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小平
20200126
中国传统节日,是华夏民族悠久历史文化中,官民同心同向的最大公约数,
在众多传统节日中,承先启后的年节让后人作为最为重要的节日予以高度尊崇,被演绎成美仑美奂的绚丽瑰宝,魂牵梦绕的心理依赖,并将她奉为传导孝悌忠信、弘扬家庭和睦的精神文明内核的良好平台。
无论太平盛世,还是凶年饥岁,年节,依然在历史长河中生生不息地延续。只是各个历史阶段,人民对年节寄予的希望,赋予的涵义,留下的年味痕迹,不尽相同而已。
那时,小孩们成天盼望两件事情,一是家里来客人和到亲戚家做客,这样就能够吃上饱饭和荤菜;二是春节早日到来,不仅能吃上饱饭荤菜,还能穿上新衣新鞋,戴上新帽。
年关将近,政府要给农民供应3~4两/人的腌制猪肉。每当父亲把肉提回家时,孩子们便蜂涌而上,争相嗅闻盐味浓烈的气息,蹦蹦跳跳、欣喜若狂;有的小孩把手放在猪肉上搓揉,沾上一点盐,然后悄悄将手放进嘴里吮吸,脸上流溢出美滋滋的愉悦表情。
长辈兄弟较多且相处和睦的大家庭,通常会吃转转饭。但是因为穷,相互请吃只在父母辈层面上轮转,晚辈少年沾不上边。
团年饭一般选择在大年前或年三十的中午,祖孙三辈等近亲嫡系亲属聚在一起,共享喜乐。桌席上,大家非常讲究礼仪礼节。
农村家族中,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叔公叔婆,父母叔婶孃姨,加上东道主的儿女们,一般都在二三十人左右。饭桌都是四方桌,聚餐时向左邻右舍相互借用。
主桌安放在堂屋最里边,安排座位时,爷辈和父辈按照年龄大小依次排列,从上座开始,由爷爷叔公外公入座,然后父辈按照伯仲叔季顺序分别列坐两边或者下边,围在家族长老面前;奶奶外婆叔婆婶孃坐在次桌,依然按照辈分年龄排位入席,后生晚辈坐的桌子安排在院坝里,仍然按年龄长幼有序类推。
亲人们全部入席后,开始用餐。
高度白酒斟在苎麻色土碗里,飘溢出燥辣而又醇香的味道,由爷爷或外公等长老开始,按照顺序分别呷一口酒后,顺次传递酒碗围着桌转。然后请长老先动筷子开始用餐。
老人告诫后人,夹菜时,要取用盘中距离自己最近这方的菜,不能拿自己用餐的筷子在菜盘里乱搅乱拌,更不能只顾自己挑肥拣瘦。
老人常说,从吃饭取菜的行为习惯,可以透视出一个人是否自私自利和人格优劣的品性德行。
团年饭结束后的下午,送走亲人。桌上摆上花生核桃,桌下放着火盆,父母领着孩子们围坐桌旁,先听爷爷奶奶传授家训,然后大家一起拉家常。
乡下人虽然十分穷困,却把教育后人孝顺父母、顺从兄长放在首位,作为仁的根本来尊崇和传承。一旦出现对父母不恭不敬、时常顶撞兄长的后生,不仅遭受大家鄙视没有家教,更恐将会被外人视为整个家族既无修养更没有教养,从而成为遭至社会嘲笑的把柄让家族蒙受耻辱。
因此,穷乡僻壤出生的人,同样具有知书达理,善解人意,豁达大度,胸襟开阔,崇尚真善美,摒弃假丑恶的修为操守。
“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欤?”
那时候,生产队里,几乎每位婆姨媳嫂和成年姑娘,都会做一手针线活。每当过年的时候,乡亲们都会到公社供销合作社去买白布、棉花、蓝布、黑色染料粉,拿回家后,将白布染成黑布手工缝制裤子和棉袄,用蓝布缝制新衣外套,剩下的边角布料做鞋面。
大年三十晚上,一家老小纷纷用洗脸帕清洁身子(冬天较冷,农村人一般不洗澡),用热水把脚和腿洗干净,等待正月初一早饭后,穿上新衣服去赶集看戏,初二开始走亲访友。
那时的年节,少儿欢喜,却憋屈了当家的父母。穷得叮当响,却养育四五个孩子,是农村家庭的普遍现象。大人小孩每人必须添制一套新衣服,过年饭菜同样不能缺少。
在那青黄不接的艰难岁月里,年节后就开始经历无粮之炊的荒月。还好,社员们虽然都很穷,但是各有各的点滴优越,比如张家缺米还有剩面,李家缺面还有余米,这样,农民就可以相互借粮借钱借肉借油,来支撑过好年节,来维系渡过延续生命的难关。
农村这种借钱借物的互助行为,从来没有任何一例借后耍赖不还的耻辱行为出现。可以想像他们对自我人生尊严和良好名声的坚定捍卫。
他们人穷志不穷,为了给自己和子孙后代留下最为宝贵的精神财富,昂首挺胸做人,不惜一切艰难困苦去维护诚实守信的基本人格底线。
1978年后,中国社会发生了世界瞩目、天翻地覆的巨变。世界伟人果断翦除了悬在全世界三分之一人口头上的贫穷恶魔,让受尽苦难的华夏儿女终于盼来了天天如过年的幸福日子。
今年春节,正值举国上下共同抗击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肆虐的关键时刻,人们寄予该节日的希望,或许缤纷斑斓。
老子说:“天道无亲,常与善人。持正而行则与天偕行,岂有不吉之理。”
我在心里真情地期许:
愿勤奋诚实善良的中华儿女自有天相!
望我所相交相遇的新朋老友福禄呈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