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说说媒体秘而不宣的潜规则,以及谁来监督媒体的问题
河堤中路
河堤中路
现在很多媒体无论是党报还是都市报,在传统媒体这个环节,还是做的比较专业的,尤其是三审三校,做的比较扎实,一般很难出问题,有些问题只是小概率事件,而不是必然的结果,但是一些传统媒体旗下的新媒体,就没那么省心了,简单说,他们目前正处于野蛮生长,吃相难看阶段,这个阶段有个最大的特点就是急功近利,所以这背后就存在很多潜规则,今天我就说道说道,一般这些规则都是秘而不宣的。
一、所谓的新媒体记者,大多是没有记者证的,那些真正有记者证的老记者,一般也都是坐在办公室,喝着茶水,被别人喊着老师,他们一般是吃空饷,部门领导或者策划,幕僚性质的多,基本是给一线冲锋陷阵的所谓记者,特约记者,兼职记者,特派记者出主意的,他们很少上一线,因为对于他们来说,干和不干,没有太大差别,索性就不上战场了。一个所谓的记者,到底是不是记者,很容易验证,验明正身的标志就是记者证,中国记者网可以查验,是公开的,真假一试便知。
二、现在新媒体所谓的记者,很多人都是本地招的,拍视频,拍新闻,一把一利索,一条新闻或者一条视频,根据流量算钱,如果有爆款,额外有奖励,所以,这是一个生态链,兼职干这行的人很多的。他们并不是真正记者,没有记者证,没有采访权,通常因为利益而无底线,真正的媒体记者不是这样的,是有职业操守约束的。
给大家一个建议,谁要是闲着没事,微博上一般火爆新媒体的署名异地新闻中,如果有两个以上署名的,第二个以后的署名,去查,十有八九是没有记者证的,第一个署名一般是有记者证的。如果只有一个署名的新闻,大概率是没有记者证的。
三、各省养的新媒体,都是在别的省舆论监督,基本都在咬别的省。就是负面只盯着外省,搞异地监督,因为在本地搞事,本地萱萱分分钟会灭了他们,所以他们很少在本地监督,你看过红星报过几次四川的负面,你看过澎湃报过几次上海的负面,你看过新京报报过几次北京的负面?就是这个原因。
各地养活他们,都是来咬别人的,如果你家没有媒体。那就只能被咬,如果都有,你不咬我我不咬你。有时候也会易子而食,你批评我,我批评你,资料其实都是互相给喂的,这样本地萱萱一般都比较挠头,但是流量就互相赚了。当然更多时候是互相媾和。在这个意义上说,各省的新媒体建设,必须要设立一个部门,对外舆论监督部,否则没有话语权,否则就容易被动挨咬。
四、媒体人实际是有圈子的,这个圈子毋庸讳言是由立场倾向决定的,物以类聚、人以群分,的确不假。只是这个圈子,大家心照不宣,上品的不设文字而在心,中品的有圈子而有默契不公布,下品的炫耀打群架。
现在在一线的所谓记者也是有圈子的,一旦哪个地方有新闻,他们通常两个做法,一个是互相洗稿,团结协作,一起赚稿酬,有时候,故意把信息互相均分一下,新闻照片多拍几张,尽量选择不同的,造成都是独家的意思,另一个就是组团采访,抱团取暖,打群架的采访方法,互相壮胆。
五、现在传统媒体的新媒体为什么会经常出事?其实管理是失控的,更别说三审三校了,基本就是小编的自留地,媒体怎么玩,小编一个人说的算,小编喜欢什么,就玩什么,官媒几乎变成小编的自媒体。而三审终审制完全变成一句空话,几乎没有哪家媒体能做到新媒体的三审制,况且出现错误,很容易毁尸灭迹,在后台修改新闻,或者删除新闻,就当什么都没发生,这是很多媒体的必杀技。
六、你相信吗?很多官方的自媒体是承包出去的,很意外吧,有的全包,有的分包,有的代理,那么他们追求利益的最大化,就可想而知了,媒体属性不复存在,而完全变成商业平台,这样下去不出事才怪。
最后一个问题,媒体该不该被监督?有些网民一看到有人批评记者,就说这是替政府说话,这就是非此即彼的逻辑谬误,大家都欢迎媒体的舆论监督,但同样的逻辑下,谁来监督媒体呢?媒体不需要监督吗?为何监督政府有人高兴,监督媒体就有人反对了,这也是双重标准呀。
要我说,媒体不但要被监督,而且还要加大监督的力度,理论上有几个监督的途径,但是现实是根本没用,上级举报,处理的微乎其微,单位举报,三娘教子,新闻道德委员会,成立之后就没看见发挥过一次作用,最有效的还是我们网民的监督,谁来监督媒体?我们网民呗,意义大着呢!
其实监督媒体有一个概念,那就是我们是否追求“完美记者”?完美这个词,在舆论场上,有“完美受害人”的说法,其实我们不应该追求完美受害人,受害人只要受害属实就可以了,但是完美记者必须完美,因为一旦记者不完美,那么就会影响新闻的公信力和权威性,也会影响新闻的真实、准确、客观、公正,因为记者属公不属私,涉及到公共利益,公众利益,所以必须力求完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