算命乱弹
前几天,一个网友看见乡下人在一个讲《易经》的群里面感觉很吃惊,他说《易经》里面讲的是算命,全是骗人的,你怎么也相信算命呢?
乡下人告诉网友说,那个群主是一个朋友,希望乡下人进去凑人数,本人对算命基本上是不相信的,一辈子算过两次命,而且都是被动的。
第一次,是上世纪八十年代,乡下人一个人到陈子昂的老家射洪市出差,中午一个在公园闲逛,突然不知道什么地方冒出一个初中生模样的小男孩非要给乡下人算命。
反正是一个闲逛,正好有一个人陪同聊天,乡下人就任其随意说,这个小男孩说自己可以算出乡下人的前世今生,后来算得乡下人有些冒冷汗,感觉后怕,赶快将其打发走了。
第二次,是上世纪九十年代末,乡下人一行人到四川省绵阳市平武县报恩寺游玩,院内有一个胡须一尺多长的老者在给人算命,那时候人均工资不高,收费却很高,十元钱一个人,但是算命的人还是排成了长队。
同行人都要去算命,乡下人只好陪同排队。轮到乡下人了,老者拒绝给乡下人算,无论给多少钱,他都不算。
乡下人问他是不是我的命不好,回去的时候会翻车,那时候在平武县翻车是很正常的事情,山崖随时有巨石落下。有一次乡下人就亲自目睹了一辆小车趴在一块巨石下面的场景。
白天没有算成命,乡下人晚上又去找老者,老者禁不住乡下人的纠缠,最后说,你这个人的命很硬,历史上只有魏征是这样的命,他不敢轻易给乡下人算命,害怕自己折寿。
乡下人虽然不相信算命,但也不认为全是胡说八道骗人的。
第一次算命,那个小男孩说了一些乡下人不知道的祖上的事情,回家后在母亲处得到了求证。
第二次算命说,乡下人的命硬,这一点好像也不假。
三十岁前,在一个管辖几百万人的市委第一书记的办公室将其训斥了一个多小时,最后是被四个人强行抬出书记办公室。委派乡下人去找市委书记出席会议的领导吓得目瞪口呆。
几年前,一个领导请乡下人吃饭的时候告诉乡下人一个当地的最高机密,x副省级城市的市长亲口告诉他说,一听见乡下人的名字就脑袋痛。
也是,几年前,x省还正在热烈欢呼上任不到半年的省长英明伟大的时候,乡下人在人民网提议把x省长拉出去砍头。
最后省长的秘书给乡下人传达了省长的口令说,如果该砍,就砍吧。
如今乡下人早已过了“知天命”的岁数,翻年就开始吃“耳顺”的饭。现在是清明假期,生与死,对乡下人来说都是一回事。
两年前,乡下人的血压高达200多,专家说马上住院,自己写保证书,死活与医院没有关系。乡下人以为那些专家都是“搬砖”的,既没有写保证书,也没有住院。
两天前,查了几次血压,130——140,与三十岁的正常血压差不多,估计这个结果令专家有点失望,乡下人一时半会儿也死不了。
附录一,陈子昂(661年-702年),字伯玉,梓州射洪(今四川省射洪市)人,唐代文学家、诗人,初唐诗文革新人物之一,后世称陈拾遗,与李白、孟浩然等十人合称仙宗十友,其诗风骨峥嵘,寓意深远,苍劲有力。
24岁时举进士,以上书论政得到女皇武则天重视,授麟台字,后升右拾遗,在26岁、36岁时两度从军边塞,38岁(圣历元年698)时,被权臣武三思指使射洪县令罗织罪名,最终冤死狱中。
附录二,《易经》是阐述天地世间关于万象变化的古老经典,是博大精深的辩证法哲学书。包括《连山》、《归藏》、《周易》三部易书,其中《连山》和《归藏》已经失传,现存于世的只有《周易》。《易经》被誉为诸经之首大道之源”,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总纲领,蕴涵着朴素深刻的自然法则和和谐辨证思想,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智慧的结晶。
《易经》从整体的角度去认识和把握世界,把人与自然看做是一个互相感应的有机整体,即“天人合一”。《易经》长期被用作“卜筮”。“卜筮”就是对未来事态的发展进行预测,而《易经》便是总结这些预测的规律理论的书。
《易经》含盖万有,纲纪群伦,是中华文化的杰出代表;广大精微,包罗万象,亦是中华文明的源头。其内容涉及哲学、政治、生活、文学、艺术、科学等诸多领域,是群经之首,儒家、道家共同的经典。
附录三,报恩寺位于四川省绵阳市平武县城中部,报恩寺是明朝勅修寺院,始建于明英宗正统五年,在明正统十一年旨准改建为 “报恩寺”,于天顺四年(1460)建成。是中国目前保存最为完好的明朝宫殿式佛教寺院建筑群,是四川平武地区古代历史、文化、宗教和艺术遗迹的典型代表。
全寺占地近2.5公顷,是目前四川规模最大、中国保存最完整的明代古建筑群之一 。
2020年2月,绵阳市发改委向旅游景区、绵阳博物馆等文旅单位发出倡议,对全国所有医务工作者实行免费参观游览政策,提供系列免费贴心服务,自恢复运营之日起一年内,对医务工作者实施免门票的优惠政策,医务工作者持有效证件,可免费参观游览。
附录四,魏征(580-643)字玄成,巨鹿下曲阳(今河北晋县)人,喜爱读书,不理家业,知无不言,言无不尽。性格耿直,往往据理抗争,从不委曲求全。
魏征病逝后,太宗亲临吊唁,痛哭失声,并说:“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我常保此三镜,以防己过。今魏征殂逝,遂亡一镜矣。”留有《魏郑公文集》与《魏郑公诗集》,《全唐诗》录存
其诗一卷。
附录五,五十而知天命,是说五十岁之后,知道了理想实现之艰难,故而做事情不再追求结果。五十之前,全力以赴希望有所成就,五十之后,虽然仍是“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但对个人荣辱已经淡然。
五十岁的人,经过三十年的奋斗,阅历丰富了,心宽了;争过了,拼过了;得意过,失意过;该有的都有了,不该有的也不作非分之想,一切都习惯了;当年的豪气化作了宽容,当年的稜角磨成了圆润。
附录六,六十而耳顺,说的是人到了六十岁,人变得“中庸”了,什么话都能听得下去,也能辩明其事非曲直。
“耳顺”是说,自十五岁开始做人处世,学问修养,到了六十岁,好话坏话尽管人家去说,自己都听的进去而毫不动心,不生气,你骂我,我也听的进去,心里平静。这个心里平静不是心如止水,死气沉沉,而是很活泼,听别人言语,便可以分辨真假是非了。
到这个境界,当是镇定自如,波澜不惊,可以举重若轻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