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辣社区-四川第一网络社区

校外培训 高考 中考 择校 房产税 贸易战
阅读: 2049|评论: 2

[散文随笔] 高义奎:此处应塑诸葛亮像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0-7-8 11:3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此处应塑诸葛亮像
高义奎
2016年初冬一个星期天午后,阳光轻抚大地,暖意融融。我缓慢散步,来到火井镇郑家坝古火井遗址广场,靠在长亭便椅上悠闲小憩。衣篼里的“小蜜蜂”播放器正播放精彩的川剧《南阳关》,铿锵动听的锣鼓声引人入胜。正当我背靠长椅,半眯着眼睛,听得入神时,突然,有两部银白色小轿车从上面高何方向快速驶来,“嘎”地急刹车,停在广场大门外的停车场上,使我一惊。此时,从车上下来六七个人,男女老少皆有,慢慢走进广场,边走边看,有人在用手机拍照,有人还不时发出议论。估计这是一家老小趁双休日外出旅游,到高何“红军长征纪念馆”参观返程,要在此游览一下早已蜚声遐迩的“世界第一井”。
一群人慢慢走进铺着光鲜的青石地板,欣赏这气势宏伟华丽的古火井遗址广场。首先顺着东边的浅浮雕艺术墙,慢慢欣赏观看。之后,顺着东边石阶爬到半坡,来到那座前面书有红色大字“汉代古火井”的高大砖碑下一看,除了白色碑顶上有似火非火的一团赤色,和碑下一个浅浅的土坑外,什么也没有,更没有什么文字说明了。正当大家感到失望时,忽然,一个年青人用手指着南边斑竹林荫掩映的地方,惊呼道:“爸,你看那高墙后面还隐藏着一座古碑呀!”一个年约古稀,戴着眼镜的老者脚步稍停,忙说:“走,快去看看!”于是一群人便急急走下石阶,转过贴着灰色壁砖的高墙,来到墙后面的斑竹林前。我也好奇地尾随而行。一个极不起眼、一片荒芜的小广场呈现在眼前。小广场有一半地面铺着破旧不堪的粗糙红砂石板,余皆是杂乱的荒草丛。这就是世界第一井“汉代古火井”遗址所在。
就在这荒草萋萋的小广场后边,立有横置的捐款名录的两座记事石碑。右边便是一座镌刻着 “古火井广场”五个红色大字的砖碑。碑前有一口古朴的汉代古火井,高约一尺五寸的井台用灰黑色的汉代古砖砌成,古色古香的汉砖上各种棱形图案清晰可见。此井本名“诸葛井”(先人们为纪念诸葛亮曾视察此井而命名),井内径约三尺,井口呈六角形,本地人称“六角井”。可惜“井火”早已熄灭,只留下清悠的井水映出一片云天。广场靠东边矗立着一座高大的红砂石碑,由碑座、碑身、碑顶三部分组成。碑座见方六尺,高约四尺,且四方逐次递减成三级;碑身是一长方形的整块红砂石料,见方一尺八寸,高约一丈,四方刻有文字;碑顶见方三尺,高约二尺,中间刻有“二龙戏珠”图案环绕一周,其上四方刻有“井”字图案;顶端竖着高有五尺的石刻火炬,烈焰冲天。此火井碑通高二丈一尺有余,象征此汉代古火井至今已有二千一百余年的历史,它是世界上最早开发利用的第一口天然气井,可谓古矣!整座石碑气势雄伟,蔚为壮观。
    红砂石碑的正面刻着“汉代古火井”五个古朴大字,红色凝重,乃临邛书法家陈炽昌先生手书。碑的左面刻着“世界第一井”五个红色大字,苍劲流利,笔舞龙蛇,乃蒙山书法家吴洪武先生手书。碑的右面刻着一篇《汉代古火井史实录》,文曰:“西汉文学家成都人扬雄(公元前五十三年至公元十八年)著《蜀王本纪》一书载曰:“‘临邛有火井一所,纵广五尺,深六十余丈……井上煮盐’。这是世界上最早利用火井天然气的文字记载。三国时,蜀汉丞相诸葛亮(公元一八一至二三四年),字孔明,号卧龙,曾亲自视察古火井,并改进技术,在井周围筑灶数十,用竹筒导气,引井火煮盐,使盐产量倍增,火井因此更加兴旺发达。南北朝刘宋时期(公元四二0至四九七年)刘敬叔著《异苑》一书载曰:‘蜀郡临邛县有火井,汉室之隆,则炎赫弥炽,暨桓灵之际(公元一四七至一八九年)火势渐微,诸葛亮一瞰而更盛。至景耀(蜀汉后主刘禅年号)元年(公元二五八年)人以烛投即灭’”。这是一篇临邛古火井史略,既载明了临邛古火井的盛衰时期,又记下了诸葛亮亲临视察的功绩,更记录了其熄灭年代。赫赫火井,永垂史册。”碑的后面刻着一篇由高义奎撰的《汉代古火井碑序》,文曰:“此诸葛井(俗称六角井)即汉代之天然气井也。最早见诸古籍者,西汉扬雄之《蜀王本纪》也,其载曰:‘临邛有火井一所,纵广五尺,深六十余丈……井上煮盐’,较之世界诸国,皆早千余年也。及至蜀汉,诸葛丞相躬莅视察,改进技法,刳斑竹以导气,引井火以煮盐,置锅灶达数十,更盈利逾万千。正是:利用天然气居世界第一,引井火煮盐领天下之先。是以人勤地富,物阜财丰,八方商贾,云集于斯。因井火之便利,盐业更盛,仰贸易之发达,百业兴旺。凡二千余年,沧桑巨变,井火已没。值此华夏中兴之际,欣逢盛世,政通人和。更有各界人士鼎力相助,重开火井,立碑为纪,以彰先人之丰功,弘扬中华之文明。是为序”。碑于“二00三年秋立”。
眼前这荒草萋萋的小广场,象个没娘的孩子无人照管一样,浑身衣衫破烂,可怜兮兮。然而,就是这个显得寒酸的小广场,却充满浓郁的文化氛围,彰显出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古汉砖砌的井台,高耸的“汉代古火井”纪念碑,在金色的阳光下熠熠生辉,一派古色古香,吸引着众多游人。
原来,2001年至2003年秋,一群酷爱家乡的热心人,以李新生、高奇龙、胡守忠为首,组织了“火井旅游开发筹备委员会”,在火井镇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下,他们没有分文报酬,自愿牺牲大量休息时间,深入调查,实地踏勘,探寻文物,搜查资料,募集资金近5万元,与农民个人协商征地近2亩,由胡守忠老师专门设计古火井纪念碑的独特式样,并召集本镇银台山村斯栗洼的石匠张玉强师傅及时施工。经过近两年的艰苦努力,终于掀开厚重古朴的历史尘封,让世界第一井重现于世,使汉代古火井得以恢复。其执着无私的奉献精神,令人钦佩。为此,当时的火井镇党委、政府还特举行了隆重的“圣火会”,专门庆祝火井镇“圣火节”。此次圣火会是火井有史以来最为盛大而隆重的全镇集会。它确立了汉代古火井的历史地位,大大提高了火井的知名度,在火井的发展史上必将产生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此时,缓缓游览的古稀老者看罢连连赞叹道:“太有意义了,真是不虚此行啊!”众人也连声称赞。老者不无遗憾地说:“好是好,就是不该把这样的好景致冷落在这高墙后面的旮旮头,真可惜啊!”于是,大家议论纷纷。年青人说:“前面就不该修一堵高墙把这样的好景致遮挡了,确实很可惜。”老者接着引用宋代诗人叶绍翁的《游园不值》诗,风趣地说:“‘满园春色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啊!我们今天不也有幸欣赏到这好景致吗?”一个衣着时髦的小伙子接着说:“既然这里已有古朴的‘汉代古火井’纪念碑,前面为什么还要修那座白色的高碑呢?这既是重复建设,更是浪费钱财。何必另修一座火井碑呢?”老者说:“是呀!如果能把那座多余的新碑,换成曾经亲临视察古火井,立下丰功伟绩的诸葛亮高大塑像,那该有多好啊!”有个十来岁的少年,摇着古稀老者的手,抬头望着老人,极其认真地说:“爷爷,二天我们再来看新的诸葛亮像吧!”众人七嘴八舌,议论不休,意犹未尽地离开广场。
两部小轿车訇然急驰而去,抛下古稀老者的意味深长的话一直在我耳边萦响,使我久久陷入沉思:是呀!如果真能把前面那座多余的白色新碑去掉,在原地筑一个六尺高台,在高台上塑一座八尺高、器宇轩昂、羽扇纶巾的诸葛亮伟像,并不断挖掘火井旅游资源,不断丰富旅游内容,定会吸引八方游客更来游览参观,定会更好地提升“汉代古火井”的声誉,提高火井的知名度,定会促进家乡经济快速发展,或可让火井走向全国,更走向世界。憧憬家乡美好的未来,眼前呈现一片光明。
登上高高的擂鼓岗,火井风光尽收眼底。清澈的盐井溪穿场而过,流入火井江欢快东去。望着对面蜿蜒横呈的山岗,那是火井先人们为纪念诸葛亮视察火井,并教先民治理古火井“刳斑竹以导气,引井火以煮盐”而命名的卧龙岗,忠实守护着千年古镇而高耸,雄伟的古火井纪念碑倚着汉代古火井而矗立。看着这古老的山、古老的水、古老的场镇、古老的火井,不禁令人遐想,两千多年前,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人们“引井火煮盐”的繁忙景象,赢得家乡一派繁荣,创造了人间奇迹,创下了中华文明。火井先人们创下的伟绩万古流芳,先人们坚毅的创造精神与日月同辉。

打赏

微信扫一扫,转发朋友圈

已有 0 人转发至微信朋友圈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楼主| 发表于 2020-7-8 11:44 | 显示全部楼层
114054sjhuaxzubc11mc50.jpg


 楼主| 发表于 2020-7-8 11:45 | 显示全部楼层
114505s6jjzkjtg227z82m.jpg
高级模式 自动排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复制链接 微信分享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