井为水府,何以火名?火井已经没有了曾经的繁盛喧嚣,但这片山水是与《汉书》脉缘的厚土。文井江水从镇西山下起源,蜿蜒渡过火井,养育了火井、养育了火井文化。 火井先民为了方便生活,曾经在文井江的火井段修建了3座平桥,曰“万善桥”、“万善桥”、“状元桥”。“万善桥”、“万善桥”已经水毁,现在只有崇嘏山下的“状元桥”还在。“江边云树遮鱼洞,崖上神灯照鲤塘”。这是描述这座古桥地里位置的楹联,很早的时侯我就读到过这副出自火井地名诗的联句,只是没细探究。 也多次路过这座初成于上世纪初叶的年轻古桥,但从未探究过这座桥初成的原因,但仔细观察,火井先人的建筑智慧还是值得我们敬仰。“青山结翠延词客、绿山平波过石梁”,这些对这座古桥选址、设计和建成的目的进行了简洁的描述,也让后人思考。我曾经对《瓦尔登湖》中那些敬畏自然的观点非常赞成,但中华民族在与自然的共处中,不仅敬畏它,还在改造它,用它的宽厚为我们服务,为我们创造美好的生活,只要我们不粗暴地掠夺,它就会给我们丰厚的回报,这应该是我理解的共享,这座年轻的古桥应该是火井先民利用自然、改造自然和与自然共享的见证。 这座桥在与我们共享的近百年时间,经历了四次水毁,每次灾难后,总有乡坤担纲主持修葺,每次修葺都是依照初形,修旧如旧,保持了老桥的原貌。在上世纪末叶,文井江上还有古桥三座,其中一座水毁后,当地村人考虑实用,改作平桥,一座万善桥本来比较完美,既是火井地方历史的见证,也是先人建筑智慧的承载,但在村通工程中,部分政界人士执意要把桥面拓宽利用,改变了建筑力学,筑成仅几个月就被水毁,这是一个典型的粗暴的例证。 这坐古桥最后一次修葺至今还坚固地横卧在文井江上,为当地乡人提供便利,与自然和谐共处,这就是火井的状元桥,这座古桥是自然留给火井的乡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