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天官的传说
高义奎
今天的邛崃城内,在鼓楼前的南街口西边,曾有一座宏丽的“崃山饭店”(今已改为服装店)远近闻名,你知道它的前身叫啥吗?说起来还有一段杨天官的有趣传说呢!
相传明朝年间,四川新都有个杨状元名叫杨升庵,曾在朝廷担任管理官员的“天官”之职,因此人称他“杨天官”。他不但学问渊博,而且为人耿直,一身正气,能言辩善,说话诙谐幽默。据说当时的皇帝是个淫乱任性之徒,连他的嫂嫂也逃不脱他的魔爪,满朝文武无人敢言。杨天官早已愤懑于胸,但又不便直言劝谏,因此苦苦思索。
一日早朝,皇帝忽见一人在殿前扫地,定睛一看,原来是杨天官。只见他双手抱着一把特大的扫帚,艰难地扫着地。由于扫帚太大,手握不稳,不时掉落在地上,直累得他满头大汗。皇帝一见“扑哧”一笑道:“杨爱卿,谁叫你来扫地啊!” 杨天官慌忙躬身回答:“这地太脏,臣实在看不惯了才来扫的呀!”皇帝手一抬,亲切地说:“爱卿平身。”随后一阵哈哈大笑说:“老爱卿呀老爱卿,你就不该来扫地。你实在要扫吗也该拿一把小扫帚嘛!你偌大年纪,怎么拿得动这么大的扫帚呢?”杨天官一听此言,便顺势禀道:“万岁英明,臣谢主龙恩!这扫帚虽大,但可抱扫嘛!”并将“抱扫”二字说得语重音长。说罢,双手抱着扫帚继续扫起地来。
这皇帝虽是淫乱之徒,却非愚钝之辈,一听杨天官此言,顿觉味道不对。回到宫中便闷闷不乐,杨天官刺耳之言一直在他心头碰撞。什么“实在看不惯”?什么“抱扫”?分明是在指责他“抱嫂”的淫乱之行嘛!这昏君想到这里,不但不思悔改,反而心生恶念,暗暗骂道:“这个老东西,不知好歹,竟敢当面说我的坏话,看我二天咋个收拾你龟儿子。”
事隔数日,一天傍晚,皇帝派一内臣来传口谕,说万岁有要事急传杨天官马上进宫见驾。杨天官随后快步急忙进宫,刚走到皇帝寝宫外,不料在通道的拐弯处突然与一人撞个满怀。那人倒在地上“咿咿呀呀”哭闹不已。杨天官慌忙扶起一看,不觉大惊失色,原来他撞倒的人竟是皇帝的一个宠妃呀!事情如此突发,杨天官脑壳头訇然一声,如晴天霹雳,炸得他不知所措,连连自责道:“小臣瞎眼,小臣瞎眼。死罪,死罪!”但见那宠妃双手捂着脸,一边娇声喊道:“太欺负人了,万岁与奴作主呵!”一边跌跌撞撞跑进内宫去了。只听皇帝在内大声怒吼道:“快与我拿下!”顿时,早已等在两边的卫士一拥而上,不由分说,将杨天官捉住。这时皇帝急促步出寝宫,故作惊讶地喝道:“胆大狂徒,原来是你呀!孤平日何曾亏待于你,竟敢调戏孤的爱妃?押下去,关起来,听候发落!”可怜杨天官满腹冤屈,有口难辩,被押进了牢房。满朝文武闻之,无不惊讶,都难以相信是真的。这种事,如此蹊跷突然,明知冤枉,就是跳进黄河也洗不清了。人们都担心皇帝将如何收拾杨天官?
过了数日,皇帝下诏,将杨天官削职为民,流放到边远蛮荒之地。此后,杨天官便厌倦官场,淡泊名利,随意游览各地名山大川,饱览名胜古迹。他无官一身轻,倒也落得逍遥自在,怡然自乐。
有一日,杨天官游览天台山后,来到邛州城时,已近黄昏。哟!原来这天刚好是大年三十。但见全城家家都在吃团年饭,欢聚团圆,尽享天伦之乐。他却独自一人,来到鼓楼前的南街口西侧一家小饭店里,随便要些酒菜,自觉伤感地独饮起来。店里冷冷清清,别无他客。杨天官三杯白酒下肚,万事涌上心头。想昔日,高官厚禄,前呼后拥,风光无限。看眼前,大年三十,孤独一人,感慨万端,不觉唉声长叹。店小二一听,便笑容满面地上前轻声问道:“客官需要什么?尽管吩咐,小人一定照办。”杨天官苦笑道:“难得店家如此热情。请借笔墨一用,不知可否?”这店小二微笑答道:“是!”随即进屋取来笔砚。但见杨天官接过笔来稍一润墨,便在墙上随手挥笔写下一首草诗,以解心中烦闷:“万家团聚吾孤单,气煞天官杨状元。马瘦毛长时运蹇,奋蹄昂首待来年。”然后将笔砚还与店小二道:“献丑了,店家请勿见笑。”店小二忙说:“哪里,哪里?写得好,写得好。”边说边在心中寻思:“看他写的一手好字,口气不小,莫非他就是那‘杨状元’?”于是,进屋叫儿子出来照顾客人,自己却出店去了。这店小二径直来到邛州衙门,将店中情形,来人相貌,逐一细告州官。这州官一听,急忙打轿出衙,跟着店小二来到店里。但见店中一人身材魁梧,器宇轩昂,满面红光,已喝得半醉。州官一见,慌忙拜伏在地,口称:“恩师在上,学生拜望来迟,诚请恕罪。”杨天官哈哈一笑,伸手忙将州官扶起。原来这州官当年进京考试时,正是杨天官的主考官,后来又举荐他出任这邛州州官。杨天官后来的遭遇,他也不知详情,只是道听途说而已。今见恩师如此落泊,顿生同情。此时相见,更觉亲热。当即州官便请杨天官上轿 自己步行,陪同回衙,设宴款待恩师。
次日一早,这店小二便来到衙门里,高矮要请杨天官赏光小店。杨天官念店小二昨天热情相待,便应允而去了。店小二一家人见大人光临,都十分欢喜,忙忙碌碌,热情款待。之后,只见店小二又拿出纸笔来,恭恭敬敬地请杨天官为小店赐写店名,以作纪念。杨天官被店小二的热情与诚恳所感动,于是挥毫落墨,大大方方地写下苍劲流利的“庶几”二字,赐作该店店名。“庶几”者,意即“差不多”也。从此,路人皆知邛崃南街口有个“庶几饭店”是新都杨状元题写的店名。因此,远来近到的客商,无不慕名来到“庶几”一饱口福。由此,庶几饭店的生意便一天天火起来。随着时间推移,庶几饭店更加遐迩闻名了。今天,邛崃鼓楼前南街口西侧曾经有个饭馆,名叫“崃山饭店”就是“庶几饭店”的前身。今已改作服装店铺的地方,就是昔日庶几饭店旧址。
且说州官对恩师杨天官的不幸遭遇十分同情,便将他留居衙内,以便随时请教。这年初夏,邛州遭遇,就连老百姓吃水也成了大问题。城里城外,叫苦连天。直急得州官坐卧不安,束手无策。
州官无奈,只得请教杨天官设法救灾。杨天官早已心急如焚,于是便把心一横,急速向皇上写了一份奏章,奏明自己流放后,痛悔前非,真心实意愿立功赎罪。并称自己在偏僻的邛州,积德行善,募资筹款,正在兴建一座工程浩大,连接川藏的大桥。因资金不足,请求皇上拨银相助,以显圣德。最后写道:“十里桥长三白洞,缺少银钱未竣工。罪臣伏乞求天助,十万银两昭圣功”云云。皇帝一看奏章,心中暗喜道:“老东西,你也终于服贴了啊!”再看“十里桥长三白洞”,不觉惊诧,自言自语道:“十里桥长三白洞,多么浩大的工程呀!真是罕见。咦,这老东西,怎么把‘百’字头上一横写掉了,错写成‘白’字?真是老糊涂了。”为了“显圣德”、“昭圣功”,于是,皇帝二话没说就大笔一挥,十万银两便火速拨到了邛州。杨天官赓即协助州官精心筹划,抢修水利,补种杂粮,救济灾民,祭神祈天求雨。没过半月,天下透雨,邛州旱灾损失即降至最低。
事隔数月,一天,皇帝忽然想起“十里桥长三百洞”,该是多么壮观啊!不知现在是否已竣工了。于是,便诏谕邛州,希望加紧修桥,再以一个月为限,届时皇上要专门派钦差前来视察长桥。这时,州官可慌了,忙问杨天官怎么办?杨天官说:“只须如此……”州官只得将信将疑,提心吊胆地依计而行。
一个月期限已到,皇帝果然派了一位钦差大臣带领十骑快马官员随从,前来视察‘三百洞’长桥。州官忙将钦差大臣等迎入州衙款待后,便与杨天官一道陪同前往视察十里桥。一行人马急出南门,过南河,翻过土地坡,来到今之卧龙场境内。杨天官用手一指说:“这就是十里桥啊!”钦差近前一看,只见前面一条不宽的小溪上,架着一座十分简易的白色木桥。桥梁是三根刚脱皮的大柏树并排铺成,眼前的确是一道雪白桥梁,十分抢眼。钦差不觉一惊,问道:“你们不是说‘十里桥长三百洞’吗?在哪里呀?”杨天官上前一指白色木桥,十分认真地说:“这就是呀!”并煞有介事地指着桥头碑让钦差大臣看,碑上刻着斗大的桥名曰:“十里桥”。州官又补充道:“这不是三根白木搭的一洞桥吗?”杨天官也灰谐地说;“这‘十里桥’确实是三白洞呀!”钦差顿时大怒道:“你们怎能这样欺骗皇上呢?十万银两就修这样一座简单的木桥吗?” 此时,杨天官也豁出去了,义正词严,声色俱厉地对钦差说:“十万银两已全部用于救灾济民了。自古道,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当地百姓遭此大灾,眼看方圆几百里将颗粒无收。官乃民之父母,怎能坐视不理呢?更何况,我的奏章上也明明写的是‘三白洞”,你怎么能说是欺骗皇上呢?”说罢,忙从衣兜里拿出奏章底稿,展开给钦差大臣看,果然是“十里桥长三白洞”,一字不差啊!钦差顿时哑口无言。回头一想,救民于水火也理所当然。于是,只得回去向皇上如实禀明。皇帝一听也哭笑不得,心想:“这杨升庵救灾也没有错啊!”此事也只好不了了之。
至今,邛崃土地坡向南去,仍有“十里桥”之地名为证。
高义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