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端午节已经过去好些天了,今天才把这篇关于端午节的帖子写完,写完了就发,尽管有炒冷饭之嫌,否则岂不白写了?
都知道农历五月初五是端午节,这在中国甚至一些国家和地区都是影响极为深广的传统节日,端午节从上古流传至今文化因子虽经历史的流变和转换,其内核和形式仍大致相仿。正是因为有一个叫屈原的爱国诗人这一天投江而殁,他的断然决绝以身许国的壮举对中华民族的心灵震撼是不可估量的,至今仍是炎黄子孙高扬的一面爱国旗帜。确实,屈原的死很悲壮,两千多年了人们依然怀念,“怀石遂自投汨罗以死”的具象其实早已被一个爱国典型的价值和道德的评价所淹没,今天我们所要说的、所彰显的是他骨子里的爱国情怀。然而正所谓“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有同”,正所谓“人嘴两层皮,咋说咋有理”,说的是看问题的立场、角度和态度的不同,其结论也可能不同甚至大异其趣,我们将屈原定位在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的高度,他的德行德性,他身上所体现的封建士大夫的优秀品质都说明了他是般配的,无人能出其右。
有人说,屈原为一个暴戾无能的昏君而死,不值得,这种忠君思想理应批判。这需要作具体分析。 要了解屈原的生平事迹,《史记》中的《屈原列传》可以一览。司马迁说他“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拿今天的话来说就是屈原记忆力特好,嘴皮子功夫了得,功关能力强,而且还有辅左国君治国理政之才。由于君侧均庸碌之辈,为争宠而谗言屈原,屈原遂被疏远。楚怀王在位,在商议是否与秦开战的大事上,屈原坚决反对怀王亲征恐遭不测,也挡不住君侧众臣巧言令色,慷慨陈辞,屈原被流放,怀王入秦地最终被囚。 “屈平既嫉之,虽放流,眷顾楚国,系心怀王,不忘欲反。冀幸君之一悟,俗之一改也。其存君兴国,而欲反复之,一篇之中,三致志焉。然终无可奈何,故不可以反。卒以此见怀王之终不悟也。”虽然流放在外,屈原眷恋楚国,牵挂怀王,念念不忘有一天能返回朝廷,辅佐国君,重新施展满腔报负,屈原在一篇文章中三次提到这种志向,然而怀王执迷不悟,置若罔闻,最终怀王被秦军生擒暴疾而殁。继位者楚顷襄王继续听信谗言,屈原遂被流放到偏远之地。屈原到了汩罗之滨,披散头发,逐水泽而吟唱,在写下《怀沙》赋之后,抱着石头投汨罗江而死。 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这就是那个时代的屈原。为了不使自己清白的身躯蒙受污染,为了君王,为了楚国,宁可投江葬身鱼腹!壮哉,屈原!
从司马迁的字里行间我们可以看出,屈原的忠君思想是矢志不渝、始终如一的,宁肯死掉也决不变节苟活。也许在古人看来,君王就是国家,国家就是君王,忠于君王就是忠于国家,对君王之忠,情之切切,意之绵绵,哀其颟顸,怒其昏聩,仍赴汤蹈火,肝脑涂地,由此可见有这样忠君的臣僚要说对国不忠简直天理不容!后来贾宜在一篇凭吊屈原的文章中说,“又怪屈原以彼其材游诸侯,何国不容,而自令若是!”意思是说,屈原那么有才华,此处不留爷自有留爷处,为什么要在一棵树上吊死!
“在一棵树上吊死”正是屈原最可宝贵的精神遗产所在。看看秦以降两千多年的中国历史,大厦将倾则纷纷易帜,昨天还在前主子面前歃血为誓,今天却在新营垒中把前主子批个体无完肤,一文不值。大厦反反复复坍塌,此类人也反反复复找寻新主人,紧跟新政权,顶戴花翎,香车宝马,琼浆玉液,前呼后拥,一样都不少。中国有个短语叫“识时务者为俊杰”,这种人是不是俊杰,在我的词典里存疑,因为我总觉得这种人首先在人品和德性上就输了!一个无品无德的人纵使见风转舵,翻云覆雨,及尽圆滑通泰之致,也毫无让人钦佩的之处,纵使如何涂抹上一层“深明大义”、“弃暗投明”、“站到了正义一边”的油彩,那骨子里的东西不见得就多么的干净,那么纯洁。
二十一世纪的今天,屈原的忠君节操完全被他的爱国主义色彩淹没了,消解了,不知道是我们对忠君的认识讳莫如深,还是时代发展到今天应当摒弃才符合“主旋律”。其实忠君之论应当批判,但是维护领导的绝对权威、忠诚于组织总是应当而且必须的吧?
屈原抱石投江的传说是否为真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他跟定楚怀王了——哪怕此人再昏庸无道,也从一而终,“虽九死其尤未悔”,这样的人不伟大谁配伟大?
传说当年的粽子是老百姓做好了投在江中喂大鱼的,免得大鱼吞食屈夫子的尸体,今天我们做好粽子是自己吃,屈原喂鱼没我不清楚。但屈原在那些投机钻营,手中还有一大把彩旗随时准备改旗易帜的人面前确实高大得多,也高尚得多!
从旁观者或既得利益者的角度轻蔑地评价某一类人吃了大亏,是“一条道走到黑,不碰南墙不回头”,我对这种人倒心怀好感,从某种角度看,这类人何尚不是屈原品质的再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