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传统道德,我一直都非常怀疑。就像看到路边妖艳的女人,总不免有风尘的联想。在我的想象中,所有道德都应该是朴素的,容不得有半点修饰。而传统道德,往往会打扮得花枝招展,到处招摇,生怕别人不知道。比如给寡妇立牌坊,给忠臣立庙,给孝子立传。拼了命要做别人的榜样,美其名曰弘扬美德,但弘扬了几千年,美德似乎还在泥土里。
我觉得我的怀疑颇有理由。在那些关于道德的一本正经的说教里,我总感觉到有些荒谬。几乎所有传统道德的信条,都有一个共同的基础——等级。失去等级的依托,传统道德大概就会成为空中楼阁,瞬间崩塌。
最被传统推崇的道德,莫过于“忠”。在所有的道德信条中,忠应该是最大的一个。但这个“忠”字,只能用在等级低的人对等级高的人身上。我们只能说臣民忠于皇上,不能说皇上忠于臣民。谁敢有这种非分之想,大概会被杀头,因为有谋逆篡位之嫌。倒不是说皇上就不能对臣民好,但那种好一定不能颠倒了身份。皇上是可以不“爱民如子”的,臣民则必须无条件忠于皇上。如果想有所选择,那也只能在“愚忠”与“慧忠”之间选择,否则便是乱臣贼子,必遭万世唾骂。
“孝”是第二大道德信条。虽然当“忠孝不能两全”时,往往让位于“忠”,但数千年来给予这种道德的褒奖与由之而来的压迫,丝毫不逊色于“忠”。“孝”同样以牺牲与服从为天职,与父母对自己的好坏无关。正如当年的舜,哪怕他的父亲千方百计要弄死他,他依然必须恭敬侍候。再如二十四孝图里,卧冰求鲤,郭巨埋儿,为了父母的利益,不惜一切代价。而父母往往安然受之,不会觉得有什么不妥。当然,父母也可以对孩子好,但那不能叫“孝”,只能叫“慈”,虽然没有皇帝恩泽天下的威风,但有泽被子孙的绵长。
而“三从四德”更是赤裸裸地压制女人,公然宣称服从为美德,懒得加一点婉辞以作掩饰。不仅男人活着的时候女人要服从,便是男人死了,女人也要守着寡,以保证不仅要“生是他的人”,而且要“死是他的鬼”。道德家们还编出无数故事来吓唬女人,说是那再嫁的荡妇,到地狱里被割成几块,由几个男人扛回家分别搂着睡觉。男人们以为这样可以吓唬女人,不曾想暴露了他们连死后都那么坏。当然,男人们是不担心下地狱后被女人割成几块各自扛回家搂着睡觉的,所以他们从未打算服从女人。不仅不服从,他们还三妻四妾,如果不小心当了皇帝,更是后宫佳丽三千。如果按照他们的逻辑,到了地狱几乎要被凌迟。
如果说在传统道德里有一种信条不以等级为基石的话,大概就只有“义”了。《中庸》说“义者,宜也”,但究竟何为“宜”,实在是一笔糊涂账。武松帮着施恩争夺快活林,本只是黑道火拼,他也以为“义”,而金圣叹批水浒,直呼武松为“天人”;李逵可以拿着板斧排头砍去,滥杀无辜,也可以把县官哄下堂为民女主持公道,要找宋江算账,他都以为“义”。实际上,“义”仅仅成了一个幌子,无论缺德不缺德,都可以拿它来作为强者为所欲为的遮羞布。
由此可见,传统道德的本质,只是强者对弱者的要求,而要求的核心是服从。行为上听命于强者,利益上服从于强者,精神上顺服于强者。通过这种方式,以道德的名义,构建出一个稳定的等级森严的体系,这才是传统道德真正的目的。这个道德体系对强者的要求极少,基本上可以为所欲为,而强者的主要使命就是使弱者遵循这种道德,把弱者置于这种道德的枷锁之中,以便更好地控制。
因此,无论横看竖看,我都觉得这种道德是邪恶的。我不太相信在这种道德之下,我们能生活得更好;更不相信建立在这种道德观基础上的社会,能真的进步。我始终相信,道德首先应该是对强者的约束,而不是对弱者的苛求。当道德只是把自己的矛头指向弱者的时候,那只是意味着一个是非善恶颠倒的社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