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辣社区-四川第一网络社区

校外培训 高考 中考 择校 房产税 贸易战

薛岳1936年3月在芦山飞仙关搭建的竹索桥(蔑索桥) [复制链接]

2020-04-09 15:35

浏览:7635 回复:11
薛岳1936年3月动用军队在芦山飞仙关搭建的竹索桥(蔑索桥) 153446rju3sicbzpi3ijwl.jpg

打赏

微信扫一扫,转发朋友圈

已有 61 人转发至微信朋友圈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川康边风云

发表于 2020-4-9 15:37

飞仙关篾缆桥 ①在我国云南、贵州、四川山高谷深、水势险急处,往往可见以铁索、藤索或篾索联系两岸的桥,这种桥,即所谓“溜索”,因它以铁索、藤索或篾连系两岸,也称“索桥”。
  ②横断山河谷,水流湍急,岸壁陡峭,雨季河水猛涨,船和竹筏都难以渡江。于是,各式各样的索桥便成了这里的重要交通工具。
  ③溜索,古人称“撞”。《茂州志》中“悬撞度索”和《蜀中广记》中“度索寻撞之桥”等记载,都是先民们对溜索的描述。
  ④最原始的溜索是如何建造的,直到如今,在怒江沿岸的各族群众中还有种种传说。流  传较广的一个传说是:当初,沿江种族民众在两岸各选一个臂力很好的精壮男子,在钓鱼线上各拴一石头,两岸对抛,一旦拴着石头的两条钓鱼线在江中相钩连缠绕,就由其中一方把钓鱼线徐徐拉上岸,一方面固定钩连,一方面在鱼线上拴好又粗又结实的藤绳,再由另一方徐徐拉动,最后藤绳横贯两岸,并被固定在两岸的溜柱上,用木棍绞紧,即成溜索。这个传说反映了怒江沿岸各族人民不畏艰难险阻征服自然的气概和智慧,也说明了溜索对怒江沿岸各族人民日常生活的重要性。
  ⑤解放前,怒江上没有桥梁,洪水季节,两岸人民相互往来和运输物资无一不靠溜索。那时的溜索,一般是用两根一头高一头低的竹篾索或藤索组成,再架上底兜,过溜时,人、马都得捆在底兜上,离岸时用力推一下,靠“滑梆”在溜索上滑行,有时,还得手脚并用,沿索攀援。常常有人因滑梆和溜索出事坠入江中。解放后,人民政府关心两岸人民群众的出行安全,首先将竹溜、藤溜换成了钢丝溜,有些溜索还配上了滑轮。与此同时,还沿江修通了公路,架起了不少吊桥,交通变得安全方便多了。
  ⑥如今在怒江、澜沧江、金沙江上,每隔一段都有一对钢质的溜索,一根溜过去,一根溜过来,都有坡度,过溜进既省力,又迅速。在怒江、澜沧江、金沙江沿岸的各族群众中,十来岁的小孩大多会过溜。有些靠近村庄的溜索,逢年过节,人们还把它当作游戏的工具,你溜过来,我溜过去

我and你 版主

发表于 2020-4-9 23:28


wufusheng

发表于 2020-4-10 05:50

半亚子老头

发表于 2020-4-10 06:20


川康边风云

发表于 2020-4-10 08:44

截图20200409094119luori.png

川康边风云

发表于 2020-4-10 08:44



截图20200409094225.png

川康边风云

发表于 2020-4-10 08:44



篾缆索桥和雅河浮桥,雅河落日(1936年5月)

蜀巴达人

发表于 2020-4-10 11:08

川康边风云

发表于 2020-4-27 10:46

104554dp7bala9as09mml5.jpg

吕国宾龙坪山

发表于 2025-11-20 09:10

午时出发,出了成都东门,各位官员在真武庙设宴饯行。随后登上小船,经过安顺桥,又过了九眼桥。有人说九眼桥就是万里桥,而成都南门外的万里桥,原本名叫江桥。岷江西岸有座白塔,登上塔顶能尽情观赏四周景色。过去这里有座合江亭,锦江和流江在此汇合。
江水从灌县都江堰分流而下:向东北流去的叫沱江,依次汇合湔江、蒙江、绵江、雒江,到泸州注入长江;向东南流的,在崇宁、郫县、温江、新繁、成都、华阳境内蜿蜒穿行,名字不一 —— 有的叫郫江,也叫都江、锦江、流江、清远江、石犀江、走马江、油子河,也统称内江;外江又称府江。记载繁杂,随地异名,其实都属于郫江的分支。主要支流有两条:一条从成都城北流过,叫流江;一条从成都城南流过,叫锦江。《史记》说李冰在成都城中开凿了两条江,《括地志》说两条江在城东南汇合,岸边弯曲处有合江亭,指的就是这里。江水继续南流,汇入长江。《寰宇记》记载:两条江汇合后,也叫锦江,看来 “锦江” 的称呼比 “郫江”“流江” 更有名。
同一年考中科举的司、卓两位先生追到薛涛井边送别,我们又停船逗留了很久。同行的有同乡胡光瓒、贺懋椿两位知县。当晚住在中和场,一共走了二十里,这里是华阳县的地界。
十九日
顺着江流南下,低头看清澈的水波,仿佛到了潇湘一带。江底的石子像骰子一样清晰可数,远处的人烟疏朗开阔,极具画意。行十里到桐子场,再十里到中兴场,二十里到傅家坝 —— 西边是双流县地界,左思《三都赋》中 “带二江之双流”,说的就是这里。再行三十里到古佛洞,山势环绕,山上有座石堰,相传开凿石堰时挖出三尊石佛,当地人把佛嵌在门内建祠供奉,因此得名。二十里后到黄龙溪,东汉建安末年,有黄龙在此出现;有条东北方向从仁寿县流来的河注入这里,名叫赤水。
此外,都江堰的湔堋(即都江堰水利工程)从离堆向东流下,分支成几十股水流,从双流往南,依次在新津汇合。《古今集记》记载:李冰开凿离堆,避开沫水的危害,开凿了三十六条江,灌溉四川西南部的稻田。《堤堰志》说:李冰在江中开凿离堆,设置了七十多丈长的象鼻状引水设施,十二座控水闸门,大小钓鱼护岸三百八十多丈,拦蓄洪水,名为都江堰,用来分流岷江江水,向北再折向东,灌溉的田地数以亿万计。四川因此富饶,沃野千里,号称 “天府之国”。李冰还写下 “深淘滩、浅作堰” 六个字,作为治水的法则。
自大禹之后,这是最神奇的水利功绩,难怪李冰能在灌口享受祭祀。行三十里到江口停泊,这里是彭山县地界,西岸是新津县地界。
岷江发源于少数民族地区的羊膊岭,到黄胜关进入内地,流经松潘、茂州、汶川,共一千多里,到灌口分为湔堰(都江堰分支)。主流从灌县经崇庆、新津向东,到江口与府江汇合,水流从此变得浩大,有回旋澎湃之势。
按说,长江在这一段称岷江,也叫汶江、导江;上游叫玉轮江,到汶川叫皂江,到灌县叫沫江、渎江,随地改名,古代称之为 “外水”。明末,张献忠在四川作乱,熔铸搜刮来的百姓金银,装船顺江东下,打算乔装成商人。桂王麾下的嘉定伯杨展在江口截击,大败张献忠,将他的船击沉。张献忠逃往西充,恰逢清朝肃亲王豪格率军赶到,将他射杀并碎尸。杨展追击到汉州才返回,不久后也被投降张献忠的将领袁韬、武大定杀害。如今江口的百姓,还常常在江底用渔网捞到银锭。乾隆六十年二月,四川总督孙士毅上奏请求派人打捞,乾隆皇帝认为此举不合政体,下令停止。
二十日
从江口出发,行十里经过彭山县。
秦朝时这里设武阳县,汉武帝建元年间,把犍为郡的治所从僰道迁到这里。唐朝改名为彭山县,因县城后面的彭亡山得名。《元和郡县志》记载:战国末年,彭祖曾在此居住并去世,安葬在这里。东汉时,岑彭讨伐公孙述来到此地,听到 “彭亡山” 的名字,十分厌恶,改名为 “平无山”。恰逢天色已晚,没能及时转移营地,当晚被刺客杀害。这座山也叫平模山、彭模山,大概是和 “平无” 读音相近的缘故。
岷江从县城北面流过,古代称之为鱼凫津。《蜀本纪》说彭祖出生在这里。县城东北有象耳山,《古迹志》说山上有彭祖的住宅。彭祖被封在大彭国,也就是今天江南的徐州(古称彭城),但四川有彭山、彭水,都以彭祖为名。而且彭祖是商朝的贤才,却有人说他战国末年在此居住,就连苏辙的诗也有 “猖狂战国古神仙,曳尾泥涂老更安” 的句子。难道孔子说 “窃比于我老彭” 时,彭祖还在世?如果在世,他又为什么进入四川?进入四川后又为何突然去世?这些说法近乎无稽之谈,却用来给县城命名,在道理上似乎不太妥当。
彭山县境内有龙爪滩、鼓楼滩,不算太危险。行二十里到蟆颐堰,进入眉州地界。再行二十里,在眉州停泊。眉州南面正对峨眉山,北面靠着长江,平原开阔,是历史悠久的古州。三苏(苏洵、苏轼、苏辙)的旧宅,如今改成了书院。询问州境内的百姓,没有一户姓苏的 —— 原来苏轼、苏辙为官后未曾返回故乡,子孙世代居住在河南汝颍一带,故乡的坟墓便无人看管,苏洵的坟墓也遗失了。明朝嘉靖年间,眉州知州杨秉和四处寻访,才在石龙东岸的柳沟山中找到,于是建祠堂派人守护。
岷江流经眉州境内的蟆颐山下,江水清澈如玉,因此得名玻璃江,也叫蟆颐津。蟆颐堰是唐朝刺史章仇兼琼开凿的,灌溉田地七万多亩。魏了翁担任眉州知州时,又用武阳县的石头筑堤,至今仍在发挥作用。另外有松江,上游从新津口引岷江水流开凿成渠,名叫通济堰,向南流经彭山、眉州之间,灌溉田地数千顷,也是章仇兼琼开凿的。五代时张琳扩建了通济堰,引导水流与松江汇合,环绕眉州城,再向南汇合醴泉、双河的水流,注入岷江。
二十一日
清晨出发,行二十里到太和场,二十里到张家坎,十五里到红花堰 —— 也就是古代的鸿化堰。唐朝太和年间,荣县的夷人张武等人请求在青神县开垦田地,于是凿山开渠,灌溉田地数百顷。《蜀记》记载:青神县有五十一座陂堰,其中鸿化堰最大。行五里到罗汉场,向东望去,山峦起伏,那是井研县的群山,从象耳山、蟆颐山、大旺山向南延伸,山峰连绵、竞相秀丽,屹立在岷江以东,十分壮观。行二十里到青神县,这里是西魏时的青衣县,因蚕丛氏穿着青衣教百姓农桑而得名。过去隶属于眉州,康熙年间单独设县,地域狭小贫瘠,远不如眉州。县东有芙蓉溪、五渡溪,都注入岷江。当晚停泊在象鼻子,距离县城五里。
二十二日
清晨从象鼻子出发,江滩的水声十分湍急。行十里到刘家场,十五里到鸭婆滩,进入乐山县地界。十五里到正阳关,五里进入平羌峡。峡两岸石峰高耸,古藤蔓延,望去阴森森的。《水经注》记载:江水流经南安县西面,有熊耳峡,群山竞险,峰岭争高,大概指的就是这里。平羌峡全长十五里,出峡后到板桥溪。行十里到荔枝湾,这里有几棵荔枝树,树干要好几个人才能合抱,旁枝向上拱起,都是几百年的古树。树叶有青绿、碧白等颜色,开花结果时,东、西、南、北四个方向的树枝轮流结果,四年一个周期,也是一件奇事。行三十里,在嘉定府乐山县停泊,这里是汉朝的南安县地界。《华阳国志》记载:南安县治所位于青衣江畔,是古代蜀王开明氏的旧治所。公孙述占据四川时,只有青衣县不服,光武帝刘秀嘉奖了他们。汉安帝时,青衣县的王子仰慕汉朝制度,上书请求归附,于是朝廷赐名 “汉嘉”。后周时改设平羌郡,隋唐时期为嘉州。嘉定府地处山水交汇之处,雄伟秀丽在川南首屈一指。青衣江从夹江县西面流来,大渡河从峨眉县南面流来,在府治西南的双湖汇合,再向东绕过城角向北,注入岷江。
三条江汇合的地方,古代称为 “合水”。《晋书》记载:桓温讨伐李势时,沿着外水(岷江)向西进军,李势派李福抵御桓温,自己从山阳(即峨眉山南面)奔赴合水,指的就是这里。按说,青衣江发源于雅州的蒙山,在芦山县境内,流经名山、洪雅、丹棱、青神、夹江到乐山,就是古代的沫水;因发源于蒙山,也叫蒙水。大渡河一名羊山江,发源于茂州西南边境的羊山(又名铁豹岭,是岷山的别名),原本和岷江同出一源,但岷江向东流在岷山北面,大渡河向南流在岷山南面,因此也叫阳江。大渡河水从打箭炉进入越巂郡,有罗罗河、鱼洞河注入,再向东到清溪县地界,流经鬼皮、落野等少数民族地区,进入峨眉县地界,峨眉山的水流注入后,许慎称之为 “涐水”,《汉书・地理志》又称之为 “渽水”(“渽” 就是 “涐”,大概是传抄错误)。大渡河下游称阳江,也叫沫水 ——“沫” 是水与石头相互冲击、喷射如唾沫的意思。大概四川境内水流湍急、滩险众多的江河,都可以称为 “沫水”,不仅青衣江、大渡河,就连岷江也不例外。
传说李冰开凿离堆,是为了避开沫水的危害,可见岷江到灌口一带也称为沫水。青衣江、大渡河这两条江在《禹贡》中没有记载,源流既远,名称又不一致,相关记载繁杂,没有定论,因此在这里加以论述。另外,大渡河自进入中国境内,流经三个郡,行程两千多里,才到嘉定府,它的源头本与岷江相同,最终又汇合,因此怀疑这条江就是《禹贡》中 “沱潜既道” 的 “沱江”;否则它与岷江相互呼应,大禹治水的足迹不该不到这里。代理嘉定府知府徐世钰前来拜访,邀请我第二天游览凌云山,我答应了。
二十三日
清晨从渡口登岸,有条从西南流来注入岷江的小河,名叫竹公溪。进入嘉定府城,经过高望山下,这座山高耸秀丽,位于府学宫的旧址旁。山北面就是丁东院,荒芜狭窄,无法进入,院内有一口井,泉水清澈如小槽,黄山谷(黄庭坚)将其改名为 “方响洞”。经过府衙,随后出城,拜谒禹王宫。沿着城墙走到高北门,江水冲击岸边,浪花飞溅,拍打在矮墙上,发出咚咚的声响。从小路来到泌水院,这座院子创建于宋代,供奉李冰和他的儿子二郎。《水经注》说:李冰开凿离堆,斩杀江神,蜀地百姓仰慕他,称健壮的男子为 “冰儿”。如今什邡县高境关外雄水分流处有大郎庙,衫县彭门山下雁江分流处有三郎镇,想来李冰的儿子们各自分管不同地段的治水工作,而灌口的治水功绩主要由二郎完成,因此他的名声最响亮。泌水院左侧有座轩榭,飞檐翘角,环绕着池塘,种植着荷花、芡实等植物,泉水从山根涌出,颇有隐居濠濮之间的闲适意境。小憩片刻后,再次登船向北横渡岷江。凌云山的差役拿着旗锣引路,我们挥手让他们退下。同行的有一位知府、四位知县,还有史君和他的弟子章生。
上岸后,看到石头上的篙眼密密麻麻如蜂窝,湍急的水流涌入眼中,仍能形成漩涡。乘坐轿子经过小石梁,岩壁上雕刻着无数佛像,小路像梯子一样,都是凿石而成的台阶,每走十步就有一个转弯,于是下轿步行。走到半山腰,有个潮音洞,竹树茂密,水声从脚底传来,十分雄壮。道路到这里变得平坦,大多是凿穿山体、环绕而行,外面用石头砌栏,上面覆盖如屋檐。悬崖上刻着 “东坡载酒时游处” 七个字,还有 “集凤峰” 三个大字。按说凌云山又名九顶山,集凤峰是其中之一,其余还有栖鸾、灵宝、就日、丹霞、祝融、拥翠、望云、兑说等峰,山峦相连,难以分辨。从潮音洞到山门约半里路,沿途都是刻有诗歌的石龛,王士祯(渔洋山人)赞赏的安磐两首绝句也在这里。章生说:安磐是夹江人,曾任给事中,与杨慎(升庵)关系友好。山寺的僧人在门口迎接,我们来不及进入,从寺庙右侧的菜畦向北走,垒石成墙,墙上凿洞作为门。走出石墙西面,有两座石屋,开凿在山腹中,就是宋代眉州知州吴秘的 “治易洞”。远望龙泓山,青山环绕,既幽深又开阔。山的西面有座白塔矗立在高地上,僧人说已经倒塌,无法攀登。
稍向北是丹峡,沿着旧路经过石墙,穿过竹林中的石阶向上走,几百步后到达高峰观 —— 这是凌云山的最高点,同行的人都聚集在这里。登楼拜谒苏轼的画像,史君对此感到疑惑:因为苏轼早年曾在这座山读书,所以画像画的是少年无胡须的模样,与其他地方的刻画不同。楼前是苏轼的洗墨池,有座亭子叫清音亭,是苏轼亲手题写的名字。有位廉访使将其改名为 “横山堂”,邵博写文章批评 “小人肆无忌惮”,又把原来的匾额挂了回去,并刻在石头上,这就是旧址。但苏轼的手书已经看不到了。眉州知州在亭中安排了戏曲表演,我推辞不及,稍坐片刻便起身。沿着亭子左侧走,找到石阶,螺旋式向下,共一百多步,有一个石槽,山泉十分清凉。有个海师洞,洞内刻有石像,碑文很值得一看,但刻碑人的名字被凿掉了。僧人说:这个人曾在嘉州做官,有很多恶行,因此被游客凿去了名字。刻石留名,就连杜预(元凯)都未能免俗,而因刻名导致石碑被凿,这是对有文采却无德行之人的告诫。
几尊大佛像在海师洞南面,是海通和尚开凿的。《方舆胜览》记载:唐朝开元年间,僧人海通在渎江(岷江)、沫水(青衣江)、蒙水(大渡河)三江汇合处,湍急汹涌的江边,凿山雕刻弥勒大像,高三百三十尺。到韦皋担任西川节度使时,历经十五年才完工。过去有七层楼阁覆盖佛像,明末被张献忠的军队毁坏,如今石头上的柱子、砚台、台阶痕迹仍清晰可见。大佛像以山顶为发髻,脚踩江水,两侧岩壁上的天王像,也与山同高。汹涌的波涛怒吼着直射佛像脚下,如同百万士兵冲锋,声音隆隆震动大地,苏轼诗中 “奔腾过佛脚” 的描述,果然不虚。在竞秀亭中盘腿而坐,向西眺望眉州、雅州,向东眺望泸州、戎州,江山环绕,宛如天然图画。峨眉山的三座山峰在南面的云雾中高耸,偶尔露出一角,如同海上神山,可望而不可即。乌尤山在左侧,孤峰独立,俨然是凌云山的后盾。稍向东是马鞍山。登高远眺许久,心神为之一爽。同行的人催促入席畅饮,之后返程。当晚,江水突然上涨,回到南岸时已经是二更天了。
二十四日
代理知府徐君再次邀请我登上府衙的桂花楼,山川风景尽收眼底。楼上有横匾,题写着 “西南第一楼” 七个字,是陆游(放翁)的诗句。楼下罗列着竹石,颇有曲折之美,旁边建有小亭,前任知府谢肇洙题写楹联:“吾名吾亭,处处皆题喜雨;有客有酒,时时如在凌云”,也很有雅致。申时解开船缆出发,转瞬之间已经经过大佛脚下,抬头仰望岩壁上的佛像,
image.png
高级模式 自动排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复制链接 微信分享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