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机扫一扫 下载APP
微博扫一扫 关注微博号
微信扫一扫 发布留言帖
神州山河漫游记 【长卷诗集】
文:金龙施雨
第十一章 天府之国誉神州
26 三 苏 故 里
苏氏父子三个人 宋代著名文学家
苏洵苏轼和苏澈 史称三苏世代夸
诗文创作成就高 荣耀唐宋八大家
* 一门父子三词客
老苏苏洵号老泉 生于四川眉山县
二十七岁才发奋 闭门苦读十多年
文才大进心愿高 他于宋嘉佑元年
带领苏轼与苏澈 进京入考翰林院
深得欧阳修夸奖 文名大振京师传
教书论衡与几策 审时度势有主见
政革主张一整套 论据有力论点鲜
博辩宏伟语言犀 贾谊刘向可媲美
大苏苏轼文才盛 诗词书画无匹敌
接触社会广且深 独具天才有眼力
留诗二千七百多 题材广泛有生气
脍炙人口写景诗 春江水暖鸭先知
欲把西湖比西子 引人入胜理趣诗
大江东去歌一曲 赤壁怀古成绝唱
灵动飘逸赤壁赋 喜雨亭记名声响
超然台记富诗情 水乳交融感染强
绘画书法水平高 善画竹石境高尚
长于行书与楷书 肉丰骨劲笔力刚
他与黄蔡米并称 宋四大家登皇榜
小苏苏澈与苏轼 一同进京中进士
曾任大名府推官 河南推官很努力
后因苏轼文字狱 上书请以己官职
为兄免罪遭贬斥 旧党当政被召回
任秘书省校书郎 及吏部尚书等职
出使契丹回国后 他就任御史中丞
尚书右丞下侍郎 秉公办事掌朝政
后来宋哲宗亲政 新派得势又被贬
贬至汝州等多地 后到颍州隐田园
他筑室曰遗老斋 自号颖滨遗老冠
读书写作观百家 政论史论尤长擅
上皇帝书与新论 明确指出今世患
六国论与三国论 汪洋淡泊不平凡
词学苏轼赋出色 唱和之作数十篇
* 依然风雨共名山
三苏故居三苏祠 位于眉山城西南
祠里供奉三苏像 故里石坊一并建
后来毁于乱兵火 康熙四年又重建
三苏公园后改为 多次修葺更壮观
面积五万余平米 园林古木参苍天
主要建筑有大殿 启贤亭与瑞莲亭
云屿楼和抱月亭 还有碑亭抖威风
一幅楹联在正殿 赫然醒目非等闲
两联五十九个字 对仗工整高度赞
苏家父子渺难寻 一门三杰史空前
浩若江河行大地 依然风雨共名山
三苏公园正门有 一幅楹联更可观
一门父子三词客 千古文章八大家
公园四周红墙抱 翠竹掩映景色佳
游人至此可领略 南方情调风光嘉
且能听到苏三人 园中景物多佳话
相传园里瑞莲亭 就是苏洵起的名
苏洵读书来凤轩 忽见窗外池水中
盛开胭脂并蒂莲 以为吉兆显圣灵
遂携二子进京考 双双及第出美名
翰林学士欧阳修 对于苏轼倍赞称
此人可谓善读书 善用书定出大名
他日文章非等闲 独步天下世人惊
苏洵闻之尤大喜 特给水池取新名
取名叫作瑞莲池 满池莲花映日红
后人每每见池中 莲花并蒂最欢腾
以为眉州出大贵 此是先兆显圣灵
故在瑞莲池之畔 修建一座瑞莲亭
苏轼少时颇用功 池水经常洗笔用
常洗笔砚水变黑 日久池鱼亦发黑
人们称呼东坡鱼 满身黑鳞鱼更肥
离瑞莲池不远处 还有个湖心船亭
此亭又叫百坡亭 苏轼兄弟篤感情
情深意深难忘怀 他与友人泛舟中
元祐四年任太守 遥忆儿时玩耍情
与弟赏月又嬉水 涟漪迭荡池水中
苏轼豁然发诗兴 随口即吟五言诗
首句忽然生鳞甲 二曰乱我须与眉
三曰散为百东坡 尾曰顷刻复在之
三苏祠内有碑亭 古碑数十亭中立
苏轼亲书马券碑 乳母碑与柳州碑
以及四大名碑誉 丰乐亭记为其一
醉翁亭记其二是 表中观碑其三是
罗池庙碑为其四 书法珍品世珍稀
金石刻文或拓本 字体端庄又秀丽
儒雅超脱苏东坡 古人世代都敬钦
胸中自有万卷书 笔下无有一点尘
苏轼谪居海南时 曾因外出遇雨淋
借得斗笠与木屐 飘然行去别农人
人笑狗吠不在意 我行我素我自亲
祠中东坡笠屐图 即绘此事醒世人
三苏父子史载记 乃唐苏味道后人
苏味道是唐诗人 曾被武则天重任
任为宰相后被贬 唐中宗时被贬任
贬任眉州作刺史 此后世代定居此
苏轼故乡怀深情 晚年流寓江南时
曾作植荔待归诗 怀乡之情动心扉
故人送我东来时 手植荔枝待我归
荔枝以丹吾发白 尤作江南未归客
* 幼获天砚兆名吉
三苏祠文物管所 珍藏一方好端砚
东坡晚年常使用 石质细润很耐看
饰纹古朴又雅致 色泽灰褐极养眼
重达二点五公斤 还有题记刻背面
苏轼晚年遭贬谪 流放儋州在海南
许多慕名来求学 他用此砚著诗篇
培育英才不老少 呕心沥血整三年
他最器重姜君弼 遇赦北归经琼州
特将此砚赠姜留 题诗勉励君弼走
沧海何曾断地脉 白袍端合破天荒
不料次年秋七月 东坡突然病膏肓
行至常州离人世 君弼念师欲断肠
铭记教诲刻端砚 追缅先生示不忘
端砚赠余胜宝爱 不负苏东坡期望
次年即登上乡贡 上京应试苏澈赏
目睹兄长二句诗 为其续写完诗章
锦衣他日千人看 始信东坡眼目长
东坡一生很喜砚 幼时常与群儿戏
掘地为戏获彩石 琢磨为砚父称奇
嘱咐其为天砚也 文吉之兆善用之
少小东坡心欢喜 视砚如宝珍爱之
曾作天石砚铭拔 畅快翔实纪其事
* 舟人指点蟆颐观
眉州东壁山气佳 舟人指点蟆颐观
蟆颐观在眉城东 四公里处蟆颐山
山高千米临峭壁 俯视岷江水流湍
传为轩辕炼丹处 唐代始建蟆颐观
规模不大名重宋 道教史上地位显
庐山道士陆修静 在此观内仙翁洞
三洞经书他整理 斋戒仪范编著成
道教形式最终完 蜀中道教圣地称
仙翁洞在三清殿 右前方的崖壁里
旧志记载很细致 临江龙洞水流急
经年不断潺潺流 每当山气上腾时
远望如烟雨立至 旱祷辄应灵验极
洞内有个老人泉 相传陆修静居此
常饮此泉成仙去 后人洞上建祠祀
双目重瞳陆修静 人称四目老人奇
故有四目老者像 静静供奉在此祠
蟆颐观重于宋代 因与三苏有关系
特别苏洵尤突出 曾作老人泉铭记
言其水盛以为井 可饮万夫世称奇
眉山道士张远宵 曾拜陆修静为师
苦修炼于仙翁洞 善打弹术又行医
为民除害祛病痛 有求必应人欢喜
当时苏洵无后嗣 曾拜张远宵求子
果然相继得二子 感德乃修张仙碑
苏洵辞世下遗嘱 苏轼兄弟将其父
葬于老人泉一侧 二人谨遵父命嘱
苏轼亲题老人泉 题额置于泉顶部
著名诗人梅尧臣 五言律诗尽赞殊
一曰泉上有老人 二曰隐见不可常
三曰苏子居其间 四曰饮水乐未央
五曰泉中若有鱼 六曰与子同徜徉
七曰岁月不知老 八曰家有雏凤凰
唐时曾建共饮亭 在崖下江心岛上
宋时扩为江乡馆 望江楼又后修建
还有一个明霞阁 与蟆颐观山门连
楼阁观门连一体 蔚为大观壮眉山
可惜当今只遗下 老人泉和纯阳殿
* 载酒时作凌云游
凌云山之栖霞峰 峰上建有凌云寺
它与大佛紧相邻 海通禅师修佛时
九层之阁覆其上 匾诗凌云得名字
亦成名叫大佛寺 建于初唐后又废
今寺为明清所建 有天王殿大雄殿
藏经楼与东坡楼 洗墨池水波光滟
竞秀亭子婷婷立 建筑群体真壮观
海拔四百四八米 寺所在的凌云山
周长三点五公里 九座山峰耸苍天
又名九峰九顶山 古称青衣九嶷山
遥视三峨临二水 峰峦叠嶂秀天然
天下山水观在蜀 蜀胜嘉州凌云山
苏轼年轻多游此 吟咏凌云佳句留
生不愿封万户侯 亦不愿识韩荆州
但愿身为汉嘉守 载酒时作凌云游
据其诗意南宋时 在凌云寺山门前
筑起载酒亭纪念 后至明崇祯年间
知州郭卫宸题刻 亭附近的岩壁面
东坡载酒时游处 至今清晰很可辨
南宋之亭早已毁 解放后又重修建
登山道边载酒亭 依崖临水地势险
凭栏远眺壮心怀 无限美景收双眼
苏轼诗与载酒亭 赢得后人争相游
文人墨客发诗兴 把酒挥笔佳句留
聊为东坡载酒游 万龛迎我到峰头
一麾来作嘉阳守 载酒凌云几度游
直作凌云载酒游 汉嘉奇绝冠西州
东坡老去方思蜀 不愿人间万户侯
清代道光中期时 四川学政何绍基
主考乐山登此寺 撰写一联抒情怀
千载读书人几个 扁舟载酒我重来
该寺还有一楹联 颇具风趣放异彩
笑古笑今笑东西 笑来笑去笑自己
生动写照弥勒佛 坦腹大笑观天地
* 唤鱼自昔羡坡公
西川林泉最佳处 中岩位于青神县
县城东南九公里 悠悠岷江之东岸
上中下统称中岩 最高处为慈姥岩
登此可近瞰碧江 远眺秀丽峨眉山
沿下寺旁小溪走 入山半里有奇观
山中奇景唤鱼池 鱼池左壁立巉岩
东坡手书唤鱼池 三个大字刻上面
游人鼓掌在池畔 池鱼即刻来面前
北宋仁宗至和时 王方溪畔建书院
他见池中现奇景 甚为无名叹遗憾
便宴请四方才子 为它起名闹欢天
众说藏鱼或引鱼 又有跳鱼极俗见
主人王方不称意 此时东坡走上前
风度翩翩开口言 今日盛会鱼儿欢
可否命名唤鱼池 众人称妙齐夸赞
王方大喜爱其才 便将女儿唤面前
许配东坡作夫人 鱼池作媒成美谈
闻名遐迩唤鱼池 诚引文人赋诗颂
清代蔡珽诗一首 题刻保留最完整
唤鱼自昔羡坡公 今古虽殊兴致同
我到池边还扬手 风流未分让髯翁
——【待续】
下载APP打赏
微信扫一扫,转发朋友圈
已有 0 人转发至微信朋友圈
举报
本版积分规则 发表回复 [Ctrl + Enter 发送] 在APP内通知他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注册后积极发帖的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