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辣社区-四川第一网络社区

校外培训 高考 中考 择校 房产税 贸易战
阅读: 1786|评论: 5

钟明全:我们这一辈的浓烈乡愁表白——读夏孟珏《瞻望乡关》(评论)

[复制链接]

2015年优秀版主团队

发表于 2020-3-25 10:4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我们这一辈的浓烈乡愁表白
                     ——读夏孟珏《瞻望乡关》
                                          钟  明  全

        一首荡气回肠、低回婉转而又高亢明丽、深沉隽永的《我们这一辈》,令无数我们心生感慨:


        “我们这一辈/和共和国同年岁/有父母老小/有兄弟姊妹//我们这一辈/和共和国同年岁/上山练过腿/下乡练过背//我们这一辈/学会了忍耐/理解了后悔/酸甜苦辣酿的酒/不知喝了多少杯//嘿哟//我们这一辈/和共和国同年岁/熬尽了苦心/交足了学费//我们这一辈/真正的尝到了/做人的滋味/人生无悔”。

        

        “生在新中国、长在红旗下”的夏孟珏,1953年6月生于四川广安,享有了新中国成立之后的第一缕温暖灿烂的曙光,历经了大跃进、人民公社、文化革命、改革开放。上过学,辍过学,到过农村,当过知青。参加过恢复高考后的第一次招生考试,却又因家庭背景面临不能被录取。他正是“我们这一辈”中的无数成员之一。我们这一辈,生活在新中国成立之后,体会到了在社会建设进程中发生的种种变化,以及由此带来的种种影响。我们这一辈,年龄已渐进步入中年后期,走向人生的老年阶段。换言之,人生中奋斗的最精彩、最厚重的足迹,也已经在这几十年的行走中,被自己用生命和热血,在祖国的、家乡的土地上写出了或浓或淡、或厚或薄、或喜或忧、或苦或甜的历史记忆。一个有经历、有思想、有乡愁、有触感的文学爱好者,肯定会在适当的时候,要对自己的人生道路的所见所感、所知所闻进行回眸、反瞻、敏悟、思虑。而个人的记忆必将融于时代的记忆之中,而时代的记忆又必将映现个人的记忆。通过记忆的描摹或叙述,便能将一个血肉丰满、形象生动的旧时图景展示在世人面前。旧时往事,就像烙印深深的印记,早已烙印在人们的心灵深处。这种深沉的记忆,随着岁月的流转,便会更加强烈地撞击人们思旧、念旧的心灵,这也就演化成了一种最淳朴、真挚的旧时乡愁。对旧时生活的那些浓烈得难以化解的爱乡、敬乡、入乡、怀乡的情结,构织成了深入骨髓的思乡念乡情愁,构成了对故园乡关曾经的往事的无限追念与美满回味。歌曲《我们这一辈》的种种特征,夏孟珏都或多或少地有着亲生的感触和体会。只不过,他不是词曲家、演唱家,便没能用词曲、演唱的方式尽情、深挚地表白自己被岁月濡染后的情思。他是一名靠文字说话和用语言表达的写作者,因此便用了他心灵中的爱的真实、细腻、生动、传情的,平实、素朴却又饱含深情、条理清晰的史实、方志笔触,大方得体、郑重其事地以《瞻望乡关》的倾情诉述,做了他对“华蓥山麓,渠江之畔,古老的广安,我的胞衣之地,我魂牵梦萦的家乡”这一方热土深切、坦诚的描述和深厚、真挚的表白。

        当夏孟珏先生将呕心沥血之作呈现给读者的时候,我们无疑会深切地感受到或捧读到:这位尊敬的仁贤之兄,坚守教育阵线数十年不变的行家,坚守写作初心数十年不变的赤子,多年以来怀揣着的对家乡的深爱、文字的深爱、生活的深爱、对国家巨大发展变化的深爱。他因了对家乡的深爱,便总想用文字去表白;因了对文字的深爱,就总想对家乡予以描绘;因了总想对家乡表白与描述,便将自己写作之根,深深种植进家乡这片后土,投入到家乡建设和发展之中,并在饱满、丰沛的生活之源中,发掘、记录,成就、回报他对家乡的深爱。而因了这种种,又无不折射出他对我们的国家和民族在近几十年的砥砺前行中,取得的成果和存在的不足的赞美或思考。


        散文集《瞻望乡关》,标题即刻有“乡关”二字,点名要对生他养他的家乡进行瞻望、叙写。瞻望,具有崇敬、仰望之意,也具有深情回眸、略有所思之意。在本文集的定位上,他也明确将自己的散文标注为“乡土”散文。我想,“乡土”,是有他特殊所指的。无论是标题,或者章节,或是每一篇的具体架构,都看得出他功力的深厚和匠心的独到。


        乡土中的乡,泛指家乡,乡里,乡关。这里所言的乡,当然是指作者生活的家乡——广安。既包括城——城市,也包括乡——农村。概括地说,是指他生活过的,一个名叫广安的这个让他魂牵梦萦的地方、这片深广宽厚的乡土——这片让他为之哭过笑过、爱过恨过、追求过奋斗过的贫穷落后又自强不息的家乡。在广安这个生他养他的地方,他生长、生活,劳动、歌唱。当然,在这个血乳相融的令他牵肠挂肚、匍匐敬拜的乡里,也有他的迷离、彷徨,追求、梦想。但是无论如何,这个家乡,带给他的,总是满满的情义,满满的记忆。“过了这么多年,经了这么多事,蓦然回首,我仍能看见那些褪色泛黄的昨日胶片:自然山水、古旧街巷、传统民居、古老村落、乡风民俗……记忆中淡逝的风物,是我儿时的依念、青少年的叠影,那当时无论多么苦涩,现在回味都有微微甘甜的时光,早已无法折返”,“在牵心挂肠的依恋中,我再次深情凝视,瞻望乡关,拾起早年的记忆,将亦深亦淡的乡愁,往内心深处收藏”,“将过去生活的记忆,当作陈年老酒浅斟低酌,细细品尝,从苦涩酸辛中品出丝丝甘甜和温润”。由此具有的对家乡的挚爱,对生活的体味,再借以长期对语言文字深钻细研、对遣词造句精益求精、对事物本源执迷探究的求知、求真精神,何愁不能将《瞻望乡关》讲述得、描绘得让人感受无穷、感念无穷。土,本义是指他生活了数十年的故土,是他一生一世也不愿舍弃的土地,所谓故土难离,正是这个意思。这里的山水草木、人事风物,无不附着在这片土地之上。而这片土地,又都会时刻激发他想要记录、想要表达的愿望。一位对家乡充满无限热爱的文人,必定对现实生活和过往历史也会充满关注,也必将会用他的所学所思所想去瞻望、赞颂。“人,一旦生在什么地方,长在什么地方,这地方的山水草木、人文地理、村闾小巷、乡俗民情,便会像盐渍刀斫一样深深地渗透到他的心窝里,镌刻在他的记忆中,使他一生一世都会与之结下浓得化不开的乡情,时时刻刻都在怀念着、向往着、追忆着,每每使心中充满温馨,使生活洋溢喜悦”。


        我和夏孟珏先生一样,都是广安人,从小就生活在广安这片神秘、神奇、神圣的土地上。我比他晚十年出生,但几乎和他有着共同或相似的经历,他生活在五十年代初,我生活在六十年代初。那个年代,我们的学习、生活都共同地显现出极其的困难,而我们的人生路,也和我们的共和国一样,又都极其地渴望着改变现状,对前途和未来都充满了理想和希望。可以说,那个时代过来的人,相对于现在的人来说,我们吃过太多没有吃穿的苦,吃过太多没有书读的苦,当然在那个时代,我们也较为幸运地享受过恢复高考给我们带来的喜悦,并亲自参与和见证了改革开放的整个波澜壮阔的历程。正如《我们这一辈》所述。而在《瞻望乡关》中,夏孟珏的每一篇文章,无论是在篇前或者篇中、篇后,总有一部分文字,会对昔日和今日的变化,做一个相对的比较。其目的或用意,我想,也是在表达他的“忆苦思甜”、“抚今追昔”,除了他自身的个人感念之外,也是为了告诉我们不能忘怀过去,不能错拥、辜负了我们而今的这个美好、富足、安宁的新时代。



        《瞻望乡关》的第一辑《人杰地灵》,选取了隶属于广安的,在古今广安或中国历史上,最为有名的地理、人文,进行系统、全面的叙写。这些史实史迹史事,具有明确的地域性、史料性、文学性特征,与其他散文相比,具有相对的独特性和异质性,可辨识度极高,阅读的吸引力极强。《梦萦广安城》,简要而清晰地描绘、陈述了他所知道的旧时广安城的情态、模样、人文——历史悠久,古朴沧桑;墙高沟深,城池险要;街巷纵横,寺观众多;地灵人杰,俊彦辈出;安恬人生,淳淳风情;自得其乐,悠悠韵味;抚今追昔,憧憬明天。通过文章的小标题,即能知晓广安城原来的旧貌。每个小标题之后,都具述详实的史实资料和考辨所得或亲历所感,予以细致说明,提纲挈领,一目了然。紧随其后的《忘不了的老地头》,更是对《梦萦广安城》中相关内容的生动补充和有机丰满——城墙上下、新南门、渠江码头、暗桥、老街、猪市河坝、南园。这些现在业已只留其名、少有原型的老地头、老地名,唯有通过过来人的文字或图像的生动、详实的描述,才能再次呈现出旧时广安市井之气氤氲、升腾的万千景象于读者的心目之中了。
   

        众所周知,一代伟人邓小平,出生在广安,童年和少年时期生活、学习在广安。《希贤在家乡》,书写的就是小平——希贤,在家乡广安那一段短暂而珍贵的记忆。《永恒的丰碑》——记载描述的是“广安抗日阵亡将士纪念碑”的前世今生,来龙去脉:他从北园及原罗泽洲的“平难”碑说起,引出抗日阵亡将士纪念碑及忠烈祠的兴废史实,赞美广安军民在抗战中的奉献牺牲精神和取得的丰功伟绩。让我们看到了在广安这个相对僻远的地方的广大民众,曾经为抗战胜利所做出的巨大贡献和牺牲。《地名与记忆中》,他更是将广安城原来的具有一定历史文化含义的地名做了一次全面的盘点、梳理、讲述、陈列:文章从当年广安的那些地名的取得说起,一处一处地详实介绍这些有着丰富、生动、传神的历史、文化背景故事的道路名称的命名原委或由来。譬如秦炳路——以秦炳命名、安全路——以伍安全命名、百祥路——以张百祥命名、安丙路——以安丙命名、德完路——以王德完命名、梦岩路——以邓时敏命名、有仪路——以刘有仪命名、祖润路——以陈祖润命名、伯英路或子惠路——以蒲殿俊或杨森命名、谏议坡——以张庭坚命名。当年这些广安城市里的一条条道路,都冠以在当时或在历史上的诞生于广安或有贡献于广安的名人,作为广安城市的路标、路名,旨在让人们真切地对高山仰止的名人的遵从与敬仰。通过路名得来的介绍,让人们深切感知广安这一方具有悠久历史人文的厚重天地的厚德载物、地灵人杰。《广安巾帼三杰及其他》中描述张平江、蒲振声、郑德音及其与三杰相关的杨荫榆的命运,从中我们回首看到,鲁迅先生在《记念刘和珍君》中提及的杨荫榆,以及在“被开除的这六个学生中,除了刘和珍与后来成为鲁迅夫人的许广平之外,广安人竟占了三位”。通过对张平江、蒲振声、郑德音及杨荫榆生平命运的书写,了却了我们对那一段人事浮沉知晓、求解的心愿。《群“鹤”冲天留鹤园》中的群鹤——蒲、顾、胡三家中飞出的三只飞天鹤:胡骏、蒲殿俊、顾鳌,以及他们的后人也多有从留鹤园腾空而起,翱翔四海,卓有成就者:“在清末,从这里走出过举人、进士五人次,真可谓人才辈出。他们都在辛亥革命前后,不同程度地搅动中国变革的风云,都是当时赫赫有名的人物;他们的一些后辈在这里出生,后来也卓有成就,于国于民做出了贡献”。可是,“历史的天空,变幻无穷”,“当年风光无限的留鹤园,终究没有留下一只鹤,就连留鹤园本身也无可奈何花落去,荡然无存”。作者为此叹息:留鹤园只留其名,人或鹤早已远去,那个“留鹤园”已不复存在,让人痛惜。《亦褒亦贬王巡按》,则从民间对王衮——王巡按的民谣和传说引出并作了深入探究与思考:真实的“王巡按”究竟是好还是坏、王衮的科举之路、“巡按”是个什么官职、王衮的仕途经历、王衮的官声和功绩(面纠失仪,反被罚奉;抗疏危言,切中实事;严格执法,刚正不阿),进而“揣测民间对王巡按痛恨诅咒的原因”。文章引经据典,有理有据,考辨精微,旨在正本清源,以正视听,力图还王衮以正身、真生。《二十四桥今安在》、《五福桥头说五福》,更是对广安曾经拥有的历史人文、遗迹遗址进行了系统的梳理和展顾。上述诸文,对知晓、了解广安丰富、深厚的历史文化,尤其是古老石桥的建筑特色、风格、布局及其桥名寓意,必将起到宝贵作用。可以说,这些文字,是了解广安丰厚历史人文地理的一条重要捷径或明亮窗口,也是完整呈现旧时广安重要历史人文地理的百科全书或图谱。


        《瞻望乡关》的第二辑“岁月留痕”,当中的每一篇文章,都能勾起我对川东农事浓烈深远、韵味悠长的回忆。《农耕纪事》,可以说不仅是对广安旧时农耕的概略而精准的纪事描摹,也是对中国传统农耕的精要笔录。文章从五个角度叙写,当然,也可分成两大类别,第一个类别,用四章专写四季农事——春夏秋冬四个季节(春到农家、乡村之夏、丰硕金秋、不闲冬日)而写。每一个季节,对应相应的农事。针对每一个季节的农事,善于借用农家谚语、祖传习俗,自然、生动地讲述各季农作物耕播、收获的特点,俨然一部农事说明或种收指南。其中引用的谚语、俗话,非常珍贵、贴切。如“一鸡二犬,三猪四羊,五牛六马,七人八谷,九豆十棉”、“农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庄稼一枝花,全靠肥当家”、“寒露霜降,豌胡豆麦把坡上”、“小雪大雪,煮饭不歇”。不同的谚语、俗话,用在相对的每一个季节中,既生动贴切,又味道深长。第二个类别,即最后一章“米饭喷香”,则是专写、特写农事之中最重要之事——大春及大春带来的结果。我想,如果“喷”,不读pen,而读pong,米饭pong香,那这个喷香的味道就更美、更长了。文章前四章,分写春夏秋冬四时农事,最后一章专写稻香、饭香,“稻花香自劳作来”。对于此章,又从整田、育秧、开秧门、扫秧门、薅秧、打谷、晒谷收仓、碾米筛米煮饭分写,逐一介绍每一个环节的具体时令及操作原理、规则和注意事项、耕作要领、风俗习惯、民歌俚语、劳动或收获中的喜悦、情趣。读着这些文字,顿觉看到一位有文化自觉的老农,正在那里熟练指点、认真传授中国传统的农耕技艺。要吃到喷喷香的大米饭、白米饭,离开这一系列繁琐、沉重的劳作程序,是不能做到的。只是我们现在的好多人,已经不知道稻米是如何生成的了,米饭是如何走上我们的餐桌——饭桌的。有的不知农事的人甚至以为,我们的大米,来自树上。这篇文章,系统、全面、详实,将传统农耕文化知识,介绍得一清二楚,详略得体。《留不住的手艺》,则是对传统手工艺的一次集体回眸,也是对已经渐行渐远的匠人和那些与之相依为命的行当的一次追访或述备:铁匠、木匠、石匠、泥水匠、土匠、篾匠、补锅匠、补碗匠、杀猪匠、骟匠、弹匠、藤匠、染匠、修笔匠、打草鞋。这些消失的和即将消失的匠人或行当,文中介绍得详细具体,就像一部专属的手工“匠书”。正如作者在文中开篇所述:“时代前行,经济发展,社会进步,那么多数千年流传下来的老手艺行当正在淡出人们的视野。这些手艺行当,有的融入了现代科技和现代工艺,脱胎换骨而面目全非;有的则因为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将要彻底堙灭于岁月的长河。它们的命运,似乎只剩下年长者记忆中的一点残留,或沦为文献中的一段描述。有些老手艺大概也在等待着人们重新捡拾,将其列入非遗名录,将极难留存下来的物品送入博物馆中栖身,让某些记忆能有所记录,有所存续,不至永远失传吧……”。可见,夏孟珏此文写作之目的,正是为了给人们留下一个对于曾经的各种匠人的生动简介,或者为他们立传画像。文中可看出,既有程序化的介绍,也有自己亲眼所见所感的陈述。既有共通性,也有自己感知的特殊性、个体性。《唤不回的老摊铺》,则是对旧时广安(当然,当年中国的很多地方也会是如此)的各种小摊小铺进行描写勾勒:凉水摊儿、小人书摊儿、节节汤圆摊儿、西洋豆儿小贩(也可叫西洋豆摊儿)、西洋镜摊儿、冷酒馆(冷酒馆儿)、裁缝铺(裁缝铺摊儿)。无论是铺、摊,都几乎缀有一个“儿”,这个就是广安土话中的儿化音的特征所在。这些“当年街头一些曾给人们带来方便和愉悦的小摊、小贩以及店铺已经消失,却让人回味无穷,永远留在了记忆深处,再也无法唤回”。是的,这些不能与时俱进,却早已烙印进我们记忆的脑海的小摊儿、小铺,通过作者的精心描述,又重新从书中走出来,回到了我们的眼前和心中。《乡风民俗》中,则选取了:看天兆物、看水的、押长、一碗去一碗来、包槽口与吊尾盘、尝新、拈香妹妹、坐歌堂、打玩友儿、抬滑竿等曾经常见而今少见或难见的具有本地特有风俗习惯的事物进行阐述、直陈。这些风俗习惯,经过“漫漫历史缓缓沉淀,酿就了魅力独具的宕渠遗风,川东民俗”,有的早已深入到广安人的骨髓之中。只是“近几十年,随着社会发展和城乡环境变化,这些乡风民俗,有些已经销声匿迹,只在老人们口头流传;有些则在顺应形势的发展,变化性地延续”。作者写作此文的目的,也正是为了“唤醒这些承载历史文化的记忆,品味这韵味无穷的乡风民俗”。我想,通过阅读文本看来,作者的语言或文字,已经抵达了他所想要抵达的地方。而在“岁月留痕”的《年味儿腊月》、《留在梦中的老文化馆》、《吴佩孚广安题字夷险从心探解》及《广安方言中的匠》等文章,也给人留下极其深刻的史实及灿烂丰富的历史文化浓浓的乡愁记忆。


        《瞻望乡关》的第三辑“见证嬗变”,作者从不同维度书写了身处其间的家乡,在这些年来发生的巨大、深刻的变化。《巨变,广安人的衣食住行》,开宗明义,就是要通过衣食住行的变化,反映出改革开放之后,广安乃至我们这个国家所发生的深刻变化,从衣食住行全面系统地加以考察、对比:衣着——“衣物材料,变化发展”、“巧手缝纫,制作衣物”、“服装样式,推陈出新”;膳食——“食物结构,林林总总”、“锅灶燃料,炊具餐具”、“蒸煮炖炒,烹饪为餐”;居所——“选址格局,城乡不同”、“结构建材,各种各样”、“居住条件,今远胜昔”;出行——“当年道路,狭窄坎坷”、“护路修桥,各尽其力”、“当年出行,辛苦艰难”、“现代交通,飞速发展”。通过衣食住行的变化,感知时代、社会的发展与巨变。而《民以食为天》,更是对“衣食住行”中的过去与现在的“食”,进行了深沉回眸与用心点评。文章前两部分分别从历史的角度,写出了“历朝历代,劳苦大众难求温饱;痛定思痛,当年饥荒记忆难忘”,引人掩卷深思。而第三部分,则盛赞新的时代,“感恩小平,解决温饱奔小康”。在描述嬗变中,自然不会缺了教育,所以,作者题写了《高考,归来》,用心地回顾了恢复高考前后的经过以及高考给中国带来的巨大利好——“四人帮”废除高考制度、1973年文化考试风波、1977年恢复高考。“教育是一个民族最根本的事业”,文中充分肯定了小平同志恢复高考的决定,表达了作者对敬爱的广安老乡、中国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的感恩之情。同样,紧随其后的《改革开放教育兴》,进一步对我国的教育变迁情况做了痛彻心扉的回顾与令人鼓舞的瞻望——“当年情景,令人心痛”、“集资办学,初有改观”、“进入新世纪,彻底换新颜”。《宕渠连响响天下》,是一篇推介、赞美广安本土曲艺、群众文化艺术走向世界艺术舞台的广安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连响。广安人打出的“连响”,在2019年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上亮相。在此之前,广安的连响于2014年还作为“中法友谊艺术的使者”,应邀前往法国表演,赢得了法国观众的赞扬。《鹤龄走笔》,借渠江之滨自然的山岭——鹤岭的传说,书写出传世的“鹤岭晴岚,绝美风景”;借白塔和奎阁,书写“塔阁巍然,装点山河”;借渠江水冲击沉淀的中沙坝,书写“沙坝聚散,沧桑之变”;借民间对鲁班和赵巧儿的传说,书写“离奇传说,折射人心”;借新街的变迁,书写“古老新街,即将重生”。这组散文,围绕着渠江边上的鹤岭、白塔、奎阁、沙坝以及鲁班等传说、演化,一景一章,一步一景,旨在说明广安的江山河流的血脉悠远深长,值得歌颂赞美。《傍水而居》、《西溪柳》,则是两篇纯粹的感时感世、应景抒情之作。显示出作者内心追求的静穆、安宁,以及对美好生活的由衷赞赏。


        通读《瞻望乡关》,我清晰地看到一位饱经世事的、治学谨严的人,在用他的智慧和学识,为我们呈现出一篇篇、一幅幅兴于斯、隆于斯、延续或消亡于斯的众多图像或丰富物语。这是广安历史和现实的白描之书、倾情之书。虽然,文中抒情的成分极少,介绍的东西有些“土”、“俗”,但是,透过这些“土”“俗”,却能让我们较好地、深入地了解、阅读到浓厚的广安史实史事,以及营养丰富的农耕文明的珍贵文化遗存,能让我们有幸快速地回眸到曾经久远的那段古老沧桑的岁月,感触到在广安这片热土上曾经涌现出的令人难以忘怀的风物、世俗、美景、人物。


        严格地说,从纯散文角度,唯有最后三篇《骑行御风》、《傍水而居》、《西溪柳》,才是人们所喜见的抒情写景的情绪性文字,也是夏孟珏先生有意展示自己散文创作书写才华的作品。而其余作品,都是以东方风物志的方式,记录、陈述,而不过多地写景抒情。其实,我是一个喜欢阅读纪实类作品的人,不爱过分地在文章中修饰、夸张,过度粉墨胭脂、辞藻华丽。正如作者在《后记》中所言,他写作、记述的目的在于:“感念与眷恋”,是为了引发人们的“乡愁”。“历史不能暌隔,乡愁不能斩断”。他并且发现:古圣今贤著文立说,大多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大处着眼,对人们的生产劳动和衣食住行的具体情况却往往不屑提及,“以至于当代人想了解点过去人们的生产生活、街巷阡陌的旧时风景、已经消失了的风俗人物等具体情况,却困难重重”。在其人生已过知天命时,更加感觉“早年的一些所见所闻、生活情境、逐渐消逝的民俗风情等等,常常涌上心头,不时浮现眼前”。一种作为文化人的责任和担当精神,便促使其“要用我这只拙笔,将它们真实地记录、生动地描绘,让那时的生产生活情境重现,让琐碎的乡土文化细节留下文字痕迹”。基于此,他书写的每一个篇章,无不拥有着他饱满的激情。只是,他将这腔热情,深深地下沉、掩藏,而让事物的本身去表白或闪亮。


        《瞻望乡关》,是一部难得的展示、陈述广安乃至中国的旧时旧事的好书,值得人们捧读。

                                                                           2020/3/19-23  广安





打赏

微信扫一扫,转发朋友圈

已有 0 人转发至微信朋友圈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2014年度优秀版主 2015年优秀版主团队 2016年优秀版主 2017年优秀版主 2018年优秀版主

发表于 2020-3-27 10:20 | 显示全部楼层
夏孟珏老师文品好,人品更好,内在修养和外表气质和谐统一,是值得景仰的广安文化人。


2015年优秀版主团队

 楼主| 发表于 2020-3-27 18:11 | 显示全部楼层
mingshen7077 发表于 2020-3-27 10:20
夏孟珏老师文品好,人品更好,内在修养和外表气质和谐统一,是值得景仰的广安文化人。

[/ba ...

谢谢

2015年优秀版主团队

 楼主| 发表于 2020-3-27 18:13 | 显示全部楼层
《瞻望乡关》书籍封面
IMG_20200326_085540.jpg

发表于 2020-3-30 21:49 来自麻辣社区客户端 | 显示全部楼层
老领导、老朋友,祝贺散文集出版,难得的一腔热情

发表于 2020-3-31 01:32 | 显示全部楼层
师有教自有节,地有灵荫人杰。深夜细读,感慨万千。
高级模式 自动排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复制链接 微信分享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