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辣社区-四川第一网络社区

校外培训 高考 中考 择校 房产税 贸易战
阅读: 4481|评论: 6

高义奎:杀尖石(民间故事)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0-2-6 20:2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杀尖石(民间故事)
高义奎


相传古时候,邛崃南河两岸古木浓荫,翠绿欲流,薄雾轻萦,河宽浪细,波光粼粼,水鸟飞翔,扁舟慢行,渔唱声声。横跨南河的老南桥是一座高大的石拱卷洞桥。石拱桥中间有一座高高矗立的凉亭,飞檐翘角,古色古香。桥面中间高,两头低,远望石拱南桥,形似一张巨弓,又见东边宝林回澜塔高耸像一支银箭,这巨弓搭银箭直指太空。瞧,南桥又如长虹卧波,若飞龙跨岸。看,桥上行人来往,桥下河水东流,雄伟壮观。传说, 每年枯水季节,有一半桥洞下面是干河坝。因此,民间流传有“新修南桥十五卷,七洞流水八洞干”的民谣。
当初修建老南桥,工程浩大,决非易事。其时,建桥主持人遍请远近石匠能人数十名,并在马湖乡境内的“七里半”(今名“九里泮”)长滩岸边盛产红砂石的地方开有几个石厂。许多石匠开山打石,錾凿石礅。每天从早到晚,只听见长滩两岸锤凿叮当,号子连天。从七里半到南河坎十多里长的河道中,运石料的大木船来往不绝,南河坎两岸的建桥石礅堆积如山。
据传说,有一天,天气晴朗,红日高照,打石工地上,锤凿叮当,号子连天,工人苦干,热火朝天。正当大家忙于打石时,河边来了一位不寻常的石匠,找到修桥的主持人说,他要来打石头挣口饭吃。大家抬头一看,见这石匠年约六十开外,面黄肌瘦,驮背弓腰,衣衫褴褛,背着一个破背篼。背篼里装有一把手锤和一根錾子。主持人一见他这副模样便有三分不悦道:“看你这个样子打得动石头吗?”穷石匠却轻飘飘地说:“我不能打石头,总能当掌墨师嘛!”大家一听他口出狂言,不识好歹,便当他是疯子,谁也不去理他了。穷石匠狂傲不羁,讨了没趣,无奈地往回走了。
南河上运石木船来来往往,建桥工地忙忙碌碌,人声鼎沸,锤凿叮当。时间一天天过去,新修南桥也一洞一洞地卷起来了。十五洞到了最后一洞,河岸上的石料也快用完,最后就只差一块“杀尖石”了。石匠们便去打来一块杀尖石,一安下去,太大了。抬上来,量一量,打一打,安下去又太小了。只得另外去打一个,抬来一安又太大了,再打一下,安下去又太小了。如此反反复复,不知打了多少块杀尖石,总之,不是大了,就是小了,把高手石匠们都难住了。掌墨师一看发火了:“你们都是胀死饭的,请看我来!”便亲自动手打了一块石头来,一安下去,也太大了。他心中一紧,只好把它抬起来,便又仔仔细细地比量了尺寸,再小心翼翼地按比好的尺寸打一阵,确信无误后,便又抬去一安,却又太小了。“妈的! ”掌墨师不服气,又重新去打来一块杀尖石,同样先是大了,再打一下又小了。眼见最后这洞桥无法收拾。只急得掌墨师束手无策,主持人坐立不安。
第二天天刚亮,南河坎流水哗哗,冷风飕飕,阴云密布,天空一片晦暗,路上行人罕见。只听屋外有人没头没脑地唱道:“杀尖石,石杀尖,找到杜家才平安。”建桥主持人和掌墨师一听心中一惊,立即跑出门去看,却不见人影。进到屋里,又隐约听到外面随风传来反复的歌声。掌墨师又急急出外查看,仍不见人影。于是,急忙跟主持人商量,二人便及急出去寻找。东寻西问,走遍南坎,好不容易才在山边找到一户杜姓人家。只见杜家屋檐下有一块方不方,扁不扁的怪石头。掌墨师一眼就认出是一块杀尖石,不觉心中一惊,感到十分奇怪。便向杜家买这块石头。户主杜老汉说:“你真的要买这块石头吗?”主持人一口接过去说:“一定要买,只要这块石头能用。你要多少银子?开个价吧。”只见杜老汉一抬手伸出三个指头。主持人一笑说:“三钱银子算什么?买了!”杜老汉只是摇头不语。主持人问:“三两?”。又是摇头。“莫非你要三十两?”杜大爷斩钉截铁地回答:“对,就是三十两!”!一个石匠苦干一个月才挣三两银子啊!杜大爷见二人相望惊讶无语。便说:“嫌贵?不买就算了吧!”主持人一听急了,想到全桥就差一块杀尖石了,便无可奈何地一咬牙说:“哎!三十两就三十两。不过,要包我们用得!”杜老汉一笑说:“好,使不得不要钱!”生意就这样讲成了。接着,两人抬着石头,杜老汉跟着一起来到南桥说上。石匠把这杀尖石往尖口一安,你说怪不怪,不大不小,不长不短,刚刚合适,安进去清丝按缝,还挺紧扎呢!主持人有言在先,只好如数付给杜老汉三十两银子。顿时,云开雾散,日出天青,南河两岸,一片欢乐。人们都觉得这事实在太蹊跷了。
说蹊跷也真蹊跷。原来那个穷石匠那天遭到主持人的奚落嘈弄后,便灰溜溜地来到南河坎山边这户姓杜的穷人家里央求留宿。这杜家三间草房依山而建,屋后一片竹林,门前院边一方菜地,绿叶青葱,茂盛可爱。篱边花红叶绿,三两只小鸡追逐鸣叫。门外一泓清泉淙淙蜿蜒。杜家只有父子二人,全靠种地为生。这杜老汉心地善良,见穷石匠十分可怜,顿生同情之心,便让他住在家里,并与他们同锅吃饭。从此,这穷石匠便住在杜家,每天在屋外一錾子一錾子地打一块石头,早出晚归,天天如此。只见他把这块石头打方又打扁,打扁又打方。人们看了都莫名其妙,都当他是个疯子,谁也不去理他。就这样,他打了许多天,把一块大石头打成了一块仅有二三尺长,方不方、扁不扁的怪石头。再后来,他叫杜家父子把这块石头抬回家放在屋檐下。并对他们说:“我在你们家打扰许多天,你们都不嫌弃我,我实在过意不去。我要走了,没得啥子感谢你们的,就把这块石头送给你们吧!再过几天,就会有人来买这块石头。你们一定记住,少了三十两银子不卖。此事一传开,人们都说:新修南桥有神仙相助,那穷石匠恐怕是神仙变的啊!                                         




打赏

微信扫一扫,转发朋友圈

已有 0 人转发至微信朋友圈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2017年优秀版主 2019年优秀版主 2020年优秀版主 2021年优秀版主 2022年优秀版主 2023年优秀版主

发表于 2020-2-6 21:43 | 显示全部楼层

高老师把这个龙门阵整圆了。

 楼主| 发表于 2020-2-7 08:12 | 显示全部楼层
g
过誉,惭愧。

发表于 2020-2-7 08:26 来自麻辣社区客户端 | 显示全部楼层
          神话 传 说 虽 然由人们 的 幻 想 所构 成,但 这 种 幻 想不 是 毫 无 根 据`的,而 是 有 现实生 活 做基 础 的,是 客观 现 实 和 生 活 斗争 的 曲折反 映。当人们的言论不能正常地表达时,人们常常寄托神灵来表达下层民众的心声,同时神话故事中的神灵还能达到现实生活中不能达到的愿望,如《愚公移山》中的神仙移山,济公借助法术惩治歹人等。《西游记》、《济公传》和《新白娘子传奇》之所以在民间很受欢迎,是因为这些神话故事能伸张正义、惩恶扬善,为下层人民出气或呜不平。


       本文就是借助一个神话故事告诉人们:人不可貌相,不要以貌取人的道理。道理虽然简单,现实生活中以貌取人的事却屡屡发生,相貌平平的人在成功的路上总比美女帅哥艰辛得多,你看那些在网络上火的主播哪个是相貌丑陋的,电影电视中小鲜肉不是很受少男少女追捧吗?


        高老是一个用笔讲故事的高手,民间故事经他一加工,就脱胎换骨,主题升华了,可读性增强了,变得更有意义了,更有吸引力了。


        外行评内行,一孔之见,不喜勿纳。


 楼主| 发表于 2020-2-7 15:59 | 显示全部楼层
过誉了。谢谢古老师。

最佳新人

发表于 2020-2-16 20:53 | 显示全部楼层
据我的了解:这应该是从邛崃民间传说飞来石改编的。

2017年优秀版主 2019年优秀版主 2020年优秀版主 2021年优秀版主 2022年优秀版主 2023年优秀版主

发表于 2020-2-17 11:10 | 显示全部楼层
杀尖石可能是塞尖石讹音。

发表于 2020-2-17 17:02 | 显示全部楼层
       高老的《杀()尖石》与《邛崃民间故事--飞仙桥》有异曲同工之妙。
不过,在生活中,同一个故事,从不同人的嘴里讲出都可能不同,同样的《桃园结义》故事在邛崃人的传说中就与《三国演义》的内容大不相同:因为讲故事的人也是创作人。同样的故事,在不同人的加工中变得大不一样,有些甚至把主题都弄到一边去了。


     民间故事是大家的共同遗产,允许大家更好地加工和创作,不要学某些歌星,自己写的歌不火,当别人帮他唱火了,他却恼火了。还有,一些著名歌星,看到草根歌星朱之文等翻唱他的歌时就不淡定了。人,心胸要开阔点,要有同情弱者的善心。
      在“麻辣论坛”发帖的人大多是寻开心,那些想写文章挣钱的都不会到这里来凑热闹。
     个人之见,不喜勿纳。



附:           邛崃人讲的《桃园结义》

链接:https://www.mala.cn/thread-15676866-1-1.html
来源:麻辣社区  - 四川第一网络社区
     据说,刘备是打草鞋卖的,关羽是帮人推鸡公车的,张飞是个刀儿匠(屠户,杀猪卖肉的人。)

    有一天,他们三个赶完场走到桃园(传说为刘、关、张结拜兄弟的地方。)歇气,碰到了,就天南海北地吹壳子(摆龙门阵),吹得很投机。吹了一阵,三人吹熟了,刘备便说:“喂,我们三个结拜成弟兄对不?以后哪个有点事吗,大家也好帮个忙!”关羽和张飞一听,忙说“对,我们结拜成弟兄!”他们各人把自己的年庚辰月(出生年月)报了,按年龄刘备该当大哥,关羽是二哥。张飞仗着他的武功好,耍横不干。他指着三根桃树说:“我们比爬树子,哪个先爬上树颠子(树的顶端),哪个就当大哥!”刘备和关羽都有点怕张飞,见他耍横,只好说:“对嘛!”他们来到树子下,喊了声“开始”,就一起朝树子上爬。张飞学过功夫,几下子就爬到树颠子坐起了。他伸起脑壳一看,关羽才爬到树子的半中腰(中部),刘备呢,才抱到树子还没有爬呢!张飞哈哈大笑说:“你们快叫我大哥!”关羽正要喊张飞大哥,刘备慢悠悠地说:“不忙,你们说这树子是咋长的啊?”张飞说:“当然是从底下往上头长的!”刘备说:“这就对了,树子是从底下往上头长的,我们三个人就象一根树子,现在我在下,是就树根,关羽在中间,就是树杆,你在上头,就是树枝,你们都离不开我,该我当大哥,关羽是二哥吧!”张飞见刘备说得有道理,无话说了。从此以后,关羽和张飞跟着刘备,帮他干了一番大事业,成了历史上有名的人。
      
故事来源于《中国民间故事集成-四川省成都市邛崃县卷》   
采录时间:一九八六年七月
采录地点:卧龙乡文化站
讲述人:尹刚
搜集整理:徐学军,男,汉族,50岁,宣传部干部,大学尹刚:男,汉族,30岁,卧龙乡文化专干
流传地区:卧龙南河一带。







高级模式 自动排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复制链接 微信分享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