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sc.chinanews.com/2020/0513/U475P952DT20200513102146.jpg
著名剧作家魏明伦。
http://www.sc.chinanews.com/2020/0513/U475P952DT20200513102155.jpg
重庆市川剧院演出《潘金莲》。
http://www.sc.chinanews.com/2020/0513/U475P952DT20200513102203.jpg
川剧《巴山秀才》。
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 杨帆
魏明伦虽然定居成都,但他和重庆也有很深的渊源:他应邀为重庆写过《山城轻轨赋》《华夏陵园赋》《长江三峽夔门大桥赋》;也曾为重庆艺术家江碧波创作的巨型彩色浮雕壁画《岩之魂》题词撰联,刻于岩上,与壁画同辉;重庆市川剧院排演过魏明伦的四部名剧《易胆大》《巴山秀才》《潘金莲》和《中国公主杜兰朵》。上世纪80年代,重庆版《易胆大》《巴山秀才》火爆山城,连演百余场。
说文解字
“成”和“渝”二字的历史DNA
封面新闻:在您眼里,成都和重庆两座城市风格有何不同?
魏明伦:两座城市血脉相连,互相依存,轮流坐庄,各有千秋。
成渝两个城市的称谓很有趣。成都这个“成”字,是完成、完结的意思。一年成聚,二年成邑,三年成都。两千多年,改朝换代,但成都这个名字从古到今没有改,没有换!虽然有过别名代号如锦官城、蓉城,而正名成都一以贯之。这在中国大城市史中非常少见。比如南京以前正名金陵,西安以前正名长安,杭州以前正名临安,沈阳以前正名奉天……可四川首府的正名两千年不改不换,一直是成都!
再看重庆,秦汉时正名巴郡,隋唐时正名渝州。山城嘉陵江,与渠江合流,古时通称渝水。说文解字,“渝”的含意,是水从纯净变为混浊,略有歧义。成语为证:生死不渝,忠贞不渝!
封面新闻:是否由于“渝”字含有歧义,后来才改为重庆?
魏明伦:确实如此。北宋徽宗这位文艺皇帝,咬文嚼字,觉得渝字不吉,有改变和违背之意,于是改渝州为恭州。到南宋光宗,先在恭州封恭王,后登帝位。他将恭州升为重庆府,自诩“喜庆双重”。重庆由此获得大吉大利之名,沿用至今。
史海钩沉
近代重庆一度是“四川中心”
封面新闻:成都和重庆都曾有过“高光时刻”,为什么近现代四川省的中心一直在两座城市之间“游移”?
魏明伦:成都平原,重庆山城,巴蜀双绝。但“天府之国”,主要是指成都。从历史上看,成都是四川省会,重庆隶属四川省,所以成都坐庄的时间更长。
到了近现代,重庆的工商业异军突起,水陆码头,金融都会,工业城市。尤其是抗战时期,国民政府迁都,重庆升为陪都。彼时中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都转移到重庆。
1950年以后,中共中央西南局设在重庆,管辖四川、云南、贵州、西康、重庆四省一市。重庆不仅是全川中心,也是西南中心。社会各界精英大量集中于重庆,包括我们川剧人才,也汇聚在西南川剧院。当时重庆的川剧名角比成都更多。1954年,西南局撤销,四川的中心随之转移到成都。1960年恢复西南局,但西南局设在成都了,重庆隶属四川省,不及省会成都近水楼台先得
月。1997年6月18日,重庆升格为直辖市,正式挂牌。行政区划调整了,但重庆成都的巴蜀文化血脉没有脱钩,也不可能脱钩。
文化溯源
成渝双子星,文化共性大于个性
封面新闻:从文化的角度,怎样衡量成都和重庆的共性和个性?
魏明伦:成都和重庆的文脉,同属巴蜀文化源流,与江浙文化,齐鲁文化,闽粤文化……风格的差异很明显,而巴蜀成渝之间,共性甚多。川话、川剧、川菜……都带川味,首先是四川共性,而后才是成渝之间的个性。
比如,川菜派生三个分支:上河帮、下河帮、小河帮。重庆川东是下河帮菜,成都川西是上河帮菜,川南一带是小河帮菜。彼此个性鲜明,风味各异,但都是川菜,属于川菜系统。
更能说明成渝共性的是川剧,从没有什么“渝剧”和“蓉剧”之分。唐代早有“蜀剧冠天下”之说,清朝中叶称为“川戏 ”。清末,川剧形态和名称固定。川剧与其他剧种的主要区别,是用四川话唱戏,用川话把昆曲、高腔、胡琴、弹戏、灯调,融为五腔共和。民国初年,成都三庆会崛起,重庆三泰班应和。那是川剧黄金时代。成都悦来大戏院、春熙路三益公、重庆又新大戏院、德胜大舞台,名角汇萃,好戏连台。统称川剧,分支:成都上坝路子,重庆下川东路子,川北渠宝河流派,川南资阳河流派。各路名角,穿梭往来。川剧伶人如果不到成渝两地登台亮相,难成大器。共和国时期,川剧推陈出新,成渝两地轮流坐庄,共创川剧鼎盛春秋。那时,川剧剧目,川剧表演,川剧声腔,川剧锣鼓,并不强调成都味与重庆味,强调的是川剧川味。改革开放四十年,初期中期,振兴川剧活动多在省会成都举办。因此,优秀剧目、优秀人才,在省会展示更多。
新世纪到来,重庆川剧飞跃。以沈铁梅领衔,以《金子》为标志的重庆川剧院创造奇迹。沈铁梅代表川剧,荣获梅花大奖,是西部唯一的戏剧梅花大奖得主。《金子》几乎囊括当代中国戏曲的高端奖项,演出场次也刷新纪录。与《巴山秀才》《死水微澜》《变脸》《尘埃落定》《易胆大》……同是川剧低潮时期力求存活的升温作品。
举一反三,说明重庆的文化成果,确实和“川”字脱不了钩。成都和重庆,是巴蜀文化的双子星座!是四川母亲的两个宁馨儿!
【专家小档】
魏明伦:四川内江人,著名剧作家、杂文家、辞赋家。历任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剧协副主席、中国戏剧文学学会会长、四川省作协副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