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还是喜欢用“我好摄、好酒”来说事。寒假来了,好多老师们都回城里面去了,我喜欢乡下,喜欢记忆深处始终不能忘怀的文井江边,在那一山浓绿中举镜,在一水清幽中举杯。“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井为水府,何以火名?火井已经没有了曾经的繁盛喧嚣,但这片山水是与《汉书》脉缘的厚土,是心中的挂怀。 “逝者如斯,不舍昼夜”,又是一年春将至,春风几许,不只是吹绿山川大地,吹开姹紫嫣红,也吹开了路边的几株海棠,路边的海棠花年年开放,相同的过程,相同的景致:春将至时干支吐露新芽,这新芽从小到大,然后结出花苞,慢慢绽开,花朵颜色由深变浅,当那满树绿叶遮住花朵时,春天已不多时,“谢了春红,太匆匆”估计就是说的这个时候。当海棠花又开时我会经常在温暖的阳光下举起镜头,迎接花仙子如约而至的灼华。 校园里有海棠花,路边有海棠花,我们院子里也有,只是品种不同,开花的时节也有差异。院子里的海棠花又开了,初开的海棠花如那晨风中摇曳绽放的春色;是书香里翰墨不干的沉吟;是溪水边千年不老的传说;是西窗前缠绵不绝的情思。桃海棠花又开,染红井溪水。 我的好摄如诗人的行吟,特别喜欢把镜头对准如仙似幻的海棠花,在和煦的春风里闻那历久弥香的芬芳。“东风袅袅泛崇光,香雾空蒙月转廊。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盛开的海棠花是诗人苏轼心中的盛景,也是我镜头下报春的喜讯。 “海棠依旧”出自著名词人李清照的一首《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李清照是想表现自己一片细腻的惜花之情,用“雨疏风骤”道海棠经历这这场风雨被摧残的不成样子,怕自己看到海棠花惨败的样子会伤心,哀其飘零似乱雨,但侍女却回答“海棠依旧”,她自己就惊讶了,自言自语一样反问“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这句“海棠依旧”却让人不禁带着点侥幸和不可置信的惊喜,这种细腻的情感表达的十分曲折动人。青春年少的我离家北上投身军旅,离开了熟悉的人,熟悉的家,熟悉的海棠花,翌年在塞上偶见海棠花时,就多次在心底吟诵这曲词,但只是在心底而已,因为我是军人,好像不应有这种不怎么样的情绪……。 海棠花红,诗人多感悟,或喜其 胭脂般鲜艳,叶的娇柔,花的妖娆“绿娇隐约眉轻扫,红嫩妖饶脸薄妆。巧笔写传功未尽,清才吟咏兴何长。”巧笔难写其美,如晓天虹霞,令人心醉神荡;或感其矜持,因为 矜持不只是小家碧玉单纯未启已遮面的娇羞,还是一种自重和自觉,“枝间新绿一重重,小蕾深藏数点红。爱惜芳心莫轻吐,且教桃李闹春风。”情由感发,感由心生,是海棠花惹醉了诗人,使其 感悟万千,还是诗人的才情折服了海棠花,引得它芬菲烂漫、抚媚鲜丽,如一片片红霞,与绿树垂柳相衬映? 那年我从另一所学校来到现在的校园,正是海棠花花开时节,花坛中的几株海棠竞相开放,妖娆娇艳的花朵随风摇曳,花朵中间衬映着透着晶莹的绿叶儿,显得清新、婉约、俏皮。春风吹拂,柔蔓迎风,细雨绵绵,垂英袅袅,似乎又听到海棠花的曼妙花语。海棠花不似菊花压到梅花来形容海棠花的傲立霜雪的风骨,虽是香腮红润,冰清玉洁但厌弃蜂蝶追赶,自是超凡脱俗,因为此海棠花就会在文人墨客的笔下充满诗情和仙气。 春将至时,海棠花染红山水,开满庭院路旁。“数声鶗鳺。可怜又是,春归时节。满院东风,海棠铺绣,梨花飘雪。丁香露泣残枝,算未比、愁肠寸结。自是休文,多情多感,不干风月。”春风中海棠花又开的艳丽盛景只是一个开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