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刘是巴中人,一年前,为了“过大城市的生活”,决定在成都买房。在中介的劝说下,他买到了视高,理由是“视高在天府新区,发展好得很。”
签完合同后,老刘走路都是大摇大摆的,碰到巴中的父老乡亲,便会高声炫耀:“我在成都买了房,我也是成都人了。”直到有一天,别人告诉他,视高属于仁寿,仁寿属于眉山,眉山不是成都。
从那以后,他变得沉默寡言。
更烦恼的,还在后面。
如果要带儿子“上成都”玩,老刘要提前查一下天气。因为“两个地方气候不一样”。
如果从成都市区回来,地铁到了科学城站,便戛然而止,“出了站自己看着办”。
他总是在业主群里问,地铁什么时候通视高,邻居劝他别问了,邻居小张说,等一号线修到澳大利亚堪培拉的时候,可能会顺路经过视高。
对了,这个小张,每天六点起床,去天府三街上班,往返要70公里,但老刘认为,小张并不烦恼,因为小张本来就是眉山人。“他娃安逸得很,至少每天都可以回老家”。
有一天,老刘对我说,“我很羡慕早一批在成都买房的人,他们可以买到二环,三环内,我来成都太晚了,只能买到五环。”
“爸爸,这里是六环!”一旁的儿子立马纠正了他。
老刘陷入沉默,眼角泛起泪光。
老刘以为,在成都买房后,生活是“逛太古里、去春熙路、游宽窄巷子、玩东郊记忆”,结果是“逛煎茶、去大林、游兴隆、玩白沙”。
这和他想象的,真的有点不一样。
02
高新区,天府二街,某个小区里。
“我来到了成都,却住在了深圳。”李盎唆了一口兵哥豌杂面,指着窗外一排排写字楼说道。
http://p3.pstatp.com/large/pgc-image/02a8935a37354b0da589173412c8b207
李盎是从深圳腾讯调到成都腾讯的员工,俗称蓉漂。
他说,他来成都后,一个疑惑始终不解:为什么这里(高新区)也在成都,但和“网上形容的成都”完全不一样。
网上说,成都以慢生活著称,这里上班族步行速度,“目测没有低于10公里/小时的。”
网上说,成都到处都是苍蝇馆子,但这里的馆子一个比一个高档。“我去吃过很多次,一只苍蝇都没找到。”
网上说,成都有三千年厚重的历史,但这里最古老的建筑中海兰庭,建于2004年。
网上说,成都人喜欢在鹤鸣茶社喝盖碗茶,但这里的人却偏爱在星巴克喝拿铁。
网上说,成都人的川普“好耍得很”,这里人的普通话“标准的要命”。
“说好的成都呢?”他皱起眉头。
我告诉他,网上说的那个成都,是三环内的成都,三环内的成都,才是网上说的成都。
他听了,没有说话,只是低着头,猛嗦了一口兵哥豌杂面。
03
周吉是成都土著,最近一次买房,搬到了温江城区。
周吉的女友也住成都,他俩关系好到如胶似漆,好到天荒地老,好到海枯石烂。
但他们半年都不见面。
原因很简单,她女友住华阳。
他认为这没啥,爱情就该有距离,距离产生了美丽。
可他与朋友、发小之间的距离,并不美丽。
每次看到城侯头的朋友在群里@他:“下班聚会,太古里、来福士,万象城、九眼桥,选一个。”
他都会说“我选择家里。”
他说,从温江到市中心,来回一趟,会“花光所有力气,掏空全部身体”,此外,他一般最晚到,还最早走,特别怂。“像我们这种住卫星城的,住得不是城市的边缘,而是社交的边缘。”
他时常听爸妈讲,从前慢,车马也很慢,成都小,城市也很小,住东城区的老爸,骑着凤凰牌自行车,10分钟之内,就可以去他妈住的西城区,而他现在谈恋爱,只能通过互联网。
平日里,他不定时收到父母的微信:“幺儿,你好久来成都,或者我们好久去温江看你。”
他很认真地问我:“温江不是成都吗?为什么要分开说?”
我说,这是一个好问题。
http://p1.pstatp.com/large/pgc-image/eda3da409d3c4792bbaa7625a59c0264
04
你无法否认的是,新一届成都买房人,越买越远,越买越外面。不是他们喜欢住得远,而是他们没得选。
这背后,是残酷的房地产现状:
锐理数据称,从两年前开始,成都新房主力供应区,前四名,分别是怡心湖、天府新区、郫都、青白江,不是五环,就是六环。
而三环内的选择,可以说“几乎没有”,若要强行买,大概率会买到两种房:一种是你看不上的二手房老破小,另一种是买不起的新豪宅,比如D10、绿城朝鸣,西派浣花,动辄四五百万的门槛,——三环内,房地产两级分化空前严重。
所以新一届的买房人,只能告别三环,舍近求远。
舍近求远,远的不只是通勤的距离,更是与城市的教育、医疗、商业等城市核心资源距离,以及与社交圈的距离,就像老刘、周吉的遭遇。
舍近求远,远的更是与“真成都”的距离,最精华的主城生活,最纯正的成都味道,最典型的城市魅力,基本无缘享受,就像李盎的处境。
当新城、新区、卫星城、新兴板块成为当下开发的主流时,就意味着,那个我们熟悉的成都,熟悉的生活,正在渐行渐远。
而且,如果稍微犹豫下,还会住得更远,那句古老的谚语说得好:“错过成华就是大面,错过金沙就是郫县。”
如今,成都的城市格局,还在不断变大,翻越龙泉山、扩大到六环。
如此一来,还会有更多陌生的板块,更多“没听说过的”地方,闯入我们的视野。
这些地方,虽冠以“成都”之名,但主城配套缺失,成都味道寡淡、成都生活难寻,更像是“行政概念上的成都”。
若干年以后,更新的一届买房人,会产生一种强烈的错觉
——“住在了成都,又好像没在成都。”
……
我们只能一直往外走吗?
我们只能住在“不太成都”的成都吗?
市中心,真没有容身之处吗?
万物皆有裂痕,那是光照进来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