摆摊做买卖被热呼为"地摊经济″。媒体上点赞的众多,善意的建议也不少。可是,有人总是对摆摊点看不顺眼。有家财经评论说,"是简单回归到类似地摊经济这样的就业门路,还是坚定不移推动高质量发展,这是一道必答题"。似乎摆摊点是与高质量发展相悖的路子。甚至说"一线城市不宜推行地摊经济,此风猛吹后患无穷″。还说,"片面将地摊经济炒作成灵丹妙药,是捡到一粒芝麻,丢掉一車西瓜″。城市设点摆摊利弊如何应该具体分析,如果看不顺眼就这不宜、那不妙,就想一禁了之,只能是有弊无利。
商品交易自产生以来,交易方式就有多种多样。它不是以你看得顺眼看不顺眼为转移,而是以方便买卖双方为基础的。什么方式合适、什么方式不方便,是由商品的类型决定的。比如黄金、珠宝贵重物品生意,与针头线脑、自产自销农副产品生意或者调剂余缺的"跳蚤″市场,当然应有所不同。前者门店为好,后者摊点棚車为佳。中国自古以来就是如此,北宋画家张择端以都城为题材的"清明上河图",可谓传世之作,有图有真相。
现在有的人小看"贩夫走卒引車卖浆″之流,岂不知那"丝绸之路″、"茶马古道"可是贩夫走卒们经年累月用血汗䠀出来的。
城市人都有逛商场的习惯,因为城市、城市,有市才有城。上海城隍庙、南京夫子庙、苏州观前街、无锡南禅寺,这是南方人逛商场的好去处,其他地方也都各有自己的好逛处。这些商场的商铺有的规模并不小,但都在门口出个摊或一溜摊,为的是方便顾客选货、也有利于买卖双方相互沟通。听曾经在老城隍庙工作过的老乡说,豫园商城新更名后,开架式销售变換成橱窗式销售。顾客只能远观,炒货难闻到烟火香味,衣料不知厚薄,竹木瓷器不能立即上手……,结果尽管商城硬件投入不菲,但生意大不如以前。商城管理层四出取经参观,不断讨教原来的"老法师"。最后悟出个道道,以前的开架式就是现在的消费者体验式。在商言商,原来古今中外都是一个道道。
试想,如果旅游纪念工艺品之类都放在橱窗里一本正经的等客上门,它能做到盈亏平衡吗?夜市上没有馄饨担、豆腐花摊、炸臭豆腐锅等小吃买卖还有夜市呢?记得小时候,表兄化五分钱在夜市上为我买了一调匙海螺丝,那个尾端尖尖的里面的味道至今没有忘记。
现在新华书店到图书馆设置柜台的城市越来越多,成为文化作品产销见面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浙江义乌小商品城、江苏海澜飞马水城等的盛况并不再是水泥森林、幕墙围城式的情景。
关于摊点设置与城市秩序的共生互济,本是管理者的题中应有之义,无须赘言。当然,摊点对小生意人增加个人和家庭收入,更是不可或缺的平台和保障,共生互济的守则岂容轻易有失。
总之,看着摆摊不顺眼的人,不是缺少经济的历练,就是淡忘了老百姓消费生活的体验。这样说,是否有一点道理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