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辣社区

校外培训 高考 中考 择校 房产税 贸易战
阅读: 6540|评论: 11

又到端阳说说“吃”

[复制链接]

                又到端阳说吃   
   一年一度的端阳节又要到了,在普通老百姓的念头里一般是没有什么爱国主义诗人屈原的,大家在脑子里琢磨的是这个节日要吃点什么,或者应该吃点什么,或者和谁一起吃点什么。你看,这是老百姓心里真正的想法,在吃好后,如果有地方好玩的话,不管赛龙舟也好,还是唱歌跳舞也好,我等老百姓去凑凑热闹,高兴高兴,这个节日也就算过得还圆满。      
        不要说老百姓低俗,没有什么大的情怀,在一个重要的爱国主义诗人以死殉国的这一天,对这样的伟人没有丁点的肃敬怀念。这样说是对老百姓的苛求,屈原是谁?对于具有几千年文明史的中国来说,代表文明的文字学问一直掌握在少数既得利益集团手中,老百姓也是在最近这几十年才开始脱掉“文盲”的帽子的。所以那个几千年前投汨罗江殉国的屈原和他的《离骚》对老百姓来说,不过是强塞进来的陌生人。反倒是一年里重要的节日吃点好吃的是理所应当的需求。     
          我们70年代之前的人大都有很多关于吃的刻骨铭心的记忆。比如哪一年过年吃了块腊肉,那满嘴的肉香油香把扭成结的肠子捋得那个舒坦。哪一年赶集吃了半个包子,那包子面皮的软和馅的香,很多年之后都忘不了。哪一年吃了指甲盖那么大一块糖,那糖真甜啊,甜得全身的快感都传遍了身上的每一个毛细血管。哪一年偷了邻居树上的桔子,桔子举世无双的香味和桔肉那让人振奋的酸甜味,让我们在梦里也砸吧嘴。那些美味和相关的故事情节好像烙在我们记忆里的一样。每每回忆起来都觉得那是一生中唯一的美味,这是缘于我们那些年“吃”的贫乏和稀缺,反而是现在丰富的吃倒让我们觉得没什么好吃的了。   
       那些年缺吃的人现在都有一个普遍的毛病,那就是近乎病态的节约,对一碗剩饭,半碟剩菜的舍不得倒,舍不得扔,本来吃饱了,觉得倒了可惜,扔了浪费,于是勉强自己吃下去。对儿孙们剩在碗底的饭看着就心疼。那些年对油荤的欠缺导致现在对肥肉的偏爱。这是人的生存本能因为缺吃造成的后遗症,因为感受过没有吃对身体的折磨,对生命的威胁,所以下意识的想要不浪费任何可吃的东西。这是现在这些没经历过缺吃的人所难以理解的。这也从另一方面反映了吃对人的重要,缺吃和不缺吃可以直接影响人的性格甚至命运。     
        “饮食男女”,“食色性也”,这些古人智慧的总结都说的是:人们正常的生存首是“吃”,吃饱吃好后繁殖后代。吃的必要性对于有人类以来就出现了的各路神仙和地下的鬼都是第一要事,甚至于还凌架于地上所有的生物之上,不信你看,但凡人类的什么节日都有一个或者多个需要祭祀供奉的神仙鬼怪,一年中还有专门祭祀供奉神仙鬼怪的节日,而我们供奉的祭品除了香蜡纸钱这些神鬼们的专用物外,古时候供奉的还有三牲,即猪牛羊的肉体,后改为猪牛羊的头,演变到现在一般是我们还未吃过的最好的荤菜了,不管怎么演变,但是神鬼必得吃在我们之前这个形式是没变的,一直以来都是神鬼吃过了我们再吃。可见神鬼们也是把吃放在第一位的,而且是放在我们之前的。   
        既然神通广大的掌握着我们人类命运的神鬼们“吃”都是第一要事,一年大部分时间都在奔忙的老百姓趁着节日琢磨点吃张罗点吃那也是天经地义无可厚非的,不管这是个以什么为名义的节日,各地老百姓自有自己的“吃”来过节。      
        我家乡的人自近些年的端阳节屈原的爱国文化兴起以来,吃粽子这个外来习俗渐渐成了主流,大有把我们端阳节吃小春面食的习俗压下去的势头,但这只限于年轻的几代人,我所了解的中老年一类人,还是不习惯那被粽叶包裹成三角形的粘粘乎乎的大米饭,觉得那东西就是大米饭穿了身绿衣服,还没有大米饭装在碗里吃来得爽利干净。
       我们这里在屈原的端阳文化兴起之前,端阳节历来是以吃面食来过节的。这个是完全跟屈原扯不上关系的,我敢打赌我们这辈人之前的人可能大多都没听说过屈原。他们只知道端阳节到了,春节过后这几个月来,忙忙碌碌的,眼看着粮囤里的粮食见底了,好不容易收了小春,粮囤里又有了粮食,大春也种到地里了。因为囤里有粮心不慌了,土地上还种着下半年的希望和收获,这就不仅不慌了,还应该好好的休息一下,喘口气,慰劳慰劳自己的辛苦,奖励奖励自己的勤劳,辛勤种出来的粮食就是最好的慰劳品和奖品。于是用小春的主粮麦子做的吃食就成了端阳节最好的节日食物了。在篱笆上去摘下头一茬碧绿的嫩四季豆切成小粒儿,和着头年的腊肉粒儿炒香做成四季豆馅儿的包子,可以是皮厚馅少,也可以是皮薄馅多,放在笼屉里蒸熟,把笼屉盖揭开,热气腾腾香味四溢的包子照亮了早候在笼屉周围的眼睛、鼻孔和嘴巴,这时候再稳重的小孩也猴急了起来,都急不可耐地跳着去抓笼屉里滚烫的包子。大人忙不迭地阻止斥骂,说烫得很,等凉一凉才能吃,那年纪小的却不依地大哭起来,大人无奈赶紧抓一个捧在手里边用嘴大口地往包子上吹气,边把包子在两手里快速交换,不一会儿包子拿在手里不烫了赶紧掰开,给那小的两个一人一半,那两个小人儿拿着就往嘴里送去了,大人还在说:“慢点,别烫着了,慢点,还有,够吃。”这是我小时候过端阳节的记忆。     
       还有一些讲究的人家,包子馅除了四季豆的,还有嫩南瓜馅的。也有做馒头花卷的,也有炸麻花扯馓子的。把吃食做好后先给家里的老人端到面前让老人先吃,再给关系好的邻居东家送几个,西家端几个,一个
节日下来,说不定就可以吃到好几种花样的面食了。     
      这个节日也是女儿回娘家,女婿孝顺丈母娘的节日。女儿女婿会带着自己亲手做的端阳面食,再带上两把新麦子做的面和腊肉臀间(就是猪屁股肉)去给孩子的外婆外爷送节,头两年要夫妻一起去,慢慢的就是妻子带着小孩儿去,再后来就只是外孙们去了。丈母娘回的礼品也是很丰厚的,再穷的丈母娘都会想方设法给女儿女婿准备回礼的,亲手做的面食是必不可少的,再就是回两刀腊肉,或者给女婿缝一身穿,或者早做好的一双鞋,新女婿头一年端阳节上门丈母娘必须回一把伞,这里面有什么说道我还不知道。    这就是节日走亲的习俗,到现在我们这里都还有这习俗,小春的端阳,大春的中秋节嫁出去的女儿都要回娘家送节的。通过送节来给丈母娘表现,我是个勤劳能干的女婿,您女儿跟着我会有吃有穿的,会过好日子的,您就放心吧。回礼体现了丈母娘对女婿的认可,对女儿和外孙的疼爱牵挂,还有愿意帮助女儿一家过得更好的心意。不管是送节还是回节礼仍然是以吃食为主的。     
       所以我们家乡的节日除了吃好,还要通过食物来体现血缘亲情,端阳节是以小春收获物小麦为主来表现自己的勤劳成就,表达自己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努力的。   看来,人要活着就要吃, “吃”是人类的第一要事。我们不必羞于“好吃”,我们应该为“吃”和“能吃”高兴。但愿:我们的所有节日都有自己喜欢吃的,不管是外来的还是本地传统,我们能在所有的节日里都吃得高兴吃得开心。但愿:我们的每一个日子都能像过节一样吃得好吃得开心。
打赏

微信扫一扫,转发朋友圈

已有 52 人转发至微信朋友圈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2019年优秀网友 2018年优秀网友

发表于 2020-6-24 09:54 来自麻辣社区客户端 | 显示全部楼层

发表于 2020-6-24 10:06 来自麻辣社区客户端 | 显示全部楼层
曾经我对同学说,我们老家端午叫做端阳,不吃粽子,而是吃包子,结果被狠狠嘲笑。。。

发表于 2020-6-24 16:35 | 显示全部楼层
现在生活好了,啥好吃的,都感觉不咋的了。

发表于 2020-6-25 15:42 | 显示全部楼层
小袋 发表于 2020-6-24 10:06
曾经我对同学说,我们老家端午叫做端阳,不吃粽子,而是吃包子,结果被狠狠嘲笑。。。

哈哈,难道你是仪陇人?我小时印象中,就是这样的哦。

发表于 2020-6-25 16:12 来自麻辣社区客户端 | 显示全部楼层
又回过头来,仔细拜读了楼主的文章,好文啊,娓娓道来,仿佛又置身于那个缺衣少吃的年代——虽然,我已经是70年代出生的人了。太有代入感了!

发表于 2020-6-25 17:06 | 显示全部楼层
漆阳春 发表于 2020-6-25 16:12
又回过头来,仔细拜读了楼主的文章,好文啊,娓娓道来,仿佛又置身于那个缺衣少吃的年代——虽然,我已经是 ...

70年代初哦

发表于 2020-6-28 10:08 | 显示全部楼层
漆阳春 发表于 2020-6-25 15:42
哈哈,难道你是仪陇人?我小时印象中,就是这样的哦。

绵阳市盐亭县。
高级模式 自动排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复制链接 微信分享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