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辣社区-四川第一网络社区

校外培训 高考 中考 择校 房产税 贸易战
12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楼主: 2538457156@qq.c

[群众呼声] 邛崃市的别称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20-4-19 23:36 | 显示全部楼层
       墨缘老师和古代美老师,分别从书法艺术角度,找出《今日?崃报》中那个异体“邛”字的出处,特别是唐朝欧阳通、明朝王铎两个书法家的那两个“异体‘邛’”字,与《今日?崃报》中那个“异体‘邛’”字如出一辙,说明题写该报刊头的老师是有传承和依据的。让我和众多读者接触到书法艺术,受益匪浅,在此感谢二位老师!

 楼主| 发表于 2020-4-19 23:40 | 显示全部楼层
  从国家规范使用汉字法规方面讲,我赞成墨缘老师的看法即:“报头和杂志名称的题写,书法还是要用规范的书法字。”
       因为那个“异体‘邛’字
只见于古人书法,在我见到的字词典——特别是“现代字词典”中未收载该“异体‘邛’”字,拼音法或手写板都不出现该“异体‘邛’,这对大多数未研习过书法和小学生的读者,都可能产生误导或莫名其妙!
       毕竟《今日邛崃报》不是以书法为内容的刊物,面向的不是书法爱好者,而是对外宣传邛崃开的窗口,包括邛崃和邛崃以外广大读者!

 楼主| 发表于 2020-4-20 08:08 | 显示全部楼层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
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作者:大石
链接:https://www.mala.cn/thread-15098231-1-1.html
来源:麻辣社区  - 四川第一网络社区

谢谢大石老师:
终于在这儿找到了“邛”与“卭”之辨,我现代版的康熙字典,说文解字都无有此字,说明现代刊物编辑们,没有继续误导新中国的年青人,因为老版的《康熙字典》明明指出:“卭”为“邛”之讹,现代人为什么要坚持这个遗留的历史错误呢?!

 楼主| 发表于 2020-4-20 21:15 | 显示全部楼层
帖子咋发不出去了?

 楼主| 发表于 2020-4-20 21:23 | 显示全部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0-4-20 21:29 | 显示全部楼层
       《今日卭崃》报中的“卭”字是讹字,而非异体字,书法上如何写我们不必纠结,那是另一个门类。作为对外宣传邛崃的报刊,没有理由以书写者“是继四川名宿赵熙、谢无量、刘孟伉之后又一位实力革新派书家”而拒绝以讹传讹,误导读者!

       为什么说“卭”字是讹字呢?
     “
卭”字,《康熙字典》载为邛字之讹,《汉语大字典》又载为卬(即仰,古字俯仰之仰没有偏旁)字之讹。工的右边卩 为节字。卩 乃半分之形、示半在外半在内,取象于骨,隶体字“卬”。可见,两个部首 阝和卩 的形、音、义均不同,故“卭”为讹字,即以讹传讹之字,或为邛之讹,或为卬之讹。有些书上也许收藏有此讹字,或为依声托事,假借而已,不足为凭。至此,“邛”与“卭”二字则不难辨别了。文字的书写工作须注意规范化和标准化,即使是书法艺术也要讲求一定法则。
       ——摘自2007年第2期《邛崃经纬》《“邛”与“卭”之辨》徐大雷
       链接地址:https://www.mala.cn/thread-15108792-1-1.html

     “讹”字是什么意思呢?
       查《现代汉语词典》对讹(非繁体)字的释义:1、错误,讹字,以讹传讹。2、动词,讹诈、讹钱、讹人。
       组词:讹字、讹传、讹舛、讹夺、讹赖、讹谬、讹脱、讹误、讹诈、讹人……
       其中,没有一组向好的词汇,所以那位“实力革新派书家”更不能以此身份用错字
来讹误读者!

 楼主| 发表于 2020-4-20 21:39 | 显示全部楼层
实力革新派书家:链接地址:https://www.mala.cn/thread-15109005-1-1.html

最佳新人

发表于 2020-4-21 08:48 | 显示全部楼层

关于这个字的写法质疑墨缘老师回复好

最佳新人

发表于 2020-4-21 08:50 | 显示全部楼层
墨_缘 发表于 2020-4-19 12:01
古人的书法里 从查询的书法资料看,唐朝欧阳通、明朝王铎是这样写【邛】字:

古老师点评的好

最佳新人

发表于 2020-4-21 08:52 | 显示全部楼层
题字者乃邛崃书法大腕陈炽昌先生也

最佳新人

发表于 2020-4-21 08:57 | 显示全部楼层
卭 qióng
五笔86:ABH 五笔98:ABH 仓颉:MSL
笔顺编号:12152 四角号码:17120 Unicode:CJK 统一汉字 U+536D
折叠编辑本段基本字义
为"邛"的讹字

最佳新人

发表于 2020-4-21 08:58 | 显示全部楼层
古籍解释
康熙字典
邛字之讹。《韵会》毛氏曰:邛,从邑从工。

 楼主| 发表于 2020-4-21 10:01 | 显示全部楼层
254758511 发表于 2020-4-21 08:52
题字者乃邛崃书法大腕陈炽昌先生也

是真的吗?这与陈炽昌先生随处可见的题字风格不同啊?!

 楼主| 发表于 2020-4-21 10:18 | 显示全部楼层
254758511 发表于 2020-4-21 08:52
题字者乃邛崃书法大腕陈炽昌先生也

上一次政府回复高义奎老师“关于今日邛崃题字的回复”中说,是何应辉先生所题,说他“是继四川名宿赵熙、谢无量、刘孟伉之后又一位实力革新派书家”的嘛?
链接地址:https://www.mala.cn/thread-15109005-1-1.html

 楼主| 发表于 2020-4-21 10:28 | 显示全部楼层
254758511 发表于 2020-4-21 08:52
题字者乃邛崃书法大腕陈炽昌先生也

       但是无论是陈炽昌先生所题,还是何应辉先生所题,都不应该以讹传讹,这容易让读者对邛崃产生错误的映像!
       无论你的说法正确与否,都应当感谢你一个外地人关注邛崃!

最佳新人

发表于 2020-4-21 19:25 | 显示全部楼层
2538457156@qq.c 发表于 2020-4-21 10:28
但是无论是陈炽昌先生所题,还是何应辉先生所题,都不应该以讹传讹,这容易让读者对邛崃产生错误 ...

我不是外地人哈,今天我还去了你说的那个苏维埃遗址。

 楼主| 发表于 2020-4-21 20:34 | 显示全部楼层
254758511 发表于 2020-4-21 19:25
我不是外地人哈,今天我还去了你说的那个苏维埃遗址。

       啊?!
       那你报料“今日卭崃”由陈炽昌书写是真的咯?那么政府原先对高义奎老师的回应,是拉大旗作虎皮吓人的吗?如果是,那不是往冤枉了何应辉先生,或者向何应辉先生脏水了?

 楼主| 发表于 2020-4-21 20:38 | 显示全部楼层
                                                                 论千年古县—临邛别称中的“卭崃”
       开篇语
       临邛建县于公元前二千三百一十五年的先秦时期,因筑城于临近邛民族部落的地方,故名:临邛。
       1279年,元灭南宋后,因蒙古族统治者不了解汉文化,错将“邛”字写作“卬”(音昂,或音仰),将邛崃山之“崃”字简化为“来”字,将邛崃错作:卬来,邛州错作:卬州。
       虽然,卬,音昂,或音仰。发音和意义与“邛”字截然不同,由于是元代统治者所为,当代人只好将“卬”字当成“邛”的通假字发音和书写。明末,书法家王铎写出了与“卬”字相近的“卭”字书法作品。
       故
       卬、卭二字的讹谬,由元代始,明与清朝沿误。到清中早期的康熙三十三年(1695)作《邛州志》时,方将“卬州”复名为:邛州。
       随后
      清康熙五十五年(1718)年出版的《康熙字典》指出:“‘卭’,为‘邛’字之讹。邛,从邑从工。俗作卬,非。卬即俯仰之仰。”;
       民国《新字典》指出:“卬,昂贵之‘昂’、俯仰之‘仰’,古亦作‘卬’”;
       民国《新字典•拾遗》指出:“卭,(1)邛字之讹,(2)卬字之讹”;
      《汉语大字典》指出:“卭,‘邛’的讹字……一说‘卬’的讹字”;
      《新华字典》对“讹”字释义是:“错误”;
      《现代汉语词典》对“讹”字释义:1、错误,讹字,以讹传讹。2、动词,讹诈、论钱、讹人。组词:讹传、讹舛、讹夺、讹赖、讹谬、讹脱、讹误、讹诈。

       以上是古“邛”字成为错字“卭”产生的原因,以及《康熙字典》和《汉语大字典》等,相继纠错的过程。
       近现代的个别文人,或许未见过以上字词典籍,或许出于根深蒂固的习惯,直到民国时期,本为“四川省立邛崃中学”的牌子,仍然写为:四川省立“卭”崃中学。误导了一些现代人至今。
       而进入新世纪的《今日‘卭’崃》报中的‘卭’字,明显是书法家抱残守缺,不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相关法规。
      (明日见续篇)
                                                                                                                                            2020/4/21

发表于 2020-4-22 09:48 | 显示全部楼层
GDP是成都市里面的倒数第三。。。哎。。不会整经济啊。。但是收入又和邛崃的消费水平不一致

 楼主| 发表于 2020-4-22 17:36 | 显示全部楼层
       续一
       民国十一年(1922)出刊的民国《邛崃县志》〈卷首〉中,宁缃便指出“邛”字的出处和“卬”字的谬误原因:“邛者,山名也,水名也,部(落)名也,从邑工声。(过去说)‘邛是卬,崃当作来。与踞(山字旁,音居,水名)崃异,与邛亦异。’(其实)两字皆误于元人,明与清朝沿误……而独存邛州,又讹为‘卬州’。”
       注
       宁缃:(1846-1921)临邛人,清光绪戊子(1888)科举人,因清末“废科举,兴学堂。”未再考取功名,诰授:奉政大夫。官阶五品,任咸安宫教习,教授皇族子弟。后任丰润县知县,代理祁州知州,晚年任邛崃志书局局长兼总编纂。
       在宁缃主编的民国《邛崃县志》中,留下他亲自对邛崃历史的诸多考证和记述,成为现代人研究古临邛历史的重要依据之一。


12
返回列表 发新帖
高级模式 自动排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复制链接 微信分享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