当他看到公家或同事收信,总要去看一看,如果信封上贴有好看的纪特票,就心痒痒的总想得到。于是他就“义务”跑腿代交,交到信后说些好话,求把邮票让给他,一般都能如愿。况庆浩后来在集邮方面颇有建树,他收集的某个时期邮票是全新的,有人出二十万他没有卖,要自己保藏欣赏。1963年10月,况庆浩在达县地区邮电局协助下举办首次个人邮展:“庆祝国庆十四周年”。1984年达县市集邮协会成立,聘况庆浩为顾问。 1948年9月,达城小摊开始有人出售清代票、民国票,还有便宜的满州国邮票。解放区邮票也悄悄流传到达城。 那时,达州区还没有正式集邮组织,随着集邮人数不断增加,集邮活动自发开始出现。1948年底,达城一群进步青年学生聚集活动,对“迁都纪念邮票"展开分析讨论:1937年7月7日抗日战争全面爆发,11月20日国民政府正式迁都南京,危急关头,国共两党合作,全国人民同仇敌忾,获得抗日战争胜利。不少参加讨论的学生因此知道了共产党在抗日战争中的作用和意义,方寸邮票使参加集邮的人不仅学习了历史知识,还开启了政治眼界。 达城中学黄华柱老师,不仅自己集邮,还指导他的学生集邮。黄华柱老师看到为庆祝中美两国所订立的“平等新约"所发行的邮票后,很生气地对学生说“平等个屁,说起来是双方都可以装货到对方的任何港口去,中国有多少货,又哪有船开到美国去,美国到是有许多船开到中国内地免税倾销商品,这明明是奉送内河主权嘛!”经黄老师解说,许多学生才恍然大悟。解放前夕,伪满邮票不断流入达城。一次,黄华柱老师拿着一套印有伪满总理题词“日本之兴即满洲之兴”邮票对学生说,这是公开承认伪满是日本卵冀下的儿皇帝,东北就是日本的殖民地。黄华柱老师对一套“粮谷出荷纪念邮票”讲解说,“日本搞侵略把自己弄得极其贫困,就来掠夺东北的粮油,伪满几爷子当了帮凶还要纪念,真是不知羞耻。” 那个年代影响较大的另一个集邮者是杨奉禄先生(1911—1994)。杨先生年轻时就读于上海,1939年开始集邮,毕业后遵父愿回达城谋事,先后任达县督学,达县师范学校校长,达县日报总编等职,接受进步思想早,观念较新。杨奉禄经常到一些青少年集邮者家里, 一边翻看邮册, 一边讲解邮票如识。有一天,杨先生在青年学徒况庆浩那里看到东北邮电管理总局在1947年发行的“纪念五四运动”、“抗战十周年纪念”和“五卅二十二周年纪念”三枚邮票,慎重告诉况庆浩说:“这是革命邮票,要是被坏人知道了会惹祸,一定要保藏好。”况庆浩考虑到自己是一个学徒,邮票无匿藏地方,请杨先生代为保管,杨慨然应诺。解放后杨奉禄将邮票还给了况庆浩。1997年达川地区集邮协会编撰《达川地区集邮史》采访况庆浩时,况眼眶湿润,对杨奉禄先生还心存感激。杨先生助人义举,一直为达城集邮爱好者津津乐道,欲为集邮者先做人。 古玩,字画,集邮,属民间三大收藏,其它还有烟标,糖纸,火花,粮票,纪念章等。达州区自20年代开始集邮,经久不衰,历经旧中国发展期,新中国50、60年代,80年代,2000年前后火红期。当前,为集邮低谷时期,众说纷纭,莫衷一是。著名诗人余光中说“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其实,集邮不仅具有收藏,欣赏,经济价值,还寄托着我们的情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