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各地干部扶贫“直播带货”非常火,开体制内风气之先。5月17日,海口市副市长龙卫东、海口市农业局局长陈芳以及中国男子跳高名将张国伟等化身“金牌推销员”,在直播间卖力吆喝,号召大家“买它”。直播开始5分39秒左右,荔枝订单便突破1万单,销售额达66.11万元。 “干部直播”带货,是市场的需求,也是群众的意愿,当前,脱贫攻坚工作已经进入决战决胜、攻坚拔寨的关键时期,基层干部上直播卖货,有力解决疫情之下农产品滞销问题,助力脱贫攻坚,是值得鼓励的好事。但作为新兴销售模式,其背后的法纪隐忧也不少,海南荔枝订单突破1万单,销售额达66.11万元。这后面是独家合作社或者以公司经营的还是由众多种植户联合起来的我们都不清楚。那么这66.11万元是都会进入种植户腰包吗?品控、质检、验收、售后这些如何保障?会不会滋生权利寻租、贪腐等问题?你品,你细品? 脱贫攻坚越到最后关头,形式主义越要盯得“早”。防止领导干部将“直播带货”变成“自身宣传”,搞摊派,出现像陕西省城固县开展“县长直播带货”活动,要求帮扶干部每人最低消费50元,最后以道歉收尾的事件。有的地方搞“水军”虚假夸赞,搞“二次下单”,亏本赚吆喝,变相搞形式主义,这跟“耍猴”有什么区别。最后劳民伤财,也寒了其他公职人员的心。这样的“形式主义”要“挨板子”才能“长记性”。 脱贫攻坚越到最后关头,越要做实做“稳”,保持定力耐力。疫情之下,各地都有困难,领导干部“直播带货”经济作为新兴模式,目前来看是好的,但切不可“冲动”搞“大跨越”,“远水救不了近火”,打通政策落地“最后一公里”,如果没有常态化的机制,直播带货热终有冷下去的一天。脱贫工作仅靠直播带货,非长远之计,每个地方贫困原因各有不同,不能仅靠“买它”来“去库存”,还是要坚持市场经济为主导,因地制宜、充分研讨制定疫情之下适应市场的政策脱贫措施才是王道。 脱贫攻坚越到最后关头,思想责任意识更要树“准”。“咬定青山不放松”,心中有责才有为。有句老话说的好“当官的不为民做主,不如回家卖红薯”,面对老百姓销路受阻的情况,很多干部一定像热锅上的蚂蚁,但切忌“病急乱投医”。“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对消费者而言,领导干部带货的产品更值得信赖,是群众对党的干部的信任, 在全民上网的年代,切不可忽视自身职务职责。直播带货前期应对货的品质、市场流量、销售背后农户实际收益等进行深入考察后才能直播,防止出现直播“翻车”,直接伤害了大家对政府部门的印象。 脱贫攻坚越到最后关头,反腐倡廉越要“狠”。“廉者,民之表也;贪者,民之贼也”。“干部直播”带货,具有一定的号召力和公信力,遂追捧者和购买量均很大,领导干部带货,须“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提前报备,并与“带货”的产品相关企业及个人不存在利益关系,更不能从中收取相关馈赠,直播平台所产生的“礼物”等收益,应主动上缴相关部门。各地纪委监委及派驻部门要充分发挥“保姆”作用,提醒备案在前,回归本身在后。加强对直播干部的廉政教育、及时发现和取证虚假宣传行为,依纪依法约谈、追责,敢于向责任落实不力、权利寻租、贪腐者“打板子”。同时,行业监管部门也要加强对直播平台的监督,及时跟进,精准研判,对直播活动的合法合规性进行审查,为这种新兴销售方式提供保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