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前的沙坝乡是川陕甘三省的交通要道,米仑蜀道。在米仑蜀道上,沙坝有四大店子,即岳家坝高店子,苟家店子,道流寺店子,沙坝场上最红不过左家店。通往川陕的客商都必须经过沙坝,都要在沙坝场上左家店,左先生的店子里住上十天半月,等大部队人马到来才一同上路,因为通往陕西汉中的铁船山,是川陕客商必经之中,凡是要过往木竹垭的人必须结伴而行,因为木竹垭经常有土匪杀人抢人,所以沙坝就成了川陕客商住宿要地。沙坝场上的店子也就十分热闹,白天打牌,赌宝,晚上看戏,唱戏的在沙坝戏楼一唱就是一二月。之所以沙坝人喜爱文艺,就是爱祖上人们的爱好而遗传下来的,当时沙坝市场繁荣昌盛,人文地杰,各项各业热闹非凡。由于客商流量住宿多,饭店生意也十分火爆,经营的菜品以一般中下层收入者作为消费对象,因客商多以背老二为主,大部分是茶叶,盐巴丝绸布料等为主。所以店子不与城内其他酒楼经营的高档宴席类同,多以买米饭为主,故而:帽儿头”。沙坝乡街道的馆子,又以左家“帽儿头饭”最为出名。
在当时代的“帽儿头饭”,当然左先生馆子最为好,是因为左家馆子老板左仲志是国大代表李蜀华的管家,在地方上有一定的名气,对人温和,诚信有慈善心,体帖民生,不计小节,大家都叫他左先生,左先生家的帽儿头,是碗大饭多,无论大碗小碗添满,将碗中干饭盛得堆尖冒热,其尖状实为圆形似草帽顶状,而且味道绵长、嚼劲醇香。客商们说”吃上左先生的帽儿头、一碗豆花、两碟咸菜,虽然不见油荤,总算吃饱了。”这些活色生香的叙述,体现了当时生活贫穷,也让人依稀可见当时左先生“帽儿头饭”的生意盛况。
做“帽儿头饭”是件很讲究的事情:先得选好上等精米,用冷水冲淘,倒进锅里煮它七八分熟时便滤起来,头道米汤用瓦罐盛装,方便吃饭人喝米汤,然后舀冷水冲二道,形成的清淡米汤置蒸笼下,用煮萝卜、白菜、莲花白水菜汤之类用,用冷水冲二道米汤的目的是让饭粒变硬。蒸笼上气后,待干米饭好了,下面的汤菜也好了,店家便可站在门前扯起嗓子大声叫卖“帽儿头饭好喽”“帽儿头饭好喽”……
“人是铁,饭是钢,连吃三碗硬邦邦”,这是当时沙坝人对左先生帽儿头说的的民谚,意指吃饱铁实的干饭才干得动活路。有趣的是,“帽儿头饭”的配套设施也很讲究,一般是:案前除放置蒸笼干饭和放大、中、小三叠粗瓷碗盛饭外,还有几排小碟儿,小碟儿备着豆花、韭菜、碗豆、胡豆、大头菜丝等好下饭;买主吃二两、三两、五两“帽儿头”任你喊就是。食客中,有坐店堂吃的,有站着吃的,也有蹲着街头吃的,极为随便。那时的食客,多是背老二以及乡场上的农夫和做小生意赶路的人众。
“沙坝河边多酒家,爱向谁家走谁家。”据我所知,现在的“冒儿头饭”已经很少了,但是现在还有一家,那就是老字号左先生帽儿头继承人,第四代传承人开鹏酒家继续传承了左先生的祖业。将过去的背老二店子,帽儿头饭店升级打造成了现代酒家。目前经营的菜系多以“腊菜”为主,即自己腌制的腊肉产品系列。另外还经营农家自己栽种的疏莱,自己饲养的土鸡,黄羊,蒸菜、烧白等重点推广旅游餐饮。冒儿头《洋玉锅巴饭》,十大碗,灰菜,笋子腊肉,臭黄荆蒸渍肉,干菌子炖坨猪脚杆,乘洋玉果果炖土鸡,燕麦炒面炒腊肉,蜂糠占包谷馍,萝卜炖黄羊。土豆豉,土盐菜,土酸菜,包谷米豆腐等地域菜品。以川菜家常菜翻新为主,成本低,莱系特别,很受顾客欢迎。只是现代不同的经营方式灵活多变,因此很受顾客青睐,开鹏酒家生意越做越旺。除经营餐馆外,还经营K歌,包席,承接各种红白喜宴,婚庆,主持策划,锣鼓唢呐样样齐全。曾经的背老二帽儿头店以成了大型的酒家了,左家“帽儿头”有了继承人,开鹏酒家将继续发扬光大,将左家帽儿头做大做强。开鹏酒家欢迎你!笑迎天下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