潼南大佛寺:多少诗词咏叹 【摘自网络】
唐代以前潼南流传的古诗极少,宋代大佛寺落成以后相关诗词日渐增多
曾是蜀中水陆要冲的潼南,有涪江和琼江穿城而过。在历史上,先后有18个朝代在潼南境内设立过县置,1914年,因其地处潼川府之南更名为潼南。位于交通要道上的潼南,自古以来吸引了一大批文豪雅士,在此唱和赋诗,激情丹崖。
为何唐代没有潼南古诗流传至今
“从史料记载来看,截至辛亥革命以前,大约有100多名留下名字的文人墨客曾为潼南写诗。”中国诗歌学会会员、重庆市作家协会会员黄化斌介绍,其中,涉及潼南名山名寺的诗词大约有300多首。
哪个朝代的潼南古诗最多呢?“宋朝和明清时期的诗作都比较丰富。”黄化斌说,宋代写潼南的诗作流传至今的大约有60多首,明清时期则约有200多首。
宋代文人冯楫曾用“岩旁石佛高百尺,巍然光耀如金山”的诗句,赞美潼南大佛寺内的大佛雄伟高大。明朝宰相吕大器在《凉水庄山居》一诗中,描写了自己居住在潼南田家镇凉水井附近时的闲适洒脱,“故水潺缓流,故山依然记,鲜鲙与醇醪,频向溪头醉……”
大佛寺是诗人用笔最多的地方
在潼南境内,诗人们用笔最多的地方,要属涪江沿岸的大佛寺。在潼南流传至今的300多首古诗词中,涉及大佛寺的就有近200首。
“这主要是因为潼南大佛寺具有丰富的文化积淀。”潼南区作家协会副主席杨昌庆告诉记者,清人吴锡庶在《大佛桥记》中描写潼南大佛寺是“舟车往来之冲,邑人游观之地”,所以“名公硕彦,留题琴声石磴之中;词客骚人,寄咏大佛黄罗之下”。
“据统计,历史上在大佛寺留下踪迹和题刻的就有2位皇帝,5位宰相,30余位尚书、巡抚、州府、郡县官员,20余位进士以及10余位诗人墨客。”黄化斌告诉记者。
在赞颂大佛寺的众多诗作中,用情最深的是明朝宰相席书、吏部侍郎席春、户部给事中席彖兄弟三人,在大佛寺相送时留下的三首离别诗,“野寺潇潇枫叶丹,长沙迁客过江干。”“寺下空江滚滚流,天边河雁影悠悠。”“江声不尽东流意,目断南鸿送落霞。”句句情真意切,为后人所传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