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瞻远瞩、提前布局口罩生产
而在疫情最严峻的湖北本地,稳健医疗这一家口罩生产公司格外引人关注。1月21日,《长江日报》曾发布报道称,湖北省生产N95口罩企业稳健医疗正在加班加点生产N95口罩,将持续保持货量供应,承诺不涨价。
按照该公司官网披露的消息:
2019年12月20日,稳健医疗用品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稳健医疗”)决策层决定取消在湖北召开年终高管会议,改为阳逻会场和深圳会场视频会议。
2020年01月10日,稳健医疗决定,动员全资子公司稳健医疗(黄冈)有限公司唯一口罩车间380人,春节不休假,生产N95口罩、外科口罩和护理口罩。
从2019年12月20日到2020年1月26日,稳健医疗对社会供应1.089亿只口罩(其中发武汉和周边地区超2648万只)和11.47万件防护服(仅对医院发货,其中武汉地区87,600件)。
疫情爆发前拟IPO企业加班生产上亿口罩
据媒体报道,湖北卫健委通报首例新冠病例是在2019年12月8日,而官网公开通报肺炎的信息是12月31日,在市场关注度较低的背景下,稳健医疗的洞察力让人不得不服。
相较于口罩生产企业在疫情发生后全力赶制口罩,稳健医疗1月10日就全力加班生产口罩的举动获得网友们的一致好评,前瞻性的市场预测获得诸多市场人士的赞赏,极大提升了品牌知名度。
疫情爆发前拟IPO企业加班生产上亿口罩
早在2003年SARS肆虐时,重灾区的广东就出现过口罩奇缺且价格暴涨。稳健医疗还在官网公示:处理高价销售稳健产品渠道的结果,积极监督核查经销商,限制涨价,努力满足一线临床与普通民众的口罩需求,其社会价值可能高于其经济价值。
稳健医疗在2019年底还向中国证监会报送了拟在创业板首次公开发行股票的招股说明书,还有网友喊话“建议以高铁速度将他的IPO审核通过”。
不过,稳健医疗并非只是一家生产口罩的企业。据招股书显示,其总部位于广东深圳,公司始终坚持以“一朵棉花、一种纤维”为主营业务方向,通过持续创新及不断拓展产业边界,公司已从单一的纱布类医用敷料生产企业发展成为以棉为核心原材料,主要从事棉类制品的研发、生产、销售,覆盖医疗卫生、个人护理、家庭护理、母婴护理、家纺服饰等多领域的大健康领军企业,旗下还有驻足在各大商场的“Purcotton全棉时代”这一知名品牌。
2015年至2018年及2019年上半年,其营业收入分别为18.19亿元、25.60亿元、34.98亿元、38.39亿元、21.05亿元,净利润分别为2.21亿元、4.1亿元、4.28亿元、4.25亿元、2.3亿元。
报告期内,医用级口罩、防护服等疾控防护产品销售收入分别为 8,375.65 万元、11,446.14 万元、13,697.88 万元 和 8,330.68 万元,占其总收入比例为3.35%、3.33%、3.62%、4.01%。
疫情爆发前拟IPO企业加班生产上亿口罩
此次疫情将大幅提升该公司的疾控防护产品销量,其2020年业绩也将锦上添花。
IPO曾经被否
值得注意的是,稳健医疗曾有一次ipo失败经历。
2012年7月,稳健医疗开始私有化并退市。2016年3月将目光转向A股IPO,稳健医疗宣布拟冲击主板。但于2017年9月28日发审会上被暂缓表决,一个月后,其IPO最终被否决。
当时上会时稳健医疗手持一年4亿元净利润成绩单,单从业绩来看,完全是一个合格的考生,却也没能逃脱被发审委拒绝的命运。
在发审会上,发审委主要关注稳健医疗境外私有化退市、内控、毛利率、股权转让4大问题,资深投行人士认为,其规范运作与内控方面存在的瑕疵是稳健医疗被否的关键。也曾有观点认为,稳健医疗过会问题反映了监管对于境外私有化上市的悲观情绪。
稳健医疗曾受到多次行政处罚,此次招股书也披露,报告期内发行人因经营不规范行为受到环保、市场稽查、税务、发改等行政部门共计8次行政处罚,涉及处罚金额共计45,597.15元。
值得一提的是,作为一家大健康产业,稳健医疗的口罩也曾因抽检不合格被处罚,2016年11月30日,深圳市市场稽查局出具《行政处罚决定》(深市稽罚字【2016】119号):稳健医疗生产、经营的医用外科口罩被河北省食品药品监督局于2016年5月10日抽检不合格,决定作出罚款20,000元的行政处罚。
不过,招股书也显示,2017年2月21日,深圳市市场和质量监督管理委员会出具《复函》(深市监信【2017】407号),认为稳健医疗上述违法违规行为不属于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情节严重的情形,该案是按从轻的裁量档次实施的处罚。因此,上述行政处罚不构成重大违法违规行为。
此次疫情,稳健医疗的表现无疑赢得了极大的社会好感度和口碑,但是能否顺利IPO还要看上次上会遗留的问题是否清理完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