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雨天航拍文家桥、石河堰(文家桥的故事之三) 【接第二回】
为了彻底把文家桥的身世之谜搞清楚,在第三天下午,大雨刚过,我和石头兄弟带着相机、无人机驱车来到营山县渌井镇文家桥。 我们刚把无人机安装好,又开始下小雨了,咬咬牙,还是继续航拍文家桥。我们的拍摄方案是从远飞近,穿越文家桥,对文家桥疑似有文字的地方拉近拍摄,对文家桥上精美的石刻图案进行特写拍摄。然后从文家桥沿河道飞到石河堰,从高空鸟瞰石河堰,再由远及近拍摄石河堰。无奈河道电线和树木太多,只能放弃飞越河道的想法,其他拍摄方案都实现了。 通过无人机终于看清楚了桥身上精美的石刻图案,却没有发现有文家桥的桥名,桥身上具体雕刻的是什么图案?有什么含义?请各位看官发表高论。 我们请教了对古文诗词和文史非常有研究的袁祖辉老师;请教了对文家桥有过研究的丁香元老师。值得一提的是,袁祖辉老师写的《回龙塔记》、《咏白塔公园》等作品被镌刻在白塔公园里面的展示墙上。我们还访问文家桥附近的老人,据老人说,原先文家桥上雕刻精美的石头栏杆,已经不知去向,现在桥面的石头栏杆是后面修补上去的。 现在文家桥的身世之谜终于浮出水面。文家桥是清朝康熙年间一位姓文的老人,常年在地主家当长工,因年事已高膝下无嗣,见此地无桥来往的行人踩着河中几块露出水面的石头过河,遇涨水便无法过河,于是这位善良的老人便捐资修建了一座木桥,文家桥因此得名。经过多年的日晒雨淋木桥逐渐腐朽,木桥被大水冲坏。清宣统年间本地乡绅唐昌仁带领四个儿子唐先庚、唐先烈、唐先哲、唐先修出资,由张星华经办,匠师唐永裕承接做工,文家桥于清宣统二年(公元1910年)五月竣工。文家桥结构为:拱形石墩单孔洞型,桥长12米,宽4.6米,高6米。 吃水不忘挖井人,过桥不忘建桥人。文家桥历经历经百年沧桑,至今仍然在发挥其作用。我感恩初建文家桥的文姓老人和补修文家桥的唐昌仁及其四个儿子等,也非常佩服修建文家桥工匠们的聪明才智和精湛技艺。 最后希望文家桥能得到好好保护,流芳千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