雁江这个村的集体经济首次利润分红让村民尝到了甜头
“分钱啦!”2019年11月29日,雁江区保和镇筒车坝村的首次利润分红16万元,让80多户村民尝到了甜头,坚定了村民们通过发展集体经济实现“全村一起富起来”的信心。
筒车坝村年轻人大多外出务工,缺乏劳动力和技术,让本来就不集中的土地产出少得可怜,一些村民甚至干脆等土荒着不种。
2019年初,村两委在筒车坝村吹响了集体经济的号角,集中闲置土地,依托地方特色产业整合人力、资金、技术等多方资源,带村民们打开了致富的大门。集体经济补齐了部分农村地区因人口和经济现状造成的短板,形成了“众人拾柴火焰高”的局面。
盘活闲置土地 整合劳动力
村民文本洋把刚分到的3509元数了又数,他说自己一开始并不是那么支持集体经济,村两委多次找他做思想工作,他是“抖起脚八子”把“心一横”,将自己仅有的一亩多地入股到合作社,“最开始我就怕没有地种了,又拿不到钱,土地入股的分红要几年才拿得到呢。”
对于文本洋的担忧,村两委告诉他,一亩多地一个人种粮食能种出多少产值来?不如把零散的小块土地和闲置土地集中起来,由村里组织大家一起种点值钱的作物,人多力量大,总比一个人种谷子和土豆好。
去年,村两委积极整合了全村种植产出率不高的土地和闲置土地400多亩,重新种上了100多亩的凤凰李和300多亩的晚熟8号血橙,建立了农民以现金、劳动力、土地入股+农业专家下乡指导+有机肥公司以货款入股的农业种植合作社模式。
拓展种植品种 增加土地利用率
合作社获得了部分村民的踊跃支持,还有村民持观望态度:“果树要4年左右才挂果果呢,这期间没个现钱收回来,心里面悬吊吊的。”
为了保证村民有持续性的收入,村两委又因地施策:一是村民每天的工钱50元到80元全记账上,半年发放一次;二是在林下套种生姜、紫薯、榨菜、芋头等短期作物,让资金快速回笼。
2019年11月初,上一批套种的紫薯全收了,土地里又种下了芋头,“不能让土地闲着,不能让村民闲着。”村支书文本怀说,11月29日分红的钱就来自合作社近一年来短期作物的利润。
长期果林+短期作物的种植方式让村民心里有了盼头,更多的村民要求加入合作社,据文本怀估计,依照现在这个势头,2020年还要再扩大300亩以上。
村民文本洋掰着手指算了笔账:“一亩土45棵血橙树,就算1棵收50斤血橙嘛,就该收2000多斤,算两块钱一斤,一亩还是有4500元哦,还是可以哦,比以前种谷子更挣钱。”
集体种植遇旱灾 专家下乡来帮忙
2019年6月,烈日当空,春天种下的凤凰李还嫩生生的,扛不住夏季的干旱,纷纷开始干枯,村两委赶紧带着村民们从村里仅有的两口蓄水池挑水浇灌,但杯水车薪,凤凰李仍然在扩大干枯面积。
筒车坝村在保和镇政府的帮助下,从市农业农村局找来了专家指导,专家现场踏勘开了“方子”,最后经大家各方协调,由政府拨款一万多元,利用抽水泵从合作社附近的一条河里抽水灌溉。
这次旱灾,村里反映及时,各方相助有力,100多亩凤凰李只损失了一亩不到,及时挽回了合作社的损失。
2019年11月,合作社的土地上盖好了塑料薄膜,种下的芋头在适宜的温度、湿度中生长着,前几个月卖的紫薯、生姜等总利润16万,按村民劳动力入股的比例发放到了各家手上。
村民尹帮菊高兴地说:“年轻人外出务工了,我就在老家带孙子,现在能在家门口挣钱,很好。村干部努力,我们也要上进,以后日子总会更好的。”
据了解,该镇上共46个村民委员会,其中筒车坝、迎龙桥、石坝子共3个非贫困村通过发展集体经济带动全村发展,带动整个镇以集体经济助推乡村振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