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机扫一扫 下载APP
微博扫一扫 关注微博号
微信扫一扫 发布留言帖
在玉林三巷
一座透明房子逐渐火了起来
人少、光好、两颗大树
透明玻璃再加上原木质的调调
门口的小路,日常的穿搭
在摄影师的加持下
简直不要太好出片
先来qio一组成品图
(图片来源于小红书)
那么,问题来了
这座房子究竟是用来干什么的?
等了半天时间
小编终于找到了答案
原来,这不是一间网红店
而是为社区残障人士设计的友好空间
它的名字叫“巷子里”
友好空间是啥?有何作用?
它知道居民的需求在哪里吗?
今天
就让它的设计师张唐
为大家解开“巷子里”的小秘密
PART 01
顺势而为的新场景
去年底,“巷子里”拆去围挡,便立即引来了无数双好奇的目光。
互联网社交平台上,这间不知名的透明房子“火”了——日系风、小众拍照圣地、宝藏空间,跟风打卡,各种标签让“巷子里”更加神秘。
5月8日,这个叫“巷子里”的房子第一次公开亮相,有了“另存为@成都”的小展,还有了咖啡快闪。空荡荡的房子里有了人影,用来当背景终于有了烟火气。
在玉林,一排老街老巷中自然生长出不少“新空间”。社区成为了构建“大家庭”的中心点,老年人、青年人、儿童都能在这个兼具包容性与实用性的场景中找到自己的位置,而反观这个透明房子,它与灰扑扑的旧巷形成巨大反差,白色的弧形顶篷与原木色的空间外貌散发着新的气息,营造出一种不经意间的新场景。
“新”首先是柔软的。
总共150平方米的空间以木材为主,采用大面积玻璃设计门窗,引入足够的光线,玻璃门窗的设计有机地与室外街巷相连接,整个空间的四周视野开阔,能够随时看到沿街的风景。
“新”又不矫揉造作。
夜幕降临时,内部的灯光会透过白色的屋顶散发出去,旁边的两棵大树倚靠在身边,从玻璃窗往外看,树影与居民楼的灯火彼此缠绕,不做一板一眼的界限划分,让社区的每个部分都相互延续。
“新”还有最温暖的一面。
即便不知道这间房子里能干什么,但它还是为社区居民的日常生活带来了更多休憩、放松的“魔力”。住在周边的居民,无论是小孩还是老人,都能在这里稍坐片刻,感受生活的“温度”。
PART 02
网红也可以是一种服务
从矢量图到成型,90后设计师张唐的影子无处不在。2018年,张唐和小伙伴无意间发现了“社区规划师”招募广告,她便兴致冲冲地找到了社区。
但没想到,几个问题下来她就被打晕了,“服务对象是谁?社区居民。社区居民是谁?谁都是社区居民。”“没有一个明确的任务书,做什么?不知道,反正是对居民好就是了。怎么好?不知道。”
带着疑问,张唐开始和小伙伴漫步在玉林的街头巷尾。找人、提问、听故事成为了工作的最大主题,从设计师到“社区规划师”,显然不只是一两个前缀那么简单。
故事一
小黄喜欢的女孩有着严重的听觉和语言障碍,一开始女孩的自怯和闪躲,让他没有太多的机会能上前交流。直到他慢慢接触手语,花了四个月的时间,能简单的操作手语,小黄就用这样的方式去跟女孩儿沟通。他们现在偶尔也会一起外出,去年秋天还一起去川大看了银杏叶。
故事二
当初从北京回成都,刘女士没有太多犹豫,她妈妈是一位情绪病人。网上有一句话叫“我太难了”,这成为了刘女士目前生活的真实写照,大多数时候,她四周没有一个人能交流,“我到现在还没有结婚,主要是想多陪陪妈妈,不打算再回北京了。”
故事三
接近40岁的苟师傅,是一位双向情感障碍者。聊天时,苟师傅的语速很慢,几天后,他又开玩笑说自己最近吃药弄错了剂量,脑袋有点昏昏沉沉的。苟师傅是一个不善言辞的人,但他很想和自己认为的正常人聊天。
听完这一个个真实的故事,让张唐坚定了自己的想法——“巷子里”这个空间更多承担着一个让残障人士信赖的角色:在这里不需要“侧目”,不需要“同情”,需要理解和尊重,需要找到合适的方式与他们相处,让善意、友好和热情在这段关系中拥有合适的位置。
最终,“巷子里”的里里外外都充满着不容易被发现的小秘密:
“巷子里”的小秘密:
从功能的划分上,吧台、信息墙、展厅、长桌区、户外花园、户外长椅平台等区域自然衔接;
入口处有便于轮椅进入的适当坡度;
采用平行滑动开关模式的玻璃门,可供轮椅通过的1.2米宽过道;
更具安全性的软木板材质信息墙,可调节高度的吧台,可承受轮椅摩擦的耐磨木地板,贯穿整个空间的扶手,还有盲文点字,和具有方向性和易读性的标识设计,以便残障人士进行正常的交流活动。
如果服务也可以成为网红,张唐说那才是“巷子里”最有价值的地方,“这个自然的、干净的、自由的、敏感且广阔的空间,不是对社区生活短时效的关注,而是对社会议题的严肃探讨。‘巷子里’希望呈现一份预留给所有人的陪伴,也希望通过空间表达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明明长了一张网红脸,“巷子里”却不愿意只做网红店,它的使命在未来:让残障人士更多地走出家门,走向社会,扩大生活圈,也许它还可以吸引更多人参加各类相关活动,使残障人群得到创业、就业方面的支持与培训。
残障人士是社会中的弱势群体
对他们给予人文关怀
体现的是一个城市的温度
在此呼吁
希望大家可以多一些
换位思考和人文关怀
让这个群体真正的感受到
社会的尊重和理解
勇敢的“无障碍”出行
下载APP打赏
微信扫一扫,转发朋友圈
已有 0 人转发至微信朋友圈
举报
本版积分规则 发表回复 [Ctrl + Enter 发送] 在APP内通知他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