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主持召开中央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工作领导小组会议,要求进一步防范陆地边境疫情跨境输入,对所有边境口岸入境人员实行闭环管理。
在国际航班大幅减少后,中国的陆路口岸通道成为入境防控的重点。据媒体报道,近日我国陆地口岸入境确诊病例数已超过航空口岸入境确诊病例数。除了西南的广西、云南外,东北的黑龙江入境口岸也面临着较大的防控压力。
4月4日新增境外输入确诊病例13例后,4月6日,黑龙江省卫健委通报5日新增境外输入确诊病例20例。这些入境病例都有一条共同路线,就是从俄罗斯莫斯科搭乘航班到符拉迪沃斯托克(海参崴),再乘车从位于黑龙江省东南部边境城市绥芬河的公路口岸入境。
6日0-24时。黑龙江新增境外输入确诊病例20例,均为中国籍,从俄罗斯输入。
日前,黑龙江省绥芬河市发布公告,称目前检验检疫和隔离检测能力已超极限,绥芬河-波格拉尼奇内公路口岸旅检通道4月7日至4月13日继续临时关闭,恢复日期另行商定。
从近段时间多个陆路、水路口岸地区反馈的信息来看,严格落实好“外防输入”的防控要求,“水陆空”口岸都要共管共防。
相较于空港口岸防控输入性疫情风险,水路和陆路口岸的防输入工作更具复杂性。
一方面,航空口岸的交通工具以及入境方式都具有唯一性、公开性,而水路和陆路则存在“私自操作”的可能性。如“我国西南边境线绵延数千公里,小道、便道多”,这大大增加了有效防控的难度;另一方面,正由于水路和陆路入境方式和渠道的相对“多元性”,里面还不排除存在偷渡入境的可能性,为疫情防控和出入境管理带来双重压力。
另一个容易被忽视的风险在于,空港口岸绝大多数都位于大城市,尤其是在目前国际航线数量压缩后,保留的国际航线基本上只存在少数几个主要大城市。这些城市在管理水平、医疗资源等方面,都具有相对优势。相形之下,水路、陆路口岸却多位于边境地区,且以小城为主,各方面的资源和经验都相对有限。很显然,评估这类边境口岸小城的防控压力,必须充分考虑当地的实际情况。
在航空口岸入境难度和成本升高后,更多入境者转战陆路和水路,其实是不难预料的。这意味着,如果各式入境口岸的防控管理不能有效协调和配合,就很有可能形成输入性风险防控的盲点和漏洞,最终削弱整体的防控效果。
当然,一如航空口岸的防控,只是减少国际航班数量,并不是一刀切关闭,陆路和水路口岸的防输入性风险,也要科学把握好度。
一是,总量上要有相应的控制,兼顾满足必要的入境需求和考虑口岸地的防控、接待能力。像绥芬河口岸启动临时关闭措施,是根据地方防控现实的“因时而变”,对其他陆路口岸管理也具有借鉴和警示意义;二是,对入境人员的防控管理,做到“万无一失”。
只有水陆空统筹防控,
才能全面降低境外输入性疫情风险。
-----------------------------------------
入境瞒报健康信息将被列入海关失信“黑名单”
昨日,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依法防控境外疫情输入最新情况。海关总署卫生检疫司副司长宋悦谦表示,近期绝大多数进出境人员如实申报健康信息,但也有少数人员隐瞒掩盖症状,企图蒙混过关。对于该违法行为,海关将依法给予警告或者最高3万元罚款的行政处罚,情节严重的会移送司法机关,追究刑事责任。
宋悦谦介绍,后续还将采取8项措施,提高违法成本,让违法者“一处失信,处处受限”。其中包括,将其列入海关失信旅客黑名单,对行李进行百分之百人工彻查,同行人员行李一并严查;进出境邮件快件百分之百开箱彻查;对于企业法定代表人等管理人员,作为海关认定企业信用状况参考依据。此外,还将依托各地海关联防联控机制,将违法信息归集到地方信用信息平台,采取联合惩戒措施。
宋悦谦表示,对跨境货车司机,海关在严格健康申报审核和体温监测的基础上,根据实际情况开展核酸采样检测,并与地方联防联控机制采取的措施紧密对接,形成闭环管理。
据悉,从4月1日起,海关与地方政府密切配合,已经开始对所有入境旅客实施核酸采样检测,分类医疗救治或统一集中隔离。
■ 相关新闻
临时航班接1827人回国
会上,韩光祖介绍,民航局加强对境外公民关心关爱,对需求集中、飞行目的地有接受保障能力的,及时启动重大航空保障机制,安排临时航班协助海外公民回国。
3月4日至4月3日,共安排11架次临时航班,协助在伊朗、意大利、英国的1827名公民回国。其中,从伊朗接回976人,意大利接回670人,英国接回181人,以留学生为主。
■ 焦点
四成多输入病例在入境前被排查出
民航局飞行标准司副司长韩光祖介绍,3月29日至4月5日,通过实施进一步调减国际客运航班量措施、调整目的地为北京的国际客运航班从第一入境点入境政策,航空口岸入境人数从每天2.5万人左右减至不足3000人,有效防范了疫情输入性风险。
国家移民管理局边防检查管理司司长刘海涛介绍,境外输入病例持续增加,目前已经超过950例,我国筑牢三道防线,防范疫情输入。其中,第一道防线针对入境人员境外办理票务、航班起飞后、落地入境前三个主要环节,提前全程掌握入境人员的动态信息,开展大数据分析。已从中排查出来自疫情重点国家地区的人员,或者在有疫情严重国家地区旅行史、居留史的人员20万余人次。截至目前,海关检疫部门从中发现确诊病例391人,占海外输入病例的四成多。
同时,陆路方向的输入风险也不容忽视。刘海涛介绍,随着一系列管控措施的实施,陆路方向境外人员包括边民出入境的数量,已从疫情发生前每日6万多人下降到目前每日1万余人次,下降8成多。
刘海涛说,我国已经从严限制不必要的出入境活动,禁止第三国人员从边境口岸出入境,暂停签发因非必要事由申请的各类边境地区出入境证件,暂停陆路口岸通道客运功能,劝阻旅游、访友等非必要事由的出入境行为。此外,我国从严管理出入境口岸和通道。对之前已经关闭的边境口岸继续关闭,季节性口岸延期开关,并强化边境地区的巡逻管控,对查获的非法入境人员及时依法遣返出境。
打击瞒报八项措施
1 将被处罚人员列入海关失信旅客“黑名单”,在进出境环节对其行李进行100%开箱人工彻查,有同行人员的,对同行人员的行李一并予以严查。
2 对被处罚人员的进出境邮件、快件进行100%开箱人工彻查。
3 被处罚人员属于海关实施信用管理企业的法定代表人、主要负责人、财务负责人、关务负责人等管理人员的,被处罚人员的违法行为将作为海关认定企业信用状况的参考依据。
4 被处罚交通工具的所有人或经营人属于海关实施信用管理企业的,被处罚交通工具的违法行为将作为海关认定企业信用状况的参考依据。
5 被处罚人员属于公务员、法律法规授权管理公共事务组织中从事公务的人员,以及国有企业管理人员等,将通报其所在单位或相关主管部门依法依纪处理。
6 被处罚人员属于海关监管企业的工作人员,如进出境检疫处理单位、出口食品生产企业、进出口商品检验鉴定机构等,对这些单位将采取提高抽查比例、加严检疫监督等更为严格的管理措施。
7 海关将加大对被处罚人员违法情事的曝光力度,除在海关总署官方网站和地方信用网站公开被处罚人员相关信息外,还将通过各种媒体将案件信息公之于众,使违法者无处遁形。
8 各地海关将会依托地方联防联控机制,将被处罚人员的违法信息归集到地方信用信息共享平台,由地方相关部门依法采取联合惩戒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