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辣社区-四川第一网络社区

校外培训 高考 中考 择校 房产税 贸易战
阅读: 6196|评论: 13

[文学.历史] (转载)【民间故事】古大嫂打谜难住师徒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0-2-12 15:3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转载)【民间故事】古大嫂打谜难住师徒


             广东古家酒业 (2月10日)               古代美 荐
0-1.jpg


       一天上午,从事竹编(俗称篾匠)家具的两师徒来到一个叫古家坡的地方,被一中年村妇叫住,说要请他俩去给她家做几件竹编家具。师徒二人便随她而去。


    “请问你们师徒贵姓?”村妇问道。


    “弓长十八子。”徒弟急忙回答。


    “哦。”村妇看了徒弟一眼立即回答道:“哦,姓张和姓李嗦。”


    “师傅姓张(弓长张),我姓李(十八子,也称木子李)。”徒弟应道。然后又随即问道:“那请问大嫂贵姓呢?”


   “紧绷两块皮。”村妇脱口答道。


这下却将师徒二人两难住了,猜不出这位妇人姓氏。为了掩饰内心的尴尬,张师傅急忙问道:“请问你家准备做几样啥东西?”


      大嫂回答道:“内绷绷,外绷绷,千丝不回头,一个直把头。”


哈哈,这下更是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这位农妇不直接说要做几样啥东西,而是继续给他们打谜语,真是遇到了“高人”,要是猜不出谜底就无从下手做活。徒弟正准备细问那妇人到底是做些啥东西,只见师傅向他递了个眼色,然后径直往后山竹林走去。

       徒弟以为师傅知道谜底,便问道:“师傅,您晓得做啥东西吗?”

    “那我又啷个晓得哟。”师傅无奈的回答。

   “那您啷个又不许我问?”徒弟不懈地问道。


   “我丢不起那个面子。” 师傅责怪徒弟道:“是你吗,你直接说我姓张你姓李不就行了吗,硬是要自作聪明打什么谜。这下安逸了噻,遇到了打谜高人了哈,倒把各人自己整来笼起了呵。”
      师徒俩来到后山竹林,因不知道要做啥东西,所以不敢砍竹子下料。师傅索性坐下掏出烟袋卷起叶子烟,一边吧嗒着烟,一边苦苦寻思谜语的答案。
      徒弟知道自己惹了祸,就叫师傅抽完烟后慢慢地砍竹子、剃竹桠、打竹节,他决定去问个青红皂白。他刚走到农妇家后面,就听到一个邻居大娘大声喊道:“鼓大嫂,我想找你点借盐巴。”

      徒弟一听,恍然大悟:“哦,原来大嫂姓鼓,怪不得叫‘紧绷两块皮’。” 鼓是一种打击乐器,圆筒状,两面绷着牛皮。

     只听那位借盐巴的大娘又问道:“鼓大嫂,你请了两个篾匠,打算做些啥东西?”

  “嗨,就是织一个簇背(cubei圆锥形,蒸饭用)、一个甑盖(gaigai盖子)、一把虾耙(捉鱼用),然后再育几把刷把(洗锅用)。”只听鼓大嫂如数回答道。
0-2.jpg
“簇背”,即图中蒸饭的甑(zèng)子里面底部承(盛)米粒的东西,(邛崃人音“粗篦”),本文谜面为--“内绷绷”

0-3.jpg

“甑盖”蒸饭时盖在甑子上面的盖子,也有用慈竹笋壳缝制的,本文谜面为--“外绷绷”

0-4-1.jpg

“虾耙”是用来捞鱼虾的,就是用粗蔑丝编制织成前口宽阔后尾翘起,将蔑丝挽成一个髻所以叫“直把头”

0-5.jpg

“刷把”--就是将篾片划成细丝丝,捆成一把洗刷锅用的,故称“千丝不回头”


    “簇背”——蒸饭的甑子里面底部承米粒的东西,“甑盖”——蒸饭时盖在甑子上面的盖子。这两样东西都是向上凸起的,在当地将“凸起”叫“绷起”。“簇背”放在甑子内故称“内绷绷”,“甑盖”盖在甑子上面故称“外绷绷”。“刷把”就是将篾片划成细丝丝,捆成一把洗刷锅用的,故称“千丝不回头”。“虾耙”是用来捞鱼虾的,就是用粗蔑丝编制织成前口宽阔后尾翘起,将蔑丝挽成一个髻所以叫“直把头”。


      徒弟箭步跑回竹林,向师傅报告了自己所打探的“情报”,急忙下好料,并动手编织几样东西,很快就编好了。他们拿着这几样东西回到鼓大嫂家。鼓大嫂拿起每一样东西,细细地看了看,然后夸赞道“不错不错!”
0-6.jpg

      在吃午饭时,张师傅问鼓大嫂:“妹子,你啷个姓鼓呢?”


   “嗨,我本姓罗,因为我夫家姓古,他叫古园,我嫁过来后,就要随夫姓,人们本应叫我‘古罗氏’,但大都叫我古大嫂,我们这里不是就叫古家坡吗。


   “你姓锣,夫姓鼓,有意思。”张师傅笑道,“合称‘锣鼓’,真是绝配一对。”


   “其实夫姓并不是锣鼓的那个鼓,而是古董的古。”古大嫂解释道,“因古、鼓同音,故借鼓打谜。”


  “哦,原来如此。”小徒弟夸赞道:“你还会猜谜语,真是了不起!。”


  “嗨,这有啥了不起的。”古大嫂谦虚地说道:“在娘家跟我父亲学的,他是个教书先生,他很喜欢猜谜语。”


0-7.jpg
1.png
2.png

打赏

微信扫一扫,转发朋友圈

已有 49 人转发至微信朋友圈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发表于 2020-2-12 15:49 | 显示全部楼层
有趣味。

 楼主| 发表于 2020-2-12 16:50 | 显示全部楼层
   164925xu24vy9y2u1b353i.jpg
饭甑


饭甑(音镇),中国民间炊具,用来蒸米饭的甑。流行于南方各地。邛崃人主要用香杉木料的木条箍成,过去,邛崃人也用饭甑蒸饭吃。



   饭甑一般呈上大下小桶状,中间用竹篾编织的藤条捆住,两侧有耳方便端持,有盖,底部有镂空底盘让蒸汽透过(邛崃这里不是镂空的,而是在底部放上粗篦,再放上甑帕子让蒸汽透过,也便于清洗)。



   饭甑通常使用香杉木制成,南方山岭遍植杉木,取材方便,而杉木纹理通直,结构均匀,早晚材界限不明显,强度相差小,不翘不裂。材质轻韧,强度适中,质量系数高 。柔软的材质适合加工成型,且不会像松木等会有树脂渗出,适合作为饮食用具。







2023年优秀网友

发表于 2020-2-12 17:08 | 显示全部楼层
民间故事,有意思。

 楼主| 发表于 2020-2-13 10:34 | 显示全部楼层

感谢老师的关注和鼓励。

 楼主| 发表于 2020-2-13 10:34 | 显示全部楼层
fw5086 发表于 2020-2-12 17:08
民间故事,有意思。

感谢老师的关注和美评。

 楼主| 发表于 2020-2-13 10:36 | 显示全部楼层
103551o9rwefi6rkicdycr.jpg 1-10.jpg

          厨房里的木质炊具饭甑等已经淡出了人们的视线


           厨房, 是解决人们一日三餐的地方, 也是最能体现人们生活变化的场所。




      新中国成立70年来,高压锅、电饭煲、微波炉、电冰箱、消毒柜、抽油烟机等现代炊具,从“稀罕物”逐步进入农村百姓家,“电气一体化”逐渐取代“土灶台” ……小厨房的变迁见证着百姓生活的日新月异。如今,厨房里的木质炊具饭甑等已经淡出了人们的视线。







 楼主| 发表于 2020-2-13 10:37 | 显示全部楼层
103635stp2h0qlr9m1c4q7.jpg
木质(香杉木料)饭甑、甑盖

 楼主| 发表于 2020-2-13 10:43 | 显示全部楼层
103808oxg9jku7wfbg97l9.jpg
1-7.jpeg
1-8.jpeg
1-9.jpeg
过去木匠师傅加工饭甑的大致过程




 楼主| 发表于 2020-2-13 11:12 | 显示全部楼层
饭甑通常为什么用杉木制成?

       因为杉树是南方山丘最常见的树种,取材方便,而杉木纹理通直,结构均匀,早晚材界限不明显,强度相差小,不翘不裂。材质轻韧,强度适中,质量系数高 。柔软的材质适合加工成型,且不会像松木等会有树脂渗出,适合作为饮食用具。

      杉树中最好的是浅丘山岭上的香杉,高山上的吊吊杉还不行。

 楼主| 发表于 2020-2-13 11:33 | 显示全部楼层
1、南方居民为什么用饭甑做饭?


    南方居民用饭甑做饭主要工具是有其历史原因的,南方自古以稻米为主食,而古代的家庭人口一般较多,一次需煮食的米很多,加上农活也较多,家庭主妇们为了节省时间,通常早晨就要一次把三餐的米饭做好,中午和晚上不必再煮饭,只需加热即可食用。


2、南方居民三步蒸饭的做法怎样?


第一步烧开水 ,依据要煮食的米量,烧一锅开水;


第二步煮饭(俗称捞米),将淘好的生米放入锅中,煮时需不时的搅动,以防米饭粘锅烧坏。煮至六七成熟。用将半熟的米饭捞出,放入筲箕滤干水分,锅中剩下的米汤则倒入潲桶喂猪;


第三步蒸饭,将滤干水分的半熟米饭置入饭甑,盖盖蒸熟。当热气从饭甑盖的缝里开始冒出的时候,米饭也差不多熟了;


3、为什么采用三步做饭法?


这么做饭的好处显而易见,体现的时间统筹,是一种生活的智慧实践:不会导致锅巴的产生,等于不浪费粮食。能一次煮大量米饭,中餐、晚餐不需再次煮饭,只需将饭甑再次放入锅中加热。在以前吃不饱饭的年代,把南瓜、番薯(红薯)丝等等添加进米饭是保证全家不饿的重要步骤,而这只能在蒸饭的时候添加进来。煮饭有米汤产生,米汤拌上青菜、猪草、糠喂猪,做饭的同时等于把猪食也一起做好。
        
        煮饭、蒸饭的时间长,会烧掉一定量的柴火。在夏天,柴火产生的木炭会被放入密封存起来,留到冬天使用,而在冬天,灶里产生的木炭(fu桴炭)则直接会被铲到火盆中当取暖用。
在煮饭的过程中,主妇们会进行备菜的工作,到蒸饭时将菜放入饭甑,跟饭一起蒸熟,著名的浏阳蒸菜就是这么产生的。
      煮饭时间长,瓮坛的热水也能被烧开,做饭的同时把饮用的泡茶的开水也烧好了
      通过这三步蒸饭的做法,主妇们既能把一天的米饭一次做好,又能解决家畜的饲料问题,
还能把冬天的取暖问题决绝,还能解决喝水问题,如此的效率,这也就是为什么南方的厨房,虽然各地形制外观多有不同,但是基本结构都是一样的,大锅、瓮坛缺一不可。饭甑自然也就成为了南方家庭厨房的必备用具。


    当然,传统的做法也会有一些缺陷,不符合现代的营养学观点,比如煮饭的过程中,倒掉的米汤会导致一次营养流失,而煮完再蒸的米饭口感也略微粗糙,这是现代的观念了。






2015年优秀版主团队 2019年优秀版主 2023年优秀版主

发表于 2020-2-13 11:33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分享!随着时代的发展,这些东西正在逐步走下历史舞台!应申报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序列!

 楼主| 发表于 2020-2-14 14:17 | 显示全部楼层
古堰行舟 发表于 2020-2-13 11:33
谢谢分享!随着时代的发展,这些东西正在逐步走下历史舞台!应申报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序列!

感谢古堰行舟老师的鼓励和美评。

2019年优秀网友

发表于 2020-2-14 18:15 | 显示全部楼层
民间故事,趣事多多哦。

 楼主| 发表于 2020-2-17 20:46 | 显示全部楼层
布日哥德 发表于 2020-2-14 18:15
民间故事,趣事多多哦。

感谢布日哥德老师的关注和鼓励。
高级模式 自动排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复制链接 微信分享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