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油榨乡的民俗活动
—摘自油榨乡《堰平村志》
原油榨乡本是隋代设置的火井县治所所在地,元代改称油榨沱、清河场,清代时以因蜀汉丞相诸葛亮曾在县东一座高山屯军以观敌情、唐初火井县令袁天罡登上同一座山“以相县治”因名的“相台山”和相台寺、相台书院,改称油榨场为“相台镇”直到民国时期。
由于此处文化历史悠久,无论1983版的《油榨乡志》,还是由村民周开良个人自费调查成书于2006年的《油榨乡堰平村志》所载内容,从历史的角度看,不亚于一本县志该具有的内容,当此大家对火井文化、丝路文化、乃至红色文化等“集体失忆”之际,又当此全国人民抗击“武汉肺炎”的非常规春节之际,笔者翻出“老皇历”来,看一看过去油榨乡人如可过包括春节在内的传统节日。
凡丁
《堰平村志》〈民俗篇〉原文
据《邛崃县志》载:“唐朝后期,人们便开始具备供品,向神明、祖先牌位,以及山川致祭,表示纪念或者祈求保佑。”
堰平村各家族,在明清至民国时期,皆有家庙祠堂,另外还有道观、寺庙。各家族都保存有族谱,称为宗支簿,记载本家族世系变革、始祖来源、历代祖宗名讳,直至最晚一辈,并随时添上生或死者之名。宗支簿内附有世代排行诗,避免行辈紊乱。
清明节时,各个家族皆要进行祭祀、扫墓活动,然后聚餐,称为:吃清明会。
祭祖、扫墓的习俗,除了清明节外,还在春节前后进行。
此外还有行业祭祀,如打铁业祭祀太上老君;屠宰业祭祀张飞;医药行业祭祀孙思邈;茶叶业祭祀陆羽;缝纫业祭祀轩辕;泥木石匠行业祭祀鲁班;饮食业祭祀灶王;造纸业祭祀蔡伦;酿酒业祭祀杜康;船筏业祭祀郑和;私塾及文化用品业祭祀孔子。
各行各业开张吉庆时,对供养的神像牌位焚香礼拜,祈祷业务兴隆,保佑诸事平安。
各家都供奉有土地神、观音菩萨、阿弥陀佛、家仙,而泰山石敢当则大多置于村头路口,桥头宅外。土地神除了在各家神龛下供有外,撮箕口一带随处可见。每年七月七日举行土地会时,要给土地神彩绘新衣。
土地神:古代神话传说,土地神是管理土地的神仙,有土地庙对联:
官小神威大;身短法力高。
观音菩萨:是管诸神的总监,除各家各户供奉外,一组的渡兴桥头有观音台,王宫寺塑有观音菩萨。有一幅对联描写:
坐下莲花三月景;瓶中紫竹一支春。
泰山石敢当:六组高彩轩门外一尊;一组王家湾一尊;桃花堰渠首石河埝头一尊。
“泰山石敢当”是民间禁压不祥的神物,上古之时有很多禁忌和崇拜,比如对自然的山、水、大树、石头等皆视为神物而进行崇拜,石崇拜就是其中很特别的一种崇拜。2006年6月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将小石碑(或小石人)竖立于桥头要冲,或砌于房屋墙壁,上刻(或书)“石敢当”或“泰山石敢当”之类,在民间甚为流行。
关于“石敢当”的文字记载,最早见于西汉史游的《急就章》:“师猛虎,石敢当,所不侵,龙未央。”颜师古注:“卫有石蜡、石买、石恶,郑有石制,皆为石氏;周有石速,齐有石之纷如,其后以命族。敢当,所向无敌也。”颜氏认为,石是姓,敢当为所向无敌之意,而卫、郑、周、齐皆是当时泰山周边的国家,故曰泰山石敢当。
家仙:即本宗支的祖先。各家的堂屋要帖家仙,一般人家用木架横于墙上,正中用红纸书写:某氏堂上历代远高曾祖之神位。或者:天地君亲师牌位。
联语有:
宝鼎呈祥香结彩;银台报喜烛生辉。
或者:
金炉火千年不断;玉盏灯万岁长明。
年节岁时,要秉烛焚香,燃化纸钱,作揖叩头,以敬祖宗。
灶神:名灶王府君,亦称一家之主,在厨房内供奉。相传,灶神是火的发明者祝融,后演化为能“上天奏善事,下地降吉祥”的神祗。因此尊长者常常教育后代:“在灶房内不可打人骂人,不可高声语言,不然灶神奏上天庭,告你不尊之罪。”
上述民间祭祀习俗,历史悠久,表现出人类对自然和神明的敬畏与信仰,各姓氏的族谱中还反映了国家、民族的兴衰和一些重大历史事件,也关系到家族的繁荣与人类体质健康,以及优秀文化文明的传承,同时对国家历史的补充或解读,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然而受“破除封建迷信”和“文化大革命”的影响,许多家族的宗谱以“破四旧”的名义被没收焚毁。十年文革时期,家仙、灶神被取缔,代之以在堂屋贴毛泽东像,每天早晨起床后,全家列队堂前阅读或者背诵《毛主席语录》。
文革结束后,又恢复了供家仙、灶神牌位的习俗,并且重新续写宗谱。
贴对联
过去民间逢年过节,或者婚丧嫁娶、建房乔迁、开张庆典,都有贴对联的习惯。对联的形成和演变,可追溯至汉代。古人以桃木刻符,挂于门户两旁,意在驱邪散鬼。《后汉书.礼仪志》载:“以桃印,长六寸、方三寸,五色书文,如法以施门户,止恶气。”即在桃木板上画“神荼”、“郁垒”(注)两个神像,再用五色书写符咒,叫做桃符。应是起源于道家,或者汉代盛行的“巫蛊”之术。
以上记载亦见于西汉王充《论衡》所引用于《山海经》中的典故(今版未见)。
后来每年的春节前夕,人们总是将新的桃符替换下旧桃符。宋代王安石诗:“千门万户瞳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说的便是此事。
而在桃符上书写对联,则始于五代时的西蜀皇帝孟昶,一年,他亲自在桃符上书写联语:“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张挂于宫门两侧,从此诞生了春联。
到北宋时盛行而用于房檐之柱上,称为楹联。并逐渐进入千家万户。明清两代,楹联艺术格式日臻完善,可谓是文章的缩写,诗赋的精华,并普遍出现在寺庙庵观或名胜山水之处,或榜书以彰先贤贵人,或勒碑石永垂久远。堂前厅中,亦多予陈设,以增雅趣而助兴,蔚然成风至今。
如人们喜闻乐道的一幅广见于庙中弥勒佛殿楹联,读后给人以开导启迪:
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各事;
开口便笑,笑世间可笑之人。
楹联亦用于对人生家世或情景的概括。
如
大清同治年举人李先瀛为清授八品李子玉书碑联:
穴居龙真子孙熠熠;
山环水抱富贵绵绵。
注:李子玉家资万贯,共三子一十三孙,生前五世同堂。
清光绪十八年任氏先祖任万洪墓碑联:
敦笃如公辛勤劳瘁成苍鬓;
明德之后富贵荣华到白头。
1990年闵永松书写闵氏家族祠堂联:
青山绿水长留生前浩气;
苍松翠柏堪慰逝后英灵。
五组道教士李元良为死者行仪,见晚辈哭声连天,泪涎满地,写联语贴于灵堂:
泪水滴湿灵前土;
哭声惊动棺内魂。
神荼、郁垒注:唐宋以前中国年画中的门神,皆为旧版《山海经》中镇压鬼怪的神。元明以后的门神,则是唐将秦琼和尉迟敬德。
烧袱子
传说每年农历七月初一至十四日,祖先的灵魂要回家,神龛上要天天烧香贡献,保持家庭清静,不许吵闹喧哗,以免祖先生气,十五就要离去,所以各家都在十四日以前择日给祖先烧袱纸。一般都在晚饭以后,在院坝或者门外,将分别写有祖先名讳的一封封包好的纸钱,堆放成塔状,先燃点香烛,再引火焚化。有的要泼撒水饭,焚烧零散纸钱,供一些没有人祭祀的孤魂野鬼享用。
立灯杆
据考,“立灯杆”活动,自唐时从西域传入我国,借以祭祀天神、地神、水神——即三官。于每年正月初八立杆试灯,初九晚开始正式亮灯,称为“上九”,十五晚结束,十六日拆除灯杆和地面上的棚架,称为散棚。
灯杆长三丈六尺,一般选用杉树原木,顶端安装长宽各一尺六七寸的人字形防雨棚,棚内装木制滑轮,套有起吊灯具的绳索。灯具由清油灯和灯笼组成。上灯时拉动绳索,将灯笼徐徐升至防雨棚下。
用于组装并支撑灯杆的基石巨大,两面为鼓型,称为夹鼓,上下各有一个孔。绳索通过孔洞把三丈六尺长的灯杆从地面立起来,需要众多人齐心合力,颇非一件易事。地面上搭有棚子,称为灯杆棚子,供陈放用品及值班员使用。
顶端挂的灯笼叫“玉皇灯”,即用来敬天的天灯。灯笼内安置三箋灯,称为“三官灯”,分别用来祭祀:天官、地官、水官。
天官生日正月十五,称为上元节;地官生日七月十五,称为中元节;水官生日十月十五,称为下元节。统称为:三元三品三官大帝。民间建“三官庙”供奉,或者供奉于堂屋中。
立灯杆后,从正月初九起至十五日夜间要派人值守,随时添加清油。
为了增添喜庆气氛,除了燃放烟花爆竹,焚化纸钱外,每天还组织锣鼓、乐队、秧歌载歌载舞,届时,四邻八乡村民,无分男女老少,皆赶往尽情欢乐,称为灯会。
十五日夜间,组织者和参与者,都自筹经费共进晚餐。
明清和民国时期,堰平村不少地方有立灯杆的习俗,如:一组的“观音台”和王家湾王祠堂、二组任家大院侧和“船头上”的任祠堂、三组的“坡坡上”和李绍全房后的闵祠堂、四组的“灯杆石”和柳山碥的“窝窝石”岗上、五组的“墩子上”、六组高德天门外及高家营祠堂前、七组的廖碥。还有马岩村八组的石佛寺和五童庙等地。
百果灯
百果灯:本名“天灯”,因远看如百果挂于枝头,故曰百果灯。百果灯立杆与“立灯杆”的方法一样,但装灯不同。百果灯用十八根长约五尺的竹竿,每根竹竿两端各挂灯笼一只,共36盏,依次序一串串拴于起吊绳索上。
顶端中央有一盏灯笼稍大,称为“玉皇灯”。因杆高灯多亮度大,远看如光柱,耀照数里。一般设置于街头人群聚集的地方,如油榨场的台子坝、火井的三江口,故又称为“天灯坝”。
百果灯与“立灯杆”节令一样:于每年正月初八立杆试灯,初九晚开始正式亮灯,十五晚结束。期间举办舞狮、龙灯,以及秧歌锣鼓、燃放烟花鞭炮,称为闹元宵,又称送年,也称上元节。
期间人人穿新衣戴新帽,个个喜上眉梢,是十分隆重而热闹的传统节日。
无论在点玉皇灯(即立灯杆)还是百果灯期间,每当夜幕降临时,常有三五成群的少年男女,在夜幕笼罩下,摸到别人家菜地头去扯些葱子、蒜苗、青菜、萝卜之类蔬菜回家煮着吃,这不算偷窃,叫“摸青”。即使被主人家发现也无所谓。顾名思义,自家的菜(财)己经被别人“摸”过了,来年便会平安清静,反之,摸过别人菜(财)的人也寓意招财吉祥。
如今,立灯杆和百果灯的传统,早已被遗忘而消失,但随着时代和科技的进步,处处可见:“万家灯火彤耀日,良宵盛节不夜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