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辣社区-四川第一网络社区

校外培训 高考 中考 择校 房产税 贸易战
阅读: 3329|评论: 7

中国作协副主席力挺方方,闲杂人员闪开

[复制链接]

2022年优秀网友 2021年优秀网友 2020年优秀网友 2015年优秀版主团队 2016年优秀网友

中国作协副主席力挺方方,闲杂人员闪开

原创 李幺傻故事  

   中国作协副主席、全国政协委员张抗抗,近日不但转发方方日记,而且写文字表达自己的观点:

如果你习惯了在黑夜中摸索,别人的一点亮光,都会让你觉得刺眼;

如果你习惯了在污垢中爬行,别人穿上靴子,你都会觉得对你冒犯;

当你沉溺于虚伪的大量赞美诗中时,别人几句大实话,都会让你怒不可遏……

张抗抗这几句话,普通人确实写不出来,只要那些有思想的作家从才能写出来。

对于污垢来说,每束阳光都是有罪的;

对于暗夜来说,每颗星星都是有罪的;

对于虚伪来说,每句真话都是有罪的。




张抗抗的名字,对于现在很多人来说,可能是陌生的。

然而,对于我来说,张抗抗是我最喜欢的作家之一。

张抗抗的丈夫同样是我最喜欢的作家之一。

写作是张抗抗的主业,但写作不是她丈夫的主业。

她丈夫的主业是研究经济学,却写出了无数作家穷极一生也写不出的小说。



几乎没有人知道张抗抗的丈夫是谁。

张抗抗的丈夫从不露面,低调得就像张抗抗的影子。

张抗抗这一生写了很多书,但她的丈夫这一生只写了一本书。

张抗抗的名气比她丈夫大得多,但她所有作品的影响力,比不上她丈夫的那本书。

甚至,几乎都没有人知道,写了那本书的人,是张抗抗的丈夫。



我曾经在一家很有名的报社做过半年时间的文化编辑,采访过很多作家,那时候,我虽然出版过几本书,但一点也没有知名度。

中国每年出版几千部文学书籍,但能够让人们记住名字的,不到十部。

所以,默默无闻的我,就老老实实做我的文化编辑。

我这一生经历比较丰富,当过教师,干过公务员,当过调查记者,干过暗访卧底,还做过文化编辑……

在当文化编辑的那半年里,我采访过很多作家,我发现一个颠扑不破的规律:越是名气大写得好的作家,越低调;越是名气不大写得不好的作家,越喜欢吹牛炫耀。

而其中有两个作家,直接拒绝采访,无论你如何软磨硬泡,他们都是说:从来不接受媒体采访。

在这样一个浮躁的时代,人人都想借助媒体给自己扬名,依靠媒体吹嘘,因为有名就有粉丝,有粉丝就有钱,有钱就能捉一个鬼来给自己推磨。

这两个作家异常另类。

他们一个是著名诗人舒婷,一个是张抗抗的丈夫。

舒婷就不说了,朦胧诗的代表人物。

对于上世纪八十年代的文学青年来说,舒婷就是一个神一样的存在。

舒婷、北岛、顾城、江河、海子、西川、骆一禾……在这一串闪光的名字中,舒婷排在最前面。

后来,诗歌没落了,诗人被饿得奄奄一息。他们中,有的转写散文,有的早早结束了自己的性命……

我一直认为,写诗歌的人都是圣徒。

没有一颗纯净虔诚的心灵,是不能成为诗人的。

那一年,张抗抗的丈夫如日中天,因为他唯一的那本书横空出世。

此前,没有任何征兆,他没有出版过任何一本书,没有发表过任何一篇文学作品,谁也不知道他是谁。

他普通得就像路边的一株小苗,在你不留意的时候,突然长成了参天大树。

我从别人口中知道了他是张抗抗的丈夫。

我很小就阅读过张抗抗的作品。

张抗抗年少出名,在她还没有上大学,还没有结婚的时候,就已经出版了一部长篇小说。

在那个书籍极为短缺的年代,作家极为罕见,而像这么年轻的作家,更属凤毛麟角。

那时候出版的书籍屈指可数,我以后读过的有《红石口》《大刀队》《云崖初暖》《野火春风斗古城》《苦菜花》《铁道游击队》……

我们尽管不相信世界上有天才,但张抗抗确实是一个文学天才。

我阅读张抗抗的第一篇作品,是她的短篇小说《夏》。

这篇小说给我带来了极大的震撼。

那时候我正上大荔师范,这是一座只招收初中毕业生的学校。农村初中学习成绩最好的学生,被招入这样的学校,培训三年,然后分配到农村小学去做教师。

而成绩不如我们的初中同学,上了高中,然后上了大学,分配在大城市。

两条人生道路,两种命运殊途。

我们大荔师范的同班同学,在初中都是各个学校里百里挑一的尖子生。然而,现在,绝大部分还在乡下学校当老师。

这一辈子就这样了。有时候,人是无法对抗命运的。

我们是最早被收割的一批韭菜。

刚刚冒出嫩芽,就被采摘了。

那时候,因为我把大量的时间用来读书写作,所以学习成绩很差,几乎每学期都要补考。

补考让我极度自卑,我每次走进教室的时候,都要低着头。

是张抗抗的《夏》让我重拾信心。

我总是像这篇小说中的主人公一样,默默告诉自己:我就是和你们不一样,我一定会出人头地,一定会的,你别想改变我。

张抗抗的《夏》我看了很多遍,有的段落都能背诵。

这篇小说是《1980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获奖作品集》中的一篇。

那个时代,文学井喷,很多经典作品,到现在还为人所知。

几年后,我遇到了另一篇小说,同样对我影响巨大,

这是是方方的《风景》。

那一年,我骑着自行车,从关中平原到七十里外的外婆家所在的渭北高原。

我刚刚从邮局买了一本《中篇小说选刊》,别在腰间的皮带上。

我骑出了十几里,坐在路边休息,顺手抽出杂志阅读。看到上面有方方的小说,就先阅读她的。

没想到,仅仅看了第一句话,我就被深深吸引。

《风景》的开头这样写道:“七哥说……七哥说……”

石破天惊,我从来没有想到,小说的开头还能够这样写。我激动得浑身发抖。

那一天,我每骑行十几里,就躺在路边的草地上,在卡车和手扶拖拉机轰隆隆的声音中,在漫天飞扬的尘土中,如饥似渴地阅读这部中篇小说。我能够感觉到自己心跳加速,脸颊发烫,呼吸急促,我像中暑一样忘记了自己置身何处,但头脑却异常清晰,小说中的人物破纸而出,在我的眼前像电影一样浮现闪烁,触手可及。

后来,阅读莫言的《透明的红萝卜》、余华的《活着》、陈忠实的《白鹿原》,也有这样的感觉。

年轻的马尔克斯在法国第一次读到卡夫卡的《变形记》。,突然惊呼:奶奶的,小说竟然能这样写!

我阅读方方方的《风景》,当时也发出了这样的惊呼。

此后,我开始模仿《风景》写小说,我写了几十万字,都是学着《风景》的叙述风格。

我至今记得《风景》过后,方方发表的另一部中篇小说叫《祖父在父亲心中》。这部中篇同样让我震撼不已。

我一直没有见过方方老师,也没有见过张抗抗老师。

在我的心中,她们都是女作家的标准形象,美丽、知性、儒雅,是陆小曼、冰心、杨绛那样的人物。

有一天,我和一位杭州作家聊起张抗抗,他问道:“你知道张抗抗的丈夫是谁?”

我问:“是谁?”

他说了一个名字,让我大吃一惊。

那时候,我正阅读张抗抗丈夫的书籍。

张抗抗丈夫是一个经济学者,然而,他的小说写得特别好。

他仅仅写过一部小说,然而喜欢阅读的人,几乎都读过他这本小说。

他早年是知青,在内蒙古大草原上放牧,他积累了极为丰富的生活,经过几十年的积淀,才写成了这本书。

那时候,全国有几百万知青,几百万知青在广阔天地耕耘播种,挖掘放牧,只有极少数人一直没有放弃学习。环境再艰苦,他们也在学习。

1977年,刚刚恢复高考制度,这些人都考上了大学。

机会,总是留给一直努力的人。

而没有坚持学习的人,后来回城当了工人,然后绝大多数遭遇下岗,然后自谋出路,他们中的很多人一直都生活得捉襟见肘。

所以,如果你这一生不想甘于平庸,那就别放弃学习。

那一年,张抗抗依靠写作,进入黑龙江省作家协会,她的丈夫考上了中国社会科学院于光远先生的研究生。

这是1979年。

能够从一名知青,直接考上中国最著名经济学家的研究生,那绝对不是一般的牛逼。

那一年,我在广州做记者,租住在客村。

客村是一座城中村,城中村的环境,我在我的书中多次写到。

我租住的房间是120元一月,不到10平方米,没有空调,没有吊扇。

广州的夏天异常炎热,我给地面泼了一层水,然后躺在湿漉漉的地面上阅读。

那个夏天,我读完了《藏地密码》,读完了《明朝的那些事儿》,读完了余华的《兄弟》,读完了张抗抗丈夫的那本书。

我突然感觉到,写出这样好看的畅销书,也不是什么难事。

我开始诞生了写作畅销书的念头。后来,我也写出了畅销书《暗访十年》和《江湖三十年》。

如果没有阅读他们的那些书,我还不知道写作也能赚钱,写作也能养活自己。

张抗抗丈夫的那本书叫《狼图腾》。

他的名字叫姜戎。

姜戎是条好汉。

在那个特殊十年来临的时候,姜戎带着一箱子“封资修”书籍,来到内蒙古锡林郭勒盟草原插队。

本来,他们同班同学是要去黑龙江的,而姜戎担心自己的一箱子书被没收,自己选择了辽阔无际、天高地阔的大草原。

在草原上,他很快成为了公认的学生领袖。

1970年,他因为揭露林副主席的罪恶,而被打成“反革命”,被判死缓。

他在没有纸笔的监狱中,开始构思《狼图腾》。

林彪出事后,他才被放出来。

1978年,姜戎返回北京,先编辑杂志,后来考上研究生,分配在大学教书。

1991年开始,姜戎开始写作《狼图腾》,据张抗抗回忆,“他总是把自己关在书房里,也从来不告诉别人他在干什么。”

2004年,《狼图腾》出版,震动中国文坛,但没有人知道作者是谁。

2006年,知道这本书作者真实身份的,不超过五个人,包括妻子张抗抗、出版社编辑。

2007年,直到这本书获得曼氏亚洲文学奖后,他的身份才逐渐被人知道。

这一年,《狼图腾》正版和盗版,一共销售了1400万本。

现在,销量肯定是天文数字。

打赏

微信扫一扫,转发朋友圈

已有 0 人转发至微信朋友圈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发表于 2020-3-24 06:23 来自麻辣社区客户端 | 显示全部楼层
发表于 2020-3-24 16:47 | 显示全部楼层
点赞

发表于 2020-3-24 17:30 | 显示全部楼层
感谢楼主分享,想问下楼主,钱钟书的《围城》对你有影响没?程度大不?

发表于 2020-3-24 17:47 来自麻辣社区客户端 | 显示全部楼层

发表于 2020-3-24 18:41 来自麻辣社区客户端 | 显示全部楼层
那时候成绩最好的学生读了师范,成绩一般的读高中考大学留在了城市工作,这个牛逼吹大了

发表于 2020-3-31 13:04 | 显示全部楼层
手机用户0226nn 发表于 2020-3-24 18:41
那时候成绩最好的学生读了师范,成绩一般的读高中考大学留在了城市工作,这个牛逼吹大了

文章所言非虚,那个年代事实如此。
对比现在,真正成绩很好的不会去读师范类的了。

发表于 2020-3-31 13:43 | 显示全部楼层
看到这个标题就像骂人,但我还是忍了。
高级模式 自动排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复制链接 微信分享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