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方日记热”的冷思考之一:以其微不足道的多样化信息弥补人们需求而热
青 文
防控新冠病毒以来,“方方日记热”成为不争的事实,许多人爱不释手,津津乐道,俨然成为生活的补充,精神的调料。只是最近,有一个自称的“中学生”、二个敢留真名的北大教授和“北大博士生”,对方方进行了复仇式谩骂指责,不仅受到方方绵里藏针的回击,也激起了广大良知网友的声讨。本人佩服方方不愧为大家,对这“三人”非常文明,但读得出文字里对“三人”惯用帽子棍子与浅薄无知的不屑和着急。她正如鲁迅先生所言:对于鄙视的人,眼角都不愿瞟过去。由此,笔者批驳“三人”的不当言论,并对“方方日记热”进行一些冷思考。
“方方日记热”,是以其微不足道的多样化信息弥补人们需求而热。现代生活是丰富多彩的,在物质条件改善,文化修养提高的背景下,人们对信息多样化、精神丰富化的需求与日俱增,而我们现在的信息和舆情来源多是单一的、集中的、统一的,都是宏大叙事、阳光彩虹,这是正确和必要的,但长此以往极易让人们尤其文化较高的群体产生视觉和听觉疲劳。而当人们在现实生活中面对就医、就学、就业,养老、住房、理财、收入等绕不过去现实问题时,又不是宏大叙事的阳光彩虹那么回事,就会产生抱怨、反感情绪。在这样的情况下,人们最关心的是身边和现实生活中的具体问题、实际问题、真实情况,由此“方方日记热”的出现和流行,也就不足为奇了。
所谓的“三人”指责方方眼中只有现实生活的不足,不停地揭露和追问,不管什么时候什么地方都是批评。说这话是对方方的无知与偏见。几十年来,方方的绝大多数作品都是歌颂性赞美性的或者是通过对人物坎坷经历的展示、对现实不良现象的描写,表达和突出了赞歌性的主题思想。如果不是这样,她的几十部作品在现行制度下,能够出版发行吗?能够受到人们的追捧吗?
对于这次巨大而悲愤的冠疫灾难,以作家的视角批评和追问一些真实问题并公诸于众,是良知作家的责任担当,也是以微不足道的信息频道反映人们想要了解的真情实况,因而受到众多良知人们的热捧。罗素说过且事实已证明:对人类苦难的悲怜,是一切正常人的本能。这也就揭示了方方热的形成机制。而“中学生”(不敢写明地址、姓名,怀疑是专职水军团或学生的老师搞冒名顶替)指责方方过多地不分时间地点地揭露和追问。请答,何为多?何为适当的时间地点?有量化指标的规定吗?以“中学生”所说,评价一件事要放在特定环境中,那就放在这次抗击冠疫的特定舆论环境中吧。我们应该看到99.9%的篇幅、频道都是宏大叙事、阳光雨露、歌颂赞誉,这是应该的。而方方用了不到0.1%的频道批评、追问她身边的真实,在这个特定环境中怎么是过多和不分时间地点?她的批评之声淹没在歌唱性99.9%的舆情大潮中,多么微不足道、那么弱小稀声,但唯其以稀为贵,才大受良知网民热捧。一个社会,如果99.9%的频道、篇幅对0.1%的真情弱声都感到害怕,都不能容忍,都不敢闻听,都要封杀,那说明这个社会太没有自信了,太不正常了;一个政权,如果对一个老人的一支秃笔都感到威胁甚至感受到颠覆,如所谓“博士生”放言要㧓捕治罪,那证明这个政权也没有自信,也害怕不稳。而我们的现在社会是正常的社会,我们的政权是牢固的政权,所以有关方面还是忍让方方微弱的个人悲苦表述与99.9%篇幅的宏大叙事协调相处、共同呈现,满足了人们对多样化信息的需求,表现出从容审视和大度包容的君子风范,值得赞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