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辣社区-四川第一网络社区

校外培训 高考 中考 择校 房产税 贸易战
阅读: 3501|评论: 6

[转帖] 郎楷淳:豆花的那些事

[复制链接]

2021年优秀网友 2017年优秀网友

发表于 2020-6-24 18:5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一、豆花流行在四川

  以黄豆为原料制成的豆腐,流行于全国。笔者这里要谈的是豆腐的前期产品——豆花。豆花是一种平民食品,在南方,尤其在四川、贵州一带,非常流行。以前,在这些地区,许多人家都有石磨。石磨的主要作用是磨豆浆做豆花或磨制其他食品。

  川南地区流行的一首儿歌,反映了这种情况:

  “推磨,摇磨,推粑粑,请家家(即外婆);推豆腐,请舅母,舅母不吃冷豆腐,倒回锅里煮一煮!”

  那时,一般人家来了客人,盛情招待的做法之一便是推豆花。做豆花的黄豆很便宜,主人的盛情,主要体现在做豆花的过程和所下的工夫上面。

  做豆花,需要提前一天将豆子用水泡好,然后是清洗石磨。石磨有大小两种,一般都是用坚硬的青沙石凿成。小石磨比较轻,一个人就可以摇(推)。

  农村人家,大多用大石磨,需要两人用丁字形的长磨担杆才能推动(类似蒸汽火车的连杆和曲柄推动车轮的动作)。另外,还需要一个人站在旁边,有节奏地向磨孔里“喂”豆水混和物。

  豆浆磨好之后的工序是煮浆、滤浆和点豆花。另外,还要为吃豆花准备专门的蘸水。这些事情做完,半天时间就过去了。

  笔者在六十年代出差路过川南的富顺县,同事说“富顺豆花”是这里的特色食品,不能错过。于是进一个名叫“富顺饭店”的餐馆吃豆花。这里的豆花是用盐卤(当地称胆水)点的,白嫩而有韧性,豆花水(当地称窖水)淡黄,微涩而回甜。

  “富顺豆花”的调料称为“糍粑海椒”,麻、辣、鲜、香。吃法是,先将豆花舀到饭碗里,再用筷子将碟子的“糍粑海椒”夹来放在豆花上,这样,调料和豆花各自的本味和混合味都吃到了。

  因为豆花便宜,适合贩夫走卒之类的下层人士享用,在五十年代以前,城市的车站、码头和乡镇的小街上,豆花“专卖店”很常见。来这类豆花饭店的食客,一碗豆花、一碟咸菜,一个“冒儿头”是标配。

  所谓“帽儿头”,就是店主先用一个中碗舀一碗干饭,再用一个小一些的碗舀一碗干饭用力盖在上面,形状就像一个帽子,故名“帽儿头”。

  在这种“豆花饭馆”,豆花是主打菜,其他辅助菜品较少。

  在五十年代和六十年代,这种平民豆花饭店,主要分布在较小的城市和乡镇,以及大城市的一些小街小巷,方便生活俭省的当地居民、赶场的农民,以及出卖体力的打工仔。

  二、“豆花”和“豆腐脑”

  在大城市的大街闹市区少见专门的豆花饭馆。重庆解放碑附近有一家创办于清末的“高豆花”,曾经很有名气,但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歇业。这可能与该饭馆主营豆花,其他菜品较少,适应不了市场变化有关。

  成都西大街的“谭豆花”,创业于上个世纪四十年代。实际上,“谭豆花”与前面提到的“富顺豆花”和重庆的“高豆花”不是一回事。“谭豆花”是小吃,它的所谓“豆花”,在四川其他地区叫“豆腐脑”。

  “豆花”与“豆腐脑”的区别是,“豆花”一般用盐卤(胆水)点成,比“豆腐脑”更绵扎,有豆香味,而且有一种特殊的“窖水”味;“豆腐脑”是用石膏点的,比胆水豆花更细嫩,但欠绵扎,容易散烂,无豆香味。

  成都人把“豆花”与“豆腐脑”都叫“豆花”,这使外地来成都的人感到疑惑。

  笔者的推测是,在“富顺豆花”类型的“胆水豆花”进入成都之前,成都人没有引进盐卤(胆水)这种凝固剂,他们的“豆花”和“豆腐脑”都是用石膏点的,只是“豆花”点得老些,“豆腐脑”点得嫩些。所以成都人只知“豆花”,不知“豆腐脑”。

  成都一些县份出产石膏,可能是成都人就近取材,采用石膏制作豆类食品的原因。

  四川的东部(云阳)、南部(自贡、富顺、五通桥))、中部(蓬溪、盐亭)都产井盐,产井盐自然有副产品盐卤(其固体形态称为“胆巴”)。所以,除成都平原外的四川盆地地区,都流行“胆水豆花”。

  在这些地区,“胆水豆花”是“大菜”,用石膏点的“豆腐脑”只是小吃。

  笔者发现,四川的传统“豆腐脑”分为两派,重庆、成都的“豆腐脑”是将“豆腐脑”直接舀到碗中,加上各种调料。

  乐山、峨眉一带的“豆腐脑”除了“豆腐脑”和调料,还要加芡汁。笔者六十年代在五通桥

  曾品尝过当地的“豆腐脑”,碗很大,芡汁多,飘浮着的“豆腐脑”片数都数得清,一碗就觉得胀肚皮了。

  三、豆花的历史变迁

  豆花流行于我国南方的四川、贵州一带。这与当地的气候、水土,物产,居民的生活习惯有很大的关系。

  成都平原以东,以南的盆地地区,遍布丘陵,有大量的梯田、坡地,气候温和湿润,以前盛产本地品种优质黄豆。这种黄豆与胆水相配,产生出豆香浓郁的豆花和豆腐。

  四川的“豆花”与“豆腐脑”可划分为两个经营时期。在八十年代以前,主要流行传统“豆花”与“豆腐脑”。制作方式为用“胆水”点,或用“石膏”点;吃法比较简单:豆花配小碟子装的调料,“豆腐脑”里加各种调料。

  在传统川菜里面,豆花的加工产品——豆腐占有重要地位,例如,做“熊掌豆腐”,一般用“胆水”点的豆腐,才能保持形状,二面焦黄;做“麻婆豆腐”一般用石膏点的豆腐,才能细嫩爽口。

  八十年代以后到现在,随着市场繁荣和交流增加,除了传统“豆花”与“豆腐脑”吃法之外,新的吃法五花八门。

  据笔者调查,在后一个时期,制作豆花的凝固剂,已流行一种名叫“葡萄糖酸内脂”的食品添加剂。“内酯豆腐”是20世纪60年代日本开发的新型酸凝固剂的产品,其凝固成型机理适合制作盒装充填豆腐。

  在成都的马鞍路菜市场,两个相距只有三四米的豆花摊位,同样是两元钱,在甲摊买到的豆花比乙摊更多。从外观看,两个摊位的豆花差别不大,但乙摊的豆花更好吃,更有豆香味,并且卖得比甲摊更快。原来,乙摊使用的凝固剂是“胆水”,甲摊使用的凝固剂是“内脂”。

  看来,大部分顾客还看好传统的“胆水豆花”。

  豆花、豆腐的品质高低,最突出的标志是看它们是否有豆香味。笔者发现,近些年市场出售的豆花、豆腐产品,大多没有豆香味。

  究其原因,一是原料品质下降,以前的优质本地黄豆基本见不到了,现在多是东北大豆或进口大豆。

  二是真正用盐卤制作的“胆水豆花”少了。因为“胆水豆花”成品获得率低。一些商家为追求经济效益,转而生产产品获得率较高的“石膏豆腐”和“内脂豆腐”。

  餐馆、小吃铺的商家,为了掩盖“石膏豆腐”和“内脂豆腐”缺乏豆香味的缺陷,通过推出新菜品的方式,以大量的香辣佐料提味,顾客吃到的除了佐料味,就是豆腐脑、豆花的细嫩口感,豆花的“本味”吃不到了。

  例如成都的“麻婆豆腐”,因为是石膏点的,缺乏豆香味,大量的麻辣配料起了弥补作用。

  许多年轻的顾客,对豆花的历史和发展情况了解不多,没有注意到这些情况。
打赏

微信扫一扫,转发朋友圈

已有 0 人转发至微信朋友圈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2021年优秀网友 2017年优秀网友

 楼主| 发表于 2020-6-24 21:42 | 显示全部楼层


成都马鞍路市场的“胆水豆花”

发表于 2020-6-25 07:26 | 显示全部楼层
  豆花是否好吃,基本上是由作料决定的,好的作料一定要用上等的油辣海椒,把菜油倒在锅里烧到沸腾,然后淋到辣椒面上,豆花作料除了油辣海椒,还要加上葱花、鱼香菜、味精、盐、菜油(在锅里熬过),作料的香味能够勾起人的食欲。

发表于 2020-6-25 12:30 | 显示全部楼层
1977年,重庆,豆花每碗三分,调料四分,饭五分,收二两粮票。

发表于 2020-6-25 15:06 | 显示全部楼层
写得好,勾起回忆满满。

发表于 2020-6-25 20:28 来自麻辣社区客户端 | 显示全部楼层
作者见多识广,对豆花的历史演变娓娓道来,豆花和豆腐脑的原材料、制作方法、口感优缺点写得清楚明晰,不管内行外行读了这篇文章,都会对豆花有个全面详细的了解。大赞。
高级模式 自动排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复制链接 微信分享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