沦为“法律匠人”的律师们
□ 都 云
转帖:http://www.mala.cn/thread-2261974-1-1.html
无证大律师
作为推动法治进程的重要博弈力量之一的律师或法律代理人,究竟是拥有一个几页纸的小本本重要,还是要看这个人有没有专业的法律知识和从事法律工作的能力?[/
这个问题,在一些“有本本”的律师看来,理所当然应当是“有本本”重要,因为在他们看来,只有通过了国家正规的司法考试,你才算是被体制所承认,你才具备专业的法律技能--这有点像以前的武林江湖,如果不被武林盟主所首肯和承认,你就是无门无派的江湖混混,将会被排斥在各大门派之外,甚至被诛杀。而目前的律师协会,就有点类似于那些林林总总的江湖门派。
从这个意义上说,迷恋于“本本”的律师们,已经将自己等同于在法律江湖中觅食的职业武夫了。在他们看来,胡代国们,以及宜宾的李建国们,就是抢夺了他们饭碗的武林异端。
当郝劲松为了挑战强权而频繁出现在诸多公众事件中时,我一直以为他是一名有正规律师执照、被体制收容但同时又反体制的人。
后来,我发现我错了。他一直干着比律师还律师的事,但他不是律师,媒体称呼其为法律学者。他曾先后7次将国家税务总局、北京地铁运营公司、北京铁路局告上法庭。
但是,我仍然认为,判断一个人是否应当被称为律师,不应当是一个没有生命力的纸质本本,而是看他是否具备相应的职业能力,以及他们是否遵从了这项职业的基本职业伦理。
以目前郝劲松的身份来说,他虽然没有一本棕褐色的执业证,不能以律师之名执业,但在很多人眼里,他是中国的知名律师,至少人们给予了足够的期许。
与律师相似的职业就是记者。我们发现,在当下有很多“有本本”的记者干着肮脏和无耻的勾当,而那些“无本本”的在岗记者和实习记者,却在默默无闻地发挥着独特的社会价值。这就是中国特色:各种各样的本本和证件,其实不过是管制机构钳制治下从业者的一件厉害法器罢了。记者证的考取和获得,就被网友指责为发证机构通过培训和颁证谋取垄断利益的途径。至于获得律师资格之前的司法考试大行其道,是否亦是因为其背后蕴藏着丰富的利益资源,笔者尚未明了。但至少,我知道,司法考试的高分与法律实务之间,尚有非常非常远的距离。
中国的法律精神,本质上是一种精英思维,即法律资源掌握在少数精英手中。这种法律土壤,是一种扼杀郝劲松们的法治生态。但无论如何,郝劲松绝对是一个“无证大律师”。从公众和媒体的评价来看,他无疑是最具律师精神、且有过硬的法律素养的律师之一,但为什么他又被排除在主流的律师队伍之外呢?
其实,从法律专业角度来说,郝劲松的专业水准也许不能称为精专,但其展现出的诉讼技巧和媒体智慧已远超一般律师,而其提出的“复式诉讼”理论,亦足以使他在推动中国司法进步中留下了难以抹去印痕。(笔者注:郝氏提出的所谓“复式诉讼”,是指对社会上一些不合理的现象,在短时间内发起持续的诉讼,并结合媒体和舆论的力量,以促进对方回应来改变这种不合理的状况。)
现实的问题,并非他有没有那本盖有钢印的小本子,而是他触及了一些人的利益故而被一股强大的力量所挤压。这可能不是郝劲松一个人的遭遇, 安岳县知名维权人士胡代国在宜宾也享受了这样的“待遇”,他曾多次被一种称为“公民代理资格审核”的“宜宾土政策”给拒之于法庭代理席之外。作为公民代理人,在宜宾,就需要在司法局审核通过才能上庭代理案件,而审核的程序又比较复杂,派出所开无罪证明,委托人的委托书,还要保证不收费等等,这些“待遇”,胡代国在其他地方从未遭遇过。在被拒几次后,宜宾司法部门目前已经取消了这一规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