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村农业现代化之路的探讨与思考
农子孟
城市与农村,在中国曾经的二元社会,户籍制度限制人的自由迁徙,提留农业剩余发展城市工业,都是为了中国工业化和不断解决城市的就业危机,不得不采用的政策。正如三农专家学者温铁军教授所著《八次危机》所言:农村是城市危机的转移地,也是危机下的避难所。中国农村资源未货币化市场化,比如土地,一亩三分地的生活保障,比如宅基地,自盖房子保障居住权,中国小农式农业,虽不能致富,但能解决温饱,农村稳定并向工业提供大量廉价劳动力的农民工,吸引了大量外资外企,激活了外贸和中国制造业,又孕育了一大批本土资本家企业主,中国农民工人力资源的优势,在于无需社保的低工资和任劳任怨的品质,二千多年的封建官僚王权专制,造就了底层中国农民的忍耐和勤劳特质。中国农民工,就是世界工厂的最大竞争优势,其次才是全产业链配套优势和工业园区集中服务能力。
中国伟大的改革开放抓住了机遇,二十年的黄金发展期,中国工业化了,这是中国伟大的成就,也是中华复兴的经济基础。
国家审时度势,开始发展农业,工业反哺农业,并决心解决三农问题。
正如城市与乡村互生与矛盾关系一样,工业与农业也有互生关系。因全球经济衰退,工业产能过剩,现在城市就业危机,就需暂停城市化进程,需要投资农村基建,修路村村通,水电网暖气下乡,以地域空间转移投资换时间,待城市危机解除,再推进城市化,转移农村剩余劳力进城。所以,当下一方面使进城农民工就地城市化,放开教育入学限制,大力供应低成本居住的共产房和廉租房,降低劳力生活成本,就是降低企业用工成本,另一方面加大职业教育培训,使农民工成为有技术的产业工人,促进产业升级。同时,保留进城农民宅基地和承包地,是为进城农民保留退回农村的后路,以应对可能的城市危机。
留在农村的农民就地创业,土地留转和发展种养一体的家庭农场,允许离退休市民到农村养老。政策和组织上,还有很大空间可为。建设美丽宜居乡村,发展乡村生态休闲旅游,必须资本下乡。
那么资本如何下乡呢?我国农业现代化,基于人均耕地和资源,只有学习日本精细农业和农村生态环境建设。日本有农协,我国可以在县级农业水利政府部门事业部门的基础下,改制为市县农业开发建设公司,类似城投公司,由农发展政策银行定向其长期借贷形成资本金,在省、中央成立农业现代化建设基金。这些组织主要投资农村基建和技术农资等服务配套,支持家庭农场发展,在统购统销及物流上利用现代网络技术,可以与京东淘宝等对接,解决农民销售难题,如同日本农协发挥的作用一样。
新农村建设与农田综合建设,水利是重点,现代农业根本就是解决水利问题!治理建设沟渠,灌溉设施,需要吸收大量过剩资本,可以发行债券融资。村集体公司化股份化,村开发公司,注要是集体建设用地经营开发,收益用于农田基础设施和田地道路统一整治等,乡村集体道路绿化维护,环保垃圾处理,沟渠日常维护,由政府向村集体公司购买服务,相当于财政经费补助。这样国家地方集体三方基础投资建设维护,水利设施使用农民付费,如付浇地费,买水利设施消费卡的形式。重要的是,农业公司使农民小农场的销售不成问题,农业公司全国联网和专业第三方物流,保证了农产品消费流通,不再需要网红县长市长网上带货了,从体制上解决了大问题,是农业现代化的组织保证。
如今农村对照日本发达农居环境和农业,我们的基础设施差距太大了!青山绿水美丽乡村,生态宜居的新农村,需要海量资本。
环保不是管制和一刀切,禁养禁畜,改变不了生态,只有科学种养偱环立体农业和真金白银的投入,才能改变农业农村的落后。踏实的借签发达国家,优其与我们禀赋相近同样人多地少小农经济的日本成功经验,使我们少走弯路!
当我们禁摩禁电动,意图扶持汽车工业,日本轻轨遍布城乡公共交通其实更环保!普及电动汽车的后果,将是基础工业石化产业衰退,交通拥堵会更加严重,停车与出行城市将不堪重负!万事万物不能走极端,人与自然,人与生态,相互相生,才是真理,天人合一的古老哲学,是我们伟大先人总结的至理!发展轻轨城乡交通,城乡融合发展,使人向乡村扩散,发展环保生态宜居,人与自然互生,是必然。在人口稠秘的东部沿海如果乡乡通轻轨,城乡互动和生态环保,将会怎样?
毫无疑问,工业在过剩,资本在过剩,而房地产过度货币化金融化已成泡沫!短缺经济时代永远不会来了,中国下阶段是走向现代化,成为发达国家。在过剩时代,刺破泡沫会暴发危机,只有用时间去缓慢去泡沫,用农村新地域空间拓展资本空间,同时启动乡村资源货币化,已吸收过剩资本。投资机会在乡村,在城乡融合,在现代农业!工业只有向中西部转移,建设生态文明社会,将是必由之路!
青山绿水的中国会更美丽,更富饶,人与自然和谐,才是可持续发展之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