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文学簇群写作的一点感想 文/吴俊凯 在文学的路上,走了一阵,但走得并不踏实。那种与夜色争分夺秒的情形,几乎不见。那种废寢忘食的时刻,也不多见。像路遥一样,下煤洞、住工棚的情况,也从未有过。因此,我于文学是浅偿而已。其见解,也就随意得很,肤浅得很,纯属个人见识。 文学族群的写作共识,是我最近感触最多的问题。 文学的族群写作,已经很普遍了。这不同于既久的豪放族群与婉约族群,那是文学大家的事,与此无关。这种族群,是指写作体裁相近、写作感觉相近的一类人,他们走在文学的半途上,但又不是深知文学的人。比如,作诗不久的人,为文刚入门的人。他们在认识上较为接近。对文学作出相似的判断,表达了相似的看法,甚至,连移入情感的份量,也较为相近。细一点说,写古典诗的,对诗的质量闪炼其辞,写出的是"老年诗”,也就说,诗格没问题,但白了直了,诗味少了。诗的涵咏之味,通幽之趣,委婉之意,想象之境,少见不见,只有韵与韵的和谐,只有句与句的对称,或者,至多有一点干瘪的典故。但问题是,如此事实,却又彼此效仿,再生新"诗“。又如,为文的,也不去细想情寄何处,故意为文,又引用太多,除了先人的意思,自己的,几乎少见,而且这种情形,差不多成了一种模式。凡是为文,就抖一抖书袋。其实,这已算高抬了,百度里,啥都有,一查便知,与学富五车无关,那是博学之外的技术与技俩,不值一提。然而,这种为文的见识,又被族群传递,火热得很。中国文化几千载而不衰,留下了多少遗产,可引用的,实在太多。似不足取也。 上面谈的是见识与方式问题。再说审美。 审美与情感分不开。没有情感介入,恐怕审美过程就不完整了。但事实是,无论是作老年诗歌的,还是以引用为文的,往往与文学冲动、文学灵感,不生多大关系。或出于写作数量的原因,或出于表达欲望的原因,或出于自负骄傲的原因,或出于其他不明的原因,而不停写作,结果,让文学的审美嘎然淡出。当然,如果说,这也是一种审美,那么,只能说,这种审美,与文学关系不大。因此,其诗,只有了诗的形式,其文,只有了文的架子。这种非文学的写作态势,又在写作族群间蔓延。甚至,一些媒介,也以此推波助澜。而文学创作,一定与情感有关,一定是对情感的表达。有了情感,才有审美,才有真正的文学写作。韵呀格呀用典用词呀等表达形式,是文学写作中,最末端的问题,不是为诗为文的根本。 最关键的问题是,这种写作,得不到自我认识,无法自我修正,其族群,还呱呱不止,还得意其间。这里谈的,与娱乐性写作无关。 其实,葛兆光教授在写作《禅宗与中国文化》一书时,早就讲过这样的道理。他道:"汉赋描写宫阙园囿,东西南北,旮旮角角,如数家珍,巨细不遗,从形到色,从味到音,铺天盖地而来,让人喘不过气来,可是它引起了什么联想,产生了什么艺术魅力呢?”
2020,3,9于临邛土园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