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清简阳东灌工程的不朽地位 重塑一代川蜀先民的历史丰碑
---敬呈省委宣传部并转请省委省府和四川两会的建言献礼
冷林熙
两千多年前,川蜀先民为我们创下的都江堰水利,为造就“天府之国”的盖世美名,创下了声飞中外的序篇华章。打下了四川生发的天道祖德之传承基础。继而千秋历代,广大勤劳川民,为扩展都江堰的巨大造福效应,先后对其进行了难以计数的库湖渠塘的整修导引。其中,最为集中、大型的便有东向延伸之五次之多。以致形成了半世纪以来的川西东风渠系之网络型水利枢纽工程。
然而,由于诸多主客观因素的局限,所有历朝历代,对都江堰的多次东灌扩展,都没有彻底改变四川之广袤大地,因龙泉山的横跨阻隔而“西泽东旱数千年,穷富分明两重天”的历史命运。“天府之国仅西川,四川中东不沾边”喜少悲多的情状,始终是绝大多数川民的世代哀怨。
旱则倍盼水,穷则更思变。直到半世纪之前,由最为苦受干旱的简阳人民首倡提议,并经四川省党政军领导批准立项,而获党和国家领导高度重视的“打通龙泉山,引水灌良田”之简阳东灌水利工程,史称“都江堰东风渠扩灌第六期工程”,才真真正正,彻彻底底使都江堰之历史光焰,得以最大限度的释放与展示。如梦如幻,而又切切实实地让广大川中东南人民,自“(1902)壬寅年天干”以来,“痛定思痛”把千古“汾栋山”改为“龙泉山”,渴盼“龙山喷泉,救民死难”的世代夙愿得以真正实现。
虽然,这项工程按序而称,已经是东风渠扩建的第六期工程了。但就其多维、多向之历史性意义和都江水利之“量的成倍扩展与质的时代性跨越”,尤其是对它在精神人文方面的影响与传承等等去研判,去审视。它都无疑是任何先期各次扩灌,难以相提并论而无与伦比的。面对如今“川中东南生态大变,川民共饮雪域圣泉;四川全域同福同乐,西部江南惊现眼前”的大美天地风情。不少有识之士,把简阳东灌比作“南方红旗渠”。这不仅是对这一工程天经地义的历史结论;也是全川人民重澍英气豪情愿望的共同表达。一方面,它形象生动地写照了当年龙泉山工程的真情实感。另方面,则更反映了人们渴望这项饱含全川干群军民心血情怀的世纪伟业,早日得到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还原其应有的历史地位,使之迅速成为四川新创业态与精神文化发展的主题节点和靓丽名片。成为大美四川新一轮发展的扛鼎龙头。
如此评价和期望这一划时代的千秋伟业,并非感情用事之夸张之论和杞人忧天。即便在半世纪后的当今之时,当看到它日益宏大的社会历史价值和深远广博的时代意义,早已远远超越了传统水利乃至经济文化范畴的时候,我们在感佩先辈们高瞻远瞩与不朽精神的同时,也为它至今遭遇着难以想象的冷落凄楚之命运而更加深深痛惜。
那就是因为,让人匪夷所思也于心不忍的是,如此早已功垂万民,最有无限隗宝亟待开发利用的简阳东灌主体工程,却被一个错误口号导向遗弃冷落了几十年。本是“三湖一山”的东灌工程,偏偏被长期宣传为“两湖一山”。而且,恰恰把最先起源开篇的枢纽工程,即“翠屏湖及其相接的人工地河”排除于红榜之外。竟至,把最有传承、教育、宣传、生发、利用价值的主体工程加以人为封闭、隔拦,拒绝观瞻、发掘。并让烈士陵墓长期无人问津,等等。这不仅把最早牺牲于此的烈士伟功抹煞了,而且也埋没了所有投身和援建这一主体工程的数十万军民的无私奉献与可贵精神。同时,也大大消减了这项曾经震惊中外,堪与红旗渠媲美的国级重点民生史藉之全局性持续性影响的深远意义。为了让人们认知此地更加壮美丰富的生发前景,不妨稍微点诉一下它在一位老企业家心中的诱人宏图。他说:“如果在龙泉山的出水口,即翠屏湖放水处,铸造一个金碧辉煌的龙头,在双流小堰口进水口嵌造一段生鲜如活的龙尾。让人们在活灵活现地“拂今看龙山喷泉,思古”想‘汾洞山’改名”的同时,再看看30多个斜井之丰富人文开发利用;瞻仰英烈,并阅览记念馆数以千万计之多的人文典籍等等。如此诗情画意,浮想联翩,川中名山“龙图腾”,该是多么醉心迷人而又振憾天下的宏伟新业啊!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假以并不太长之时日,这里完全可以成为大美川蜀,绘就中国梦四川篇章的王牌名片和翘楚宝地。成为无与伦比的摇钱圣树和人流涌汇的骄人乐土与心灵家园!
随着党中央对精神文化教育传承举措的高度重视,近期以来,眼见新闻媒体,不断报道各地民众于以往年代,在党的领导下,战天斗地兴修农田水利的感人业绩;以激励人们,继承先辈的精神品格,为造就伟大的中国梦而鉴史发奋的视听音讯。更让我们想起当年参与这一宏伟工程的壮美情景,更加渴望让它真正成为体现四川人民攻坚克难,勇往直前,战无不胜精神风貌与英雄业绩的历史丰碑!
2016年1月29日于锦江菱窠书屋书屋
附文(1)
不该忘却的南方红旗渠
---给省市委宣传部并转请省市委政府的恳切建议
(冷林熙)
四、五十年前,在千古盛名的“天府之国”,曾经发生过一件惊天动地的大事。那就是,英雄的简阳人民,为了改变“十年九旱,靠天吃饭,世代穷苦,多因天干”的历史命运;“在四川全省党政军民学工等各界的大力支持下,顶住难以想象的动乱干扰,克服千难万险,全靠落后的手工劳动工具,打通十三里长的龙泉山隧洞。创造了将都江堰水利宏效,再度成倍扩展,由川西引向川中南的千秋伟业。写下了一部堪与“红旗渠”媲美,形成“南北两大奇观”,而震惊中外的水利华章。
由此,使四川简阳翠屏湖、郭家沟,至成都双流小堰口,即:十三里地下长河进出口地段。两条仅有十多平方公里的小山沟,成了充满神圣秘闻的地方。虽然,由于各种原因,让这个地方,早已不再像当年那样,和“红旗渠”故事一起,常常出现在各种媒体之上。乃至,被一个本末不分的“一山两湖”的错误口号,搞得几乎成了一个被人遗忘的角落。让牺牲在那里的烈士家属哀怨不已。但是,无论几十年风雨如何摧残洗刷,却始终改变不了这里的历史地位和人文根脉。随着一批当年水利工程的亲历者们之长期鼔呼宣传,越来越多人开始认识到,这块把都江堰圣水,首先穿引到中川各地,改变了几百万人众苦不堪言的穷困命运;进而,还为未来四川中西部的持续发展,带来空前巨大潜力的地方。它不仅是雄州简阳,而且是天府四川,甚至是神州中华,都难以再造、再找的人文胜地了!
这里,曾经流淌过千千万万从普通老百姓到数以百计的中央,省部级领导,以及无数工农兵学商干群的血汗,浸染过两千三百多个(包括伤残者们)宝贵生命与骨肉髓汁。在长达十年的艰苦岁月里,这里所孕育体现的”艰苦奋斗”“无私无畏”“团结协作”“愚公移山”“战无不胜”的时代精神,不仅是简阳人民的宝贵财富,也是全川乃至全国人民的宝贵财富。
这里,在创建远比红旗渠工程量更大,时耗投资近两亿的宏大伟业中,不仅没有出现过一起涉及官员贪污受贿案件;而且,还以其严格的军事化管理体制和过硬的思想作风氛围,磨练培育出了遍布中外的,无数优秀的党政军科教文研,各级各类领导与骨干人才。除有好些相继任职省部厅师团处(局)重要岗位外,无数散见于各个地方基层的同志都曾是出色的领导者与带头人。
尤其是,一代特殊历史时段的待分配大学毕业生,和大量来自成都、重庆、内江以及简阳本地的城乡知识青年,在此接受锻炼成长,第一次最集中地体现了城乡思想文化的大交流,大融合,大提升。
由此,而使这里,神奇般地成了人文暴富的杰地。成了四川乃至中国近现代水利文化最为丰富多彩地方。更是雄州简阳两千余年旷古历史之唯一创举。在它如火如荼,战天斗地,为民造福,群雄奋起之壮美场景的孕育催动下,这里先后生出了十几个著名的文学家。其中,有几位诗歌散文和小说家。四、五位辞赋家。产生了十来部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文学佳作。诸如:《功在千秋》《龙泉八记》两部长篇纪事文献;一部《龙泉战歌》影视纪录片和一出叫《气贯长虹》的川剧。还有一部生动、细腻,写照文革特殊年代的长篇记事小说,及一部长达20万字的叙事史诗(以其歌颂党领导下的劳动人民英雄群体之特点,勘称冠盖中外之史诗)。
更有三四部,以此地故事为主要题材的辞赋专集,以其改革创新之崭新面貌,让千古美文,不再孤首于庙堂书斋,第一次最广泛地走向百姓大众,走进社会现实底层生活,而独秀中华。
更令人欣喜是,在此地人文氛围的感染下,一批文学新秀。包括简阳最富特色和潜力的散文才子和小说新秀都在这里产生了不少新作并有自己的文学大梦和远景规划。
这里,还是成都简阳内江,甚至全川人民团结战斗精神最充分发挥体现的地方。特别是,曾经在人力、物力、財力、运力--都无私支援过龙泉山水利工程的成都、龙泉、双流的民众所表现的助人为乐精神。尤其值得当今甚至永远传承。
而且,如再远瞻求索,这里咫尺之间,还是中国佛道古贤大师,德山鉴和付元天的圣绩发起之地。也是大量古蜀人文遗迹遍布的地方!还是,人民解放军为保卫新生红色政权,以185个军民之宝贵生命,换来粉碎震惊巴蜀的“三、三”暴动胜利,最激烈的“贾家保卫战”所在的地方!
然而,让人匪夷所思的是,这块身处龙泉名山中段的翘楚之地,本应受到全省亿万人民最该关注,并加以积极发掘利用的。相反,却并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与龙泉山南北两端相比,这里不仅唯独没有穿山通道,甚至连进山的乡村道路都是最差最烂的。而且,说起龙泉山工程,特别是它的起源首发之地,如张家岩,翠屏湖,五指山等,竟至连简阳本地,也成了鲜为人知的怪事了。十三里地底人工长河出口,以及遍布满山的人文史景,不仅没有用以教育青少年,而且还被人为地封闭起来,拒绝人们参观领教瞻仰!
更有甚者,居然还有不少人指责,这工程是文革的产物,是以人命硬拼的蛮干之举,等等。这就不得不使我们认真反思:是什么原因让这块堪称“南方红旗渠”的地方遭此厄运?文革错了,难道所有这期间发生的一切全都是错的?科技发达了,难道就不需要宣传发扬艰苦奋斗精神了,甚至可以不顾历史条件,无端指责过去“提倡不怕牺牲,勇于奉献”是不顾老百姓死活?等等。如果说,这些本不该出现的思想文化领域的严重状况,是由于不少的人众,尤其是今天的年轻人,缺少对那段历史的深刻了解所造成的话。那么,从我们的思想文化宣传导向方面,又有什么值得学习人家红旗渠经验,而吸取自身教训的地方呢?
今年国庆节,当我们看到红旗渠的故事在央视连日播放的情景,心情更加沉重不已。新感旧念,思潮难平。特向领导们提出以下具体建议:
1、建议组织力量,编写拍摄以龙泉山水利工程为题材的影视片(包括纪录片或影视剧戏剧等);同时,规划修建龙泉山水利工程纪念馆(或博物馆)。让这东灌工程的千秋伟业真正起到存史、传承、育人、资政的重要作用。
2、建议规划建设龙泉山中段“成简通道”或东西山麓越岭道路和人文景观连接专道。为发掘此处丰富多彩的水利人文和古蜀文化以及革命红色文化提供必要的交通便利条件。
附文(2)
东灌英灵哀怨赋/冷林熙
---访部分英烈家属和伤残人员感吟
东灌史书早泛黄,翠屏湖波吟凄凉。英灵惆怅诉无尽,声声血泪痛肝肠。
他年鏖战龙泉山,无私无畏勇担当。舍生忘死造伟业,不惜捐躯葬山岗。
生命换得万民福,简州从此无灾荒。百千万人饮圣水,岂知思源几时忘?
洞湖未成身先死,最叹遗憾成天荒。东灌兴建半世纪,至今有人乱主张。
偏把三湖说两湖,翠屏首功不列榜。每见坟旁湖山美,人笑鬼哭泪更长。
虽听感恩口号高,难见有人行报偿。早闻倡建纪念馆,总想年年有拜飨。
欣喜常成水中月,佳音总变梦一场。日盼夜盼几十载,也难盼来一炷香!
我的陵墓快垮塌,他的坟地也同样。还有葬伴找不见,路人偶见也悲伤。
主体史绩遭封闭,惊天怪事出简阳。深厚人文久埋没,难怪百姓不知祥。
英魂也羡红旗渠,纪念史馆早呈祥。四海嘉宾多观顾,当地青少常前往。
教育基地出奇观,鲜花诗文歌满堂。精神文化代代传,烈士献身不冤枉。
只祈雄州春常在,善美心花播芬芳。天上人间同福乐,作鬼也觉有荣光。
注:
为什么东灌烈士,尤其是最先献身于主体工程的烈士们死不瞑目呢?其根源就是,“两湖一山”的错误口号,在无视与十三里人工隧洞相连的翠屏湖(原张家岩水库)这一东灌首功的同时,无形之中,便把他们的生命价值也否定了,也把简阳人民最有人文价值的“王牌名片”丢掉了。所以,老百姓说“只宣传一山两湖,而使开先起源的翠屏湖不上榜”,等于对这些烈士的生死头功“不打帐”,更有烈士家属说:“想到只提两湖,从不说三湖,就感到我的亲人白死了,也难怪从来无人过问啊!”。同时,也把东灌工程的总起篇,最亮点抹煞了。这怎么对得起他们。也对不起参与这一首要工程的简阳人民,尤其是最先,且贡献最大的五指乡和原贾家区的广大民众。
因此,要让东灌烈士们死而无憾,要完整、准确地反映一代世纪英雄的千秋伟业与精神价值,必须在兴建纪念馆之前,彻底纠正“两湖一山”的错误口号。而代之以“三湖一山”的史实称谓和正确提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