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辣社区-四川第一网络社区

校外培训 高考 中考 择校 房产税 贸易战
阅读: 7407|评论: 1

西充莲池镇天兴桥村的蝶变之路...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0-4-17 11:1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顺着蜿蜒整洁的水泥路走进西充县莲池镇天兴桥村,山腰上花椒成片,郁郁葱葱;水田里丰硕的藕段,洁白如玉;干净的院落里,房屋翻修一新……勤劳的村民们在该村花椒合作社里务工,花椒地里,他们有条不紊地开窝、施肥、覆盖。昔日土地荒芜,无优势产业的偏远穷山沟,如今美丽蝶变,一副村美民富的崭新画卷呈现在眼前。 微信图片_20200417111444.jpg

完善基础设施
荒地成了香饽饽

天兴桥村距离西充县莲池镇约4公里,与南充市嘉陵区交界,地处偏远,交通不便。2014年被评为县级贫困村,村域面积1000余亩,其中耕地面积998亩(水田350亩、旱地648亩),辖8个村民小组。全村总人口836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50户、117人)。自开展脱贫攻坚以来,在中共西充县委目标绩效管理办公室和驻村工作队以及村干部的共同努力下,农业基础设施逐步完善,过去荒芜无收的土地,如今成了抢手的香饽饽。
“现在成片的花椒地,过去却是杂草丛生的山台地,种庄稼几乎没有收成。中共西充县委目标绩效管理办公室派驻该村的“第一书记”任亮站在村口,指了指半山腰的花椒地,成块连片,方方正正。渠系相通、护坡完善,旱能浇、涝能排。产业路直通地块,种植生产、运输极为方便。这都得益于该村实施的水土保持、土地整治、高标准农田建设等项目。
在任亮看来,天兴桥村要脱贫致富,基础设施的改善是前提。在帮扶单位的努力下,该村完成了产业路1.5公里;修建高位蓄水池10口、山坪塘3个;整治疏通渠系1500米、河道1000米;实现土地水土保持整治150亩;实施安饮工程,全村都用上了自来水……今年还将进行土地水土保持整治。
“以前,由于村道全是土路,村民出行便是‘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该村民杨志均对基础设施的改善十分开心,“现在水泥路通到家门口,出行都非常方便。”过去,“水胶鞋”成了村民的“标配”。随着该县脱贫攻坚的开展,该村建成了通村路、连户路7公里。
“路通了,基础设施完善了,土地就成了业主抢手的香饽饽。”任亮说,该村现在是田成方、地成块、旱能浇、涝能排、路相通、渠相连……经过几年时间努力,该村不再靠天吃饭,也彻底告别了“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时代。昔日土地荒芜、靠天吃饭的穷山村,如今,旱涝保收,业主轮流抢租,一地难求。

发展致富产业
群众增收有保障

“幸好有任书记的帮助,我才有脱贫致富的今天。”该村杨显华谈起脱贫的事情,他总会这样说。杨显华文化低、没有技术,缺乏资金,成为了该村2014年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当任亮了解到他的情况后,让他跟着该村“党员致富带头人”杨显明学习养牛。杨显华一边在杨显明养牛合作社打工,一边学习养牛技术。如今,杨显华自己也养牛,2019年,卖牛收入达到一万余元。“我还在产业园务工、进行村道路管护,以及村里需要临时务工时,任书记都会叫我去做,我也有了’多门收入’哩。”杨显华高兴地说,他父女俩的生活也来越好。
杨显华脱贫致富只是该村脱贫攻坚成效的一个缩影。该村通过土地流转、引进业主、发展产业,贫困群众就近走进合作社、产业园务工,既挣到了钱,还学到了技术,为群众持续增收创造了条件。
“快点哈,今天必须完成这几块地的施肥活路哦。”在天兴桥村的花椒产业园内,20多位村民带着自家的锄头、胶桶等劳动工具,为花椒树铲草、开窝、施肥、覆盖,大家干得热火朝天。
“每年仅务工就有3500元的收入,加上土地租金、入股分红等收入,生活没问题。65岁的村民 杨兴中笑容满面,他说,过去,种点粮食只够糊口,现在每年还能有存款了。
在任亮看来,村民就近务工、脱贫致富离不开业主。引进优质业主、帮助业主发展好产业也很关键。该村根据村情引进业主,发展合适的产业,实现业主、村民、村集体“三赢”。
“只有业主良性发展,村民才能持续务工增收。”任亮说,驻村工作队以及村干部积极帮助业主解决发展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
据了解,该村引进生猪业主,在养殖场建设中,帮扶单位、驻村工作队、村干部积极协调、帮忙办理相关手续,2019年,该业主出栏生猪2000余头,收益近百万元。帮助莲藕产业园对接超市、农贸市场等解决销售难题。从邻村组织群众帮助花椒业主解决用工难问题。帮助中药材种植业主选择药材种类和对接销售渠道……
据任亮介绍,天兴桥村已流转土地600余亩,引进“银河农业专业合作社”养猪场、东豪种养殖专业合作社、天星种养殖专业合作社等,发展花椒、莲藕、猪牛、中药材等产业。为村民就近务工提供岗位,帮助贫困户增加收入的同时,还不断壮大村集体经济收入。该村已于2018年实现整村脱贫,2019年,流转土地租金 14万元,村民务工工资8万余元,村集体收入13000余元,村民人均纯收入达4300元。

改善人居环境
村民幸福感倍增

“原来的厕所和猪圈连在一起,既不卫生又不方便,特别是一到夏天,那气味更是难闻。”该村57岁的杨祥明幸福写满脸庞,如今杨祥明家的厕所里,热水器、抽水马桶、蹲便器、暖灯应有尽有,这都归功于村里实施的“厕所革命”。
据该村党支部书记李明杰介绍,像杨祥明一样享受卫生厕所改造的村民共有33户。均按照总面积不低于2平方米、有墙砖地砖、安装蹲便器、有独立无害化化粪池等要求修建或改造,每户村民都得到2500元的政策补贴资金。
据了解,该村在“厕所革命”之前,还对村民的房屋进行了危房改造,其中异地搬迁2户、危房改造46户,解决了群众安全住房的问题。
“这房子的墙壁原来都是泥糊的,用木头和竹子来做梁,下雨天到处漏雨......”该村63岁的何淑芬说到危房改造前,心里十分难过,“我们家的房子,多亏了村上的改造,不然早都垮了。”现在好了,泥墙换成了砖砌墙,竹竿换成木料,住着更安全。屋里、门前的泥土坝也浇上了混凝土,收拾得干干净净。
为了村子干净整洁,该村还聘请了保洁员,发放了垃圾桶、修建了垃圾池,采取“门前三包”、村组路保洁的措施,实行“户集、村收、乡镇转运”的方式,进一步改善人居环境。
“住房安全了、环境干净了、群众的收入增加了,大家的幸福感逐年提升。”李明杰说,该村还为村民修建了活动场地,安装了体育设施,修建了图书室、医务室等,文娱活动一应俱全。为了进一步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要,不断丰富群众的文化生活,该村在帮扶单位的资助下,还专门修建了小戏台。
李明杰说,该村群众喜欢看戏,还有一批老戏骨,大家在过年过节、农闲等休闲的时间,自编自演,台上演得投入,台下看得开心。只要村里有喜事,都会演出一台戏。尤其是,该村每年与帮扶单位、乡友在年末时,都会开展团拜联欢,这个戏台就不会空着。他说,“现在村里条件变好了,返乡创业的人多了,村民的腰包鼓起来了,学会了享受生活,生活变得有滋有味。”
“群众不仅需要物质上的帮扶,更需要精神上、文化上的帮助。”中共西充县委目标绩效管理办公室贾志雄说,帮扶单位与莲池镇一起,在该村相继开展了“致富能手”“孝亲敬老标兵”“五好文明户”“脱贫之星”等系列评选活动,依托节假日等特殊日子举办聚会活动,凝聚人心,增加群众幸福感。





打赏

微信扫一扫,转发朋友圈

已有 59 人转发至微信朋友圈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发表于 2020-4-22 08:44 | 显示全部楼层
我们大西充的农业是搞得不错!
高级模式 自动排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复制链接 微信分享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