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千年古县—临邛别称中的“卭崃”
开篇语
临邛建县于公元前二千三百一十五年的先秦时期,因筑城于临近邛民族部落的地方,故名:临邛。
1279年,元灭南宋后,因蒙古族统治者不了解汉文化,错将“邛”字写作“卬”(音昂,或音仰),将邛崃山之“崃”字简化为“来”字,将邛崃错作:卬来,邛州错作:卬州。
虽然,卬,音昂,或音仰。发音和意义与“邛”字截然不同,由于是元代统治者所为,当代人只好将“卬”字当成“邛”的通假字发音和书写。明末,书法家王铎写出了与“卬”字相近的“卭”字书法作品。
故
卬、卭二字的讹谬,由元代始,明与清朝沿误。到清中早期的康熙三十三年(1695)作《邛州志》时,方将“卬州”复名为:邛州。
随后
清康熙五十五年(1718)年出版的《康熙字典》指出:“‘卭’,为‘邛’字之讹。邛,从邑从工。俗作卬,非。卬即俯仰之仰。”;
民国《新字典》指出:“卬,昂贵之‘昂’、俯仰之‘仰’,古亦作‘卬’”;
民国《新字典•拾遗》指出:“卭,(1)邛字之讹,(2)卬字之讹”;
《汉语大字典》指出:“卭,‘邛’的讹字……一说‘卬’的讹字”;
《新华字典》对“讹”字释义是:“错误”;
《现代汉语词典》对“讹”字释义:1、错误,讹字,以讹传讹。2、动词,讹诈、论钱、讹人。组词:讹传、讹舛、讹夺、讹赖、讹谬、讹脱、讹误、讹诈。
以上是古“邛”字成为错字“卭”产生的原因,以及《康熙字典》和《汉语大字典》等,相继纠错的过程。
近现代的个别文人,或许未见过以上字词典籍,或许出于根深蒂固的习惯,直到民国时期,本为“四川省立邛崃中学”的牌子,仍然写为:四川省立“卭”崃中学。误导了一些现代人至今。
而进入新世纪的《今日‘卭’崃》报中的‘卭’字,明显是书法家抱残守缺,不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相关法规。
(明日见续篇)
2020/4/2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