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7日,贵州省安顺市一辆2路公交车从安顺火车站驶向客车东站,在途经虹山湖大坝中段时,冲破石护栏坠入湖中。事故造成21人死亡,15人受伤。
7月12日,贵州安顺警方通报事故调查结果,经侦查认定,该事故为公交车司机张某钢蓄意报复社会。
http://dingyue.ws.126.net/2020/0713/65287d12j00qddpi600afd200go023hg00go023h.jpg
这是一个很多人已经猜到了的结果,这是一个媒体“闪报”过的结果,这是一个我们最不愿意看到的结果。
我在想,如果张某钢能听到,我们该对他说些什么?
有人可能会说,“喂,你能不能换一种死法,一个人自杀?”
但是他可能会想:我一个人跳湖了,死了,尸体被捞上来了,然后呢?会有人知晓我的遭遇吗?会有人理解我的心情吗?不行,我要把事情搞大,死也要死得轰烈。
有人可能会把张某钢骂一顿。
我想,张某钢也不会理会。他连死都不怕,还在乎谩骂和谴责?还在乎拉多少人垫背吗?或许在他看来,他拉得人越多,“死”得才如其所愿。
还有人可能会问及拆迁的问题。
只是,包某钢生前的遭遇或许可以被同情,他选择的报复社会的方式,绝不可以被理解。
他不可以被原谅,这是一个底线。我们只有守住这一底线,才可能有进一步的立场去谈如何避免。
通报证实猜想后,我看到不少人在朋友圈表示无力和悲伤。是的,我们无法要求一个决定去死的人善良,这是最大的悲伤。但是,我们一定可以去做一些改变。
否则,我们只能继续等待下一次,下一个包某钢,从我们的世界路过,然后带走我们的全世界。
通报中提到了两件具体的事,也是主要的“因”:一个是,事发早上,张某钢承租的自管公房被拆迁,补偿款是7万多元,没谈妥;另一个是,张某钢申请公租房未获得。
这些问题,不能随着张某钢的离去而就此为止。我们不是无能为力,我们能做的,还有很多很多。
现在,我们既然知道了是什么和为什么,就还要问一句“怎么办”。否则,大众心里的那个结,就无法彻底打开。
我们应该思考的是,从“如何保护自己”,到如何通过保护他人、保护每一个人,再达到间接达到保护自己的目的。因为我们不是孤岛,他人的权利和遭遇,都与我们息息相关。
警方给出了前因后果,就是给出了线索,就是给我们从源头上解决问题提供了方向。其实,通报的最后一句话,看似无关紧要,却很重要,“愿遇难者安息,生者警醒。”
警醒,源于反思。
这已经不是个案。
2018年底,福建龙岩市新罗区龙岩公交公司闽FY6998公交车,就被一持刀歹徒劫持,沿途冲撞街道行人,造成8人死亡、25人受伤。事后查明,歹徒因与当地居委会干部有积怨,持刀杀人,而后劫持公交车撞人。
无论是一个绝望的司机决定去死,还是一个怨戾的乘客不想活了,都很容易波及到周围。而他,也可能是各行各业形形色色的人。
我们不得不这样问自己:你坐公交车吗?坐地铁吗?坐飞机吗?出门吗?只要出门,你就可能遇上。
再也没有比公交的“公”字更能说明问题了。这次公交坠湖,不是安顺的事儿,也不是贵州的事儿,而是我们所有人的事儿。
世界上有很多东西是可以分割的,但是我和我的公交,一刻也不能分割。我们缠绕在一起,很难摆脱彼此,唯有相互救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