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式主义是人人痛恨、个个喊打的“过街老鼠”,但是它又常常在隐匿蛰伏一段时间后,换件马甲再度招摇过市,体现出问题的顽固性、复杂性。
治病要找病根,形式主义问题的原因复杂多样,而群众监督的缺乏也是导致形式主义久治不愈的原因。
基层干部是直接为群众服务的,因此对干部的评价,群众最有发言权。现在评价一个干部,尽管也要求广泛听取群众意见,但往往还是不够深入。而上级评价一个干部的依据,一是看材料,二是听汇报,这也存在力所不及的问题。上级要完成督查考核任务,也不得不依赖基层提供的资料和数据,因此也难以对资料数据是否客观、全面反映了民意做出考量。用文件传达文件,用会议传达会议,这是低成本完成考核任务的现实方式。上级来基层考察,短时间内也无法充分听取群众的意见。
哪里监督缺失,哪里的权力就可能滥用。正是因为群众参与度不够,上级评价基层干部时,可能存在主观性问题,让搞形式主义、弄虚作假的人钻了空子。有的地方为了迎接检查把秃山涂上绿漆,有的地方在建设新农村时,把沿街的房屋外表粉刷一新,而内里仍是破破烂烂……这些损害群众利益,损害干部形象的形式主义问题,很大程度上都是监督缺位造成的。
如果群众有充分的监督权,这些现象还能轻易发生吗?如果群众有充分的监督权,干部还敢随意弄虚作假吗?正是因为群众参与不够充分,形式主义的问题才能长期存在,花样翻新。
群众是否得到实惠、生活水平是否得到提升,群众最有发言权。在基层治理中,进一步调动群众的积极性,是一个值得重视的治理思路。充分发挥群众监督的作用,就能有效地治理基层形式主义突出的问题,更好地考核干部、评价干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