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口蓝(南)沟王家大院的兴衰 文/图 高祥君 大蓝沟王家大院地处原水口镇(现已撤,并入大同镇)集群社区9组,距水口镇仅一公里。自清代以来,这里的两条沟内家家以蓝栀子(即板蓝根叶)为原料,加工生产成植物染料“蓝靛”,因而取名为“大蓝沟”“小蓝沟”(现名大、小南沟),王家大院就坐落在“大蓝沟”里。 现在的王家大院坐西向东,是一座川西味极浓的院落民宅——悬山式穿榫木排架建构的小青瓦四合院。整座院子长24.3米、宽23.3米,占地面积达566平方米(近0.9亩)。龙门子是进入大院的通道,宽4.3米、进深4.6米,左右两边各有一间近20平方米的耳房;大院中间的天井几乎成正方形,长10.4米、宽9.9米;天井左右(即南北)两边分列长三间厢房;天井西面的堂屋与龙门子的宽度和进深完全相同,两侧各一间主室的大小也与龙门子的耳房相等。天井四周宽阔2米多的阶檐既可为四周的住宅提供充足的采光,又能在川西多阴雨的气候下为农户解决晾晒农作物的场地,彰显出临邛先辈们因地制宜的建筑智慧;阶檐下房屋回纹条格式花窗与缠枝花草条格式花窗相互交辉,窗下木格板墙裙与窗上井字条格通风栏窗上下呼应;室内装修的天花板和地阵板,即俗称的天楼地阵。堂屋门两边的阶檐穿枋上三角状搁基纹饰精美,镂空雕、浮雕技艺并用,显示出精湛的雕刻技艺;这些即有装饰效果又是不可缺少的房屋构件将院落民宅的川西特征展现得淋漓尽致。堂屋门上,原来悬挂的“画栋连云”木匾虽被主人收藏,但挂匾的两枚桃盖形铁钉仍清晰地标记着它原设的位置,从藏匾右“恭维华齐老师荣建誌书”的题字可知,此匾是贺老师的王家大院落成而赠,可惜藏匾左端的落款时间已被损毁,难以知其赠匾暨大院落成时间;堂屋西壁前设置的香案供桌和壁上神龛供奉的“王氏堂上历代远高曾祖”牌位依旧如故,这是王氏家族祭祀先祖和接待宾客的厅堂,进入堂内仿佛还能闻到淡淡的馨香。 在走访中,75岁的王邦福老人和其他王氏族人给我们介绍了王家大院的过往今生:王家大院大致建成于清代,具体不详。那时的大院不是现在的模样,它是坐南向北的,大院外修了个非常气派的大龙门子,大院是川西典型的一进二,即一个门进去两个天井的小青瓦院落民宅。现在,原来的龙门子和第一个天井院落已不见踪影,而今看到的只是原来的第二个天井四合院。 为寻王家渊源,杨辉祥老师和笔者随王家70多岁的女婿侯明品来到大院后山坡树林里查看王家祖坟墓碑。这里有两座坟,一座是王家一代祖王玉高的坟,墓前立了两通碑:紧临坟墓的第一通圆头插碑立于“清咸丰四年腊月吉日”(公元1854年),背面无碑文;此碑前又于清“光绪三十年”(公元1904年)立一方头插碑;这两通碑均为王玉高之子王文佑所立。另一座是其子王文佑的坟,紧邻其父墓,立碑于“清光绪三十四年清明”,碑后铭文:“公生于庚午年腊月,卒于乙亥年七月”,据立碑时间往前推算,应生于清嘉庆十五年,即公元1810年,卒于光绪一年,即公元1875年,享年65岁;这一时间和其父的碑记为后面推算王家大院修建时间提供了可靠依据。回到王家大院,王氏后人提供了烧袱纸的“金单簿”,从中找到了大蓝沟王氏字辈的前十字:“玉文洪福太(泰),安邦永朝忠”。将字辈与光绪三十年所立之碑的“重修祖碑序”碑文结合研读而获悉:王玉高是大蓝沟王氏字辈上的一代祖,“邛西生长,蓝沟人也。”“先辈耕读传家,忠孝为本,克勤克俭,振循家风”。据王邦福老人介绍,王氏先祖原籍在湖北麻城县,三弟兄不知何时入川;入川后,三弟兄分别落业在水口的大蓝沟、小蓝沟和石墩坝(今石墩村),大蓝沟王家大院的一代祖即是三弟兄之一的后裔。可惜!在小蓝沟(属集群社区4组)大坟园王氏入川始祖的墓碑早已风化,字迹难辨;再加,王氏家族的知情老人都先后离世。而今,王氏入川三兄弟始祖名号及以后王氏落业、繁衍的故事,就成了难探之谜。 据王邦福老人讲:当时蓝沟的几十户人家,家家户户至少都有两个直径一丈(3.3米)、深8尺(2.4米)的窖池,第一个窖池浸泡蓝栀子,待十多天后,将浸泡好的蓝栀子水放入第二个池中加石灰搅拌沉淀,再把沉淀物加工成纯天然植物染料“蓝靛”膏子。王家一代祖的后几辈人就在蓝沟收购各家各户生产出来的“蓝靛”膏子,然后卖给水口场的李染坊和火井的杨染坊。与此同时,王家还经营木材生意,把山里收购的木材运至水口场飞仙桥码头,扎成木筏子水运到成都销售。王家从事这两种生意逐渐发迹后就在大蓝沟修建了王家大院,但具体修建时间,王家人已无人知晓。今据王家一代祖王玉高墓的光绪三十年碑文“发荫於孙”之记和其子王文佑生卒时间推测,可能在清咸丰年间(公元1821—1850年),王家第三代孙(洪字辈)受“发荫”而修建了王家大院。以此来算,王家大院建成距今至少已有170多年的历史了。继后,王家一直从事这两项生意,特别是经销木材生意越做越大。到了民国后期,王家已购置了近80亩山林,还依仗其舅子白光明的乡长权势,垄断了水口乡的木材外销成都的市场。那时,飞仙桥码头坝子里堆放的木材垛子,全是王家待扎木筏运往成都的木材。这些生意一直经营到1950年。王老的讲述似乎让我们看到了水口当年家家户户种植、生产蓝靛的盛况和水陆码头货集如山、船筏如织的繁忙景象。 而今,蓝靛已随化学染料的发展而消失,码头也因气候的变化、水源的减弱而境况不再,仅存眼前王家大院的一个天井,但大院悬山式穿榫木排架的小青瓦四合院,院内木板墙裙,雕花门窗,天楼地阵;大丁坝(即天井),宽阶檐;精美纹饰的三角状搁基,镂空雕、浮雕技艺并用的精湛雕刻技艺……。不仅让我们见识了一座经典的清代川西民宅,还让我们悉知了王家大院背后的那段值得深思的人文历史。(原载《民俗杂志》2020年5月24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