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是小转发一篇文章。
一人战“疫”,多人督查——是时候反思我们的监督机制了
有些人被迫背锅,部门为地方背锅,下级为上级背锅,个人为集体背锅,编外人员为正式干部背锅。
防控新冠肺炎疫情,是新年伊始的全国性战役。
防疫大战,基层工作人员当然是多多益善,然后才能进一步探讨建立完善的防控工作机制。
但是,绝大多数基层的真实情况,是人手严重不足。在没有充分动员的前提下,主力永远是乡镇、社区(村委会)以及疫情防控成员单位的一线工作人员。本来活就干不完,却要费心准备材料和检查点,迎接各级各类名目繁多的督查,很多工作人员几乎累哭。
一场战役,莫让督查工作,成为压垮防控工作的稻草。
督查员的数量或超过战斗员
防控疫情工作正在如火如荼的紧要关头,基层的工作也渐渐步入正轨,但是督查的考验才刚刚来临。
以一个基层的社区为例,可以对它进行督查的至少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十支队伍:
□省、市、县、乡镇党委政府的督导组
□省、市、县、乡镇的纪委(监察委)
□省、市、县、乡镇的疫情防控指挥部
□指挥部下设的医疗救助组、联防联控、后勤保障、复工复产等工作组
□省、市、县的疫情防控成员单位比如工信局、卫建局、市场监管局等
□省、市、县、乡镇分管领导临时起意的“明察暗访”
基层的真实心态是,既怕疫情凶猛,也怕督查领导来勤。
督查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盛行
在整顿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的大形势下,疫情防控的督查本身,却常常带着浓郁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色彩。
督查方案说好的“四不两直”,其实还得有人陪,有车坐,基层从来不敢怠慢,被迫从捉襟见肘的队伍里抽调要员做好迎接督查工作。
内业资料不敢不整。一线工作做得再好,没有拍照留痕,没有出台方案,没有会议部署,没有整理建档,文字有出入,方案没细则,都会被列入整改事项。
落实整改必须火箭速度。上午督查发现的问题,下午就得整改反馈,完全不考虑基层的工作实际,有些“负责任”的督查组还会回头看。
对于个别督查组来说,他们看得到的“面子”,远比防控本身的“里子”重要。
被问责追责风险高企
问责追责在这种公共事件面前,天然带有正义性,不可避免地出现泛滥和严苛的鲜明趋势。
实施追责的人,一般都是远离具体工作漩涡的局外人,很多情况下,既不会换位思考,也不会有同理心,个别更是无视基层的实际困难,混淆问题造成的主客观性。
某基层乡镇所站,没有派员在某超市值班导致超市存在人员登记、体温检查不合格的问题。当地纪委监委大义凛然地进行了追责。
试问,一个基层所站有几个工作人员,可以覆盖全部超市和农贸市场吗?如果都派驻超市了,那么谁来开展餐饮店、药店等等市场主体的巡查?
某开放式小区,个别住户在封锁期间,擅自推倒围挡外出,当地纪委监委也进行了追责。
试问,一个社区有几个工作人员,可以覆盖全部小区吗?反复广播,三令五申,个别住户的不自觉和素质问题,靠追责干部能真正改观吗?
与随意追责问责相应的是,保护激励机制基本缺失。90后护士流产10天重回一线,我们真的差一个刚刚流产的护士吗?父母均是基层一线防控人员,他们年幼的子女或者年长的老人却无人照护,一直到出事才看到组织人事部门发文关心。
前有督查队,后有键盘侠,基层的心累超过身累
疫情防控工作中,被迫陷入舆情,或者被媒体选择性报道、被键盘侠发现围攻的基层工作人员,无一例外,都会被当地迅速“抛弃”和处分,无论事情的真相以及可以转圜的余地如何。
个别部门疫情防控时期采取的执法行为,也面临被人为制造冲突、截取部分视频曝光,赢得自媒体、键盘侠的“针对性攻击”,事后被追责处理的风险。
曾经肆虐的疫情正在平息,基层工作人员却还没到松口气的时候,复工复产以及伴随着的输入风险还在等着他们防控,各路督查组“秋后算账”“事后诸葛亮”的脚步声渐渐密集。
有些人被迫背锅,部门为地方背锅,下级为上级背锅,个人为集体背锅,编外人员为正式干部背锅。只要你是战斗员,头上都有一口锅,说不定哪天就要被各路督查组敲一下。而那些没有参与到疫情工作的其他部门,远远看着,隔岸观火,就像几千年以来的“看客”那样。
疫情一定会过去,但是基层工作人员的心伤却要很久才能愈合。是不是应该在疫情防控机制之外,考虑一下人文关怀,考虑一下监督机制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