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684个老外的安康》,我想唾你一脸
李幺傻故事
这个春天,我总是难以忘记那双孩子的眼睛。
每次想起,我就揪心般地痛苦。
那个爷爷去世好几天,独自在房间里,依靠饼干维持生存的六岁小男孩。
这个春天,我还无法忘记那对跳入嘉陵江中的母女。
33岁的单身母亲和7岁的女儿。
还不起房贷,找不到工作,母亲把女儿和自己绑在一起,走上绝路。
这个春天,我还无法忘记那些流落在武汉的外乡人。
尽管我写他们的微信号被封了,而被封后的第二天,央视报道了这群人。
因为武汉封城,他们无法离开,只好四处寻找能吃的东西,勉强活命。
………
在武汉,在湖北,在中国,我不知道还有多少这样孤苦无依的人。
还有多少生活难以为继的人。
春天依然来临,而很多人已经无法看到春天的阳光。
春天尽管来临,而更多人却无法感受到春天的温暖。
我的心中充满悲怆。
今天,突然看到一篇新闻报道《为了684个老外的安康》,真是惊瞎了我的双眼。
这篇文章的标题,套用上世纪60年代新华社社长穆青的著名通讯报道《为了六十一个阶级兄弟》。
《为了684个老外的安康》写的是南京市栖霞区仙林街道的工作人员,在疫情期间,为居住在这里的外国人提供优质服务的感人事迹。
有多感人呢?
有个老外每天要吃新鲜面包,不愿意囤货,每次只吃四片,于是,街道工作人员每天给他们送上门。
有个老外喜欢网购,街道工作人员一天帮他送了20多趟快递。
有个老外买了大件物品,没有电梯,工作人员帮他抬到了四楼的家里。
有个老外要喝桶装纯净水,一次买了四大桶,街道工作人员就帮他一桶一桶地从小区门口扛到楼上。
有个老外家乡疫情严重,街道工作人员帮他们采购口罩等物资,还帮他们寄到国外老家。
……
文章最后写道:684个老外,全部享受到了包保服务,一户一个工作组对口服务。
我看完这篇文章,心里十分不是滋味。
我突然想起了山东大学留学生的对口服务。
不仅仅是山东大学,很多大学的留学生都享受这样的超级服务。
前几天,网上流传着一本书,据说这本书是只发给留学生的,上面是英文和汉语的对照。
因为内容不堪入目,原谅我不能贴出来。
我只想问:同样都是大学生,留学生凭什么就在你们眼里高人一等?
同样都是人类,外国人凭什么就在你们眼里比俺们高人一等?
是因为他们长了三只眼?还是因为他们长了三只手?
是因为他们给你缴纳税收呢?还是因为他们养活了你?
老外能享受到一对一服务,而你和我都享受不到。甚至连正常服务都享受不到。
正因为享受不到正常服务,才有了那个六岁小男孩的爷爷去世好几天,没人知道。
正因为享受不到正常服务,才有了那对母女跳入嘉陵江,十天后才被发现。
正因为享受不到正常服务,才有了流落武汉的外地人饥肠辘辘,到处寻找食物。
正因为享受不到正常服务,才有了很多人买不到口罩用柚子皮做口罩。
正因为享受不到正常服务,才有了湖北人的高价蔬菜好几天才供应一次。
为什么享受不到正常服务?因为有限的街道工作人员,投入到无限的为老外服务中去。
感谢这篇石破天惊的报道。
你不报道,我还真不知道。
我不但不知道,而且想象不到。
想起著名作家龙应台的一篇文章。
龙应台入关,她带着孩子,夹在一大群金发碧眼的老外群中,显得非常抢眼。
女海关指着她,大声呵斥:“你,过来!”
龙应台的孩子都被吓哭了。
龙应台递上自己的德国护照,女海关看后,立马变了脸色,满脸堆笑,满脸谄媚。
我终于明白了,为什么我享受不到他们的正常服务。
不是因为我高大魁梧,正直善良,而是因为我是中国人。
明天,我把墨汁涂在脸上身上,看你们还敢不敢狗眼看人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