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辣社区-四川第一网络社区

校外培训 高考 中考 择校 房产税 贸易战
阅读: 8746|评论: 2

地名故事:从凤龙镇,观音院到兴贤镇的地名变迁的故事

[复制链接]

2017年优秀版主 2019年优秀版主 2020年优秀版主 2021年优秀版主 2022年优秀版主 2023年优秀版主

发表于 2020-3-28 09:2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从凤龙镇,观音院到兴贤镇的地名变迁的故事

      邛崃有一座很有名的宝塔,它叫兴贤塔。
      兴贤塔所在的这个地方,历史上用过几个地名,风龙镇,观音院,战斗乡与兴贤镇。一个地名的出现都有一段历史背景。这在邛崃的乡镇地名变化中,它的变化次数是比较多的。它现在划归了固驿街道,又成了固驿街道新街社区。它的地名变化频繁,以至于我在叙述兴贤塔的地址时,感到很不方便。
      听老人说,这里最早应该叫凤龙镇。场镇遗址在离这里南边约1里处。我在古籍上还没有查到这个地名的介绍。但在现在的一些地图上的小地名却有标注。老人们说,现在这个地方,原来其实只有一座观音院,并不是场镇。南河从观音院的南边流过,距离有一里路之遥。以前,在河边有一座很繁华的场镇,叫凤龙镇,是一个水陆码头。后来南河改道,转向从观音院的北边流过。古代人们为了用水和交通方便,往往傍河而居,很多场镇都形成在河边。凤龙镇原来有好几十户人家,南河一改道,那里的人们逐步搬迁到外地。凤龙镇慢慢地消亡了。
我到凤龙镇遗址考察,那里已经是一大片农田,散居着几户农家。宽阔的南河,已经变成一条十多米宽的小河,但里面的水非常清澈,布满了泉眼,咕噜咕噜的往外冒着泉水。这一片土地比周边低洼,这明显是一条古河道的形态。在河边,建了一座提灌站,抽水灌溉周边的农田。这条古河道,还在发挥作用。我们完全看不出这里原来曾经是一个人口聚集的场镇。
     我们走访了当地的原驻民,他们也不知道这个地方古代是一个场镇。他们从小把这个地方叫凤龙镇,但以“凤龙”命名,显得有些怪,不太符合邛崃地区地名形成的规律。我怀疑仍然是地名的一次讹变。它历史上名称可能是丰隆镇,或者伏龙镇,从这个镇濒河的位置,我认为伏龙镇的可能性比较大,当地人发音,”伏“与”凤”,比较模糊。久而久之,“伏”被人发成了”凤”。伏龙镇成了凤龙镇,这只是猜测而已。南河在这里改道的时间不清楚。人们只是发现这里散落的一些石头,有撑船篙杆戳的凹痕。不过我想,根据古代的场镇名形成的规律来看,称为镇的地方,往往是军队驻扎的地方。凤龙镇过去可能是一个军镇要地。
     南河改道,凤龙镇消失了。除了名字还留下一点记忆外,几乎没有什么痕迹留下了。南河之水改道北移靠近了观音院,它汨汨地流淌,与观音院的梵音融合在一起。人们也开始移居到观音院周边。据说,民国时期,有一些富人还在观音院周围,买田置地,修建房屋,出卖或者出租。有点像现在的房地产开发。观音院寺庙周边形成了集市,人们开始在这里赶场,很多水路陆路都要通达观音院。于是,一个新的场镇开始形成。它取代了凤龙镇。人们把这个场镇的名字,就叫观音院。与其它大镇一样,场期为逢三,六,九的日子。民国时期,观音院场是邛崃东路的十五个场镇之一。据说,其繁华热闹程度,远超当时的牟场。
     观音院在过去是很有名气的。观音院系明成化二年(1467)僧人真方修建,清顺治十八年(1661)僧惠光重修。民国邛崃县志记载,“城东南五十里观音院,近山,庙内有清初丈田亩“古弓”。盖经丈至此而止。封存庙内也。上有悟本寺,下即牟场,右有高庙堡,即高埂子,著姓陈氏,夏氏,朱氏,李氏,张氏,赵氏。”
     这一段话,使人产生追问,清初,为什么要进行田亩丈量?是不是政府行为?为什么丈量到观音院就停止了?为什么要把丈量的古弓封存庙内保存?文中语焉不详。我只能猜测,这段话记载的历史。应该是清初张献忠进入四川之后,大肆屠杀人民,邛崃地区人口锐减,土地荒芜。后来清朝政府进行移民,民间叫湖广填四川。移民要有土地才能生存,移民到了之后,要进行的土地丈量,向移民分配土地。事毕,将丈量工具古弓保存在观音院作为凭证。量地古弓存寺院,这反映了移民对这次土地分配事件的重视。
      孟栋良老师说,观音院原来是比较大的,有大殿三重,僧房二十余间,解放后,还有僧尼近数人。他说,在民国时期又改建为学校,有二三十个学生。他说,在观音院的南边是兴贤塔,兴贤塔的又南为戏台。戏台与兴贤塔之间是一块大坝。三座建筑物在一条轴线上。观音院里,原来有双人合抱的桢楠三十多株,因为观音院周边多冬水田和河滩,所以树上栖息了很多水鸟。水鸟飞起来,遮天蔽日,非常壮观。
       观音院场慢慢成为了这个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人们以其地作为乡行政机关的驻地,行政区划名称也称观音乡。到了1958年大跃进时期,有人认为观音的名字封建迷信色彩浓厚,而“战斗”一词很有革命内涵,遂改为战斗乡。到了2002年,撤乡建镇,又有人认为战斗的名字,没有反映本镇历史文化特点,于是根据兴贤塔之名,改为兴贤镇。 到了2004年,撤乡建牟礼镇,兴贤镇并入。兴贤地名于是消失。现在兴贤镇已经很少人提起了。我看到在场上残存的一些招牌上,还依稀看到战斗乡的名字的痕迹。而观音院的名字,连很多本地的年轻人都不知道了。整个场镇的区域,现在叫新街社区,原来的观音,新贤,战斗的地名,都已经不用了。我倒希望能用观音场或者兴贤场来命名这个地方,为之留下一点历史的印迹。
        兴贤塔所在的这个地方,不管叫观音也好,兴贤也好,战斗也好,我的印象中,在邛崃各乡镇中并不是很有名气。但通过这次调查,我感到它是一个物产丰富,文化底蕴深厚的风水宝地。它还有很多历史文化遗迹值得挖掘,例如历史上抗捐军和中共地下党的活动,它是成都战役的主要战场,曾经枪林弹雨,这里的还有使人兴趣盎然的几个富豪大家族的兴亡史。。。。
         这些,只能以后去调查了。
092537ooyd60oksv0760sj.jpg

打赏

微信扫一扫,转发朋友圈

已有 69 人转发至微信朋友圈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发表于 2020-3-31 21:44 | 显示全部楼层
       一个地方的历史遗迹、文化古迹、人文底蕴,是那个地方生命的一部分。文化底蕴毁掉了,城市建得再新再好,也是缺乏生命力的。“悟以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

2017年优秀版主 2019年优秀版主 2020年优秀版主 2021年优秀版主 2022年优秀版主 2023年优秀版主

 楼主| 发表于 2024-7-12 16:57 | 显示全部楼层
古代美 发表于 2020-3-31 21:44
一个地方的历史遗迹、文化古迹、人文底蕴,是那个地方生命的一部分。文化底蕴毁掉了,城市建得再新 ...

也整点地名故事
高级模式 自动排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复制链接 微信分享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