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小汤山医院长:非典给国家和民众上重要一课
日期:04-17
非典一课民众医院小汤山
“十年过去了,十年间的事还真令人难忘。我一生中经历了很多事,可能这件事是最令人难忘的一件。” 坐在记者面前的张雁灵,两鬓已略显斑白,回忆起十年前小汤山医院,依旧清晰地记得每个细节。
谈起“非典”,原小汤山医院院长张雁灵绝对是一个标杆性的人物。这座临时搭建起来的医院,集中收治了680名确诊“非典”病人,约占全国“非典”患者总数的七分之一,除八人死亡外,其余均康复出院,而1383名医护人员无一人感染。
“组建小汤山医院是不得已而为之,但又是非常有效的措施。”多年后,回忆起那时的决定,张雁灵如此评价说。
“那一年,北京打了一场遭遇战”
“街道空巷,饭店关门,学校停课,王府井大街上居然那样冷清。”
张雁灵说,虽然在国际流行病学史上,“非典”疫情人数、死亡人数并不算多。“但是,这个病很特殊,来得很突然,传染性极强,很多医务人员倒下,人们对它不认识,很多人内心极度恐惧害怕,不知道疫情会持续多久,没人能预测‘非典’后来的发展是什么样。”
“非典”从广东蔓延到北京,面对这样一场突如其来的重大疫情,军人出身的张雁灵习惯用战术用语来形容:“北京打了一场遭遇战。”
“被动的应对”是遭遇战最大的特点。为应对“非典”疫情的侵袭,中央、北京市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其中包括组建小汤山医院。
2003年4月中旬,北京的“非典”疫情近乎一夜间就进入了高发期,医院病床缺口1500张,许多确诊的“非典”病人只能滞留在门诊室。为避免扩大感染,新建一所临时传染病医院,已成为北京市别无选择的选择。
“小汤山医院存在时间很短,只有51天,真的是紧急状态下的应急措施。” 张雁灵向记者表示。
“七天建一座医院,本身就是一个奇迹”
如今,“非典”已经过去十年,小汤山医院已经浓缩成一个“非典”时期的一个符号,站在这个历史的节点回望,“很难说有哪件事哪个人,印象最深刻,因为,”张雁灵顿了顿说,“都是奇迹。”
七天内必须建成一所大型传染病医院,张雁灵听到这个消息后,脑中第一个闪念就是“不可能”。“这不是野营搭帐篷,要符合传染病医院的条件,要有隔离条件,患者在这里吃住,排泄物必须进行处理,不能污染环境,要做到符合传染病管理的消毒隔离。在世界的建筑史上,要建造一个国家级的传染病医院最快也要8至10个月。”
然而,如火的疫情面前,容不得半点犹豫。 张雁灵接到任务后,70分钟就赶到报到现场。这一天,北京市累计收治“非典”病人2705人,66人不治身亡。
“当时的情况下,形式主义没有了,空话套话没有了,时任北京市市委书记刘淇、代市长王岐山、中国科学院副院长陈竺等领导来了以后,见面就开始研究具体的事。”
施工现场,机器轰鸣,没有了白天与黑夜。 在张雁灵的记忆里,这一幕比任何灾难大片都场面宏大,令人窒息。“六家建筑公司的工人连轴转,工人干累了,倒在路边就睡着了。我要走过去,都要迈过人走,你们可能在看电视剧上见过这样的情景,建立小汤山医院真实就是这样的。”
七天后,一座能容纳1000张病床的医院拔地而起。附近的村民感慨,“像是突然从地里冒出来一样。”
小汤山医院就像一艘诺亚方舟,北京的疫情也伴随着它的组建实现重大逆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