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五十步笑百步
这是一本叫做《平安经》的书:
……
这是一个叫做“女德班”的培训机构的教义:
“女孩换男朋友会烂手烂脚,最终要锯掉!”, “对男人唯命是从,被强奸是自己的错”,“ 男为大,女为小”,“婚姻四项基本原则:打不还手、骂不还口、逆来顺受、坚决不离婚。”,“不学习传统文化就得胃癌”,“戴‘美瞳’的女生不正经”……
《平安经》是最近横空出世,而“女德班”则是最近死灰复燃。
这两件事一个发自庙堂之高、一个出自江湖之远,不约而同一起戳中了大众的G点,像两把烈火分别灼痛了人们的审美观和道德观。
于是,叫骂声、谴责声响遍大江南北,义愤填膺者有之,冷嘲热讽者也不乏其人。各路文人墨客也纷纷笔下开花,一时间风情万种、各显风骚。
但也有人兴奋不起来,或许像是见怪不怪,或许像是刚嫖完了妓女、就算见到女人晾在外面的裤衩,也难免索然寡味。
这么严肃的“文化”问题,为什么非要扯上妓女和裤衩?那是因为,我们看待社会万象,往往就像是色狼凝视妓女的眼光:如同X光一般,精准无误地穿透妓女的外衣和内衣,直达丰乳和翘臀,但他们的眼光会恰如其分地停留在妓女滑嫩的肌肤上,不肯再深入一分,因为没人想窥见妓女内心深处的挣扎和痛苦。
是不是这样?当我们凝视社会弊端和乱象时,往往也会停留在令我们的脑细胞兴奋的尺度上,浅尝辄止,不肯再深入一分。
比如,我们看待《平安经》,又比如我们看待“女德班”。
写《平安经》的人的出发点真有那么龌龊?我看未必。在我看来,《平安经》的作者身居高位、手握重器,他要贪财敛钱、要博取眼球、要赚取流量,会有一千种一万种的手段和方法,但他起码在这次却选择了写书;就算《平安经》空若无物,但比起贪赃枉法、草菅人命,用这种“写经”的方式来满足自我的存在感,已经将对别人的伤害降到了最低最低;就算《平安经》斯文扫地,但总算跟“斯文”沾了点边、挂了点角;就算《平安经》“遍祝平安”无聊透顶,但也总算不至于忽悠洗脑、祸害苍生。
再说“女德班”。“女德班”确实是封建三从四德的残渣泛起,是教导女性自卑自残的下作。但是,大家有没有想过,再怎么不济,“女德班”的初衷也是教人谦让自律,就算过犹不及,但比起那些动辄教人踩着别人的尸体前行、舔着别人的鲜血解渴的“狼文化”、“厚黑学”,成色如何?
所以,我在题目中说,《平安经》和“女德班”只是“六十步”。而我们中的很多人,自己不也是“五十步”么?
二、我们是不是“五十步”?
1、误读的金句
当我们将“人不为(动词,提高修为)己、天诛地灭”说成“人不为(介词,为了)己、天诛地灭”、将“无度不丈夫”说成“无毒不丈夫”并奉为人生真谛时,当我们笃信“人善被人欺马善被人骑”时,当我们将诚实憨厚视为迂腐、将无私相助视为愚蠢时,当我们面对恶人忍气吞声、面对弱小仗势凌人时,当我们在外面谨小慎微、在家里动辄对妻女家暴时,我们有什么资格去嘲笑《平安经》贻笑大方、不学无术?我们有什么资格去指责“女德班”自甘堕落、贻害女性?
2、先看看时下的快餐文化
打开微信朋友圈,那些一以贯之、换汤不换药的闪亮入眼的流行小说是不是总是以这样的狗血剧情开头:窝囊倒插门女婿给媳妇儿洗了三年脚却收到无情修书一封,离婚的那天三千保镖在门外齐声大喊“少爷,该回家了!”,当场吓傻狗眼看人低的丈母娘……。你说你自己在微信看见诸如此类的垃圾文告有几年了?
也就是说,这代表我们已经不满足于修仙、打怪升级的意淫快感了,我们现在浑身铜臭,我们现在更功利、更现实、也更不在乎常识:一群身无分文的穷家子幻想自己是亿万富豪的公子、西湖那么大的一个馅饼从天而降。但是TMD谁家坐拥数千保镖的少爷会窝囊到隐姓埋名倒插门去给媳妇儿天天洗脚?就算有这种怪胎变态的种,就那么值得我们神往、值得我们膜拜?谁TM弱智到会相信在一家寒门家庭的门外可以站得下三千个保镖?就算在乡下不堵塞交通,也该惊动警察、军队了吧?你TM这么多人是要起兵造反吗?
这种垃圾文字比《平安经》和“女德班”好得到哪里去?
但是,这种反智的文字垃圾活生生地、光鲜无比地活到了现在。为什么?说明啥?说明这种反智的东西很有市场,说明我们年轻的一代已经失去了起码的常识和审美观、价值观。
说道反智,不得不提一下前段时间热火得如同满天穿天猴儿的“至道学宫”。至道学宫的主人反智也就算了,还有那么多的粉丝舍身往死地紧紧跟随。这些天天捧着至道学宫里面那些狗屁不通的文章咬文嚼字的人,还真不如每天念一遍人畜无害的《平安经》来的身心健康!那些至道学宫的粉丝们,你们自己说说,你们有资格嘲笑人家《平安经》吗?
3、再说说那些高大上的文化殿堂和殿堂文化
(1)先说某些大学。
网传一所大学的游泳池的一则通告称:只接待非洲男生和国内女生;又网传一所大学遴选学伴的通告称,为每位外国学子(主要是黑人男生)遴选三位异性学伴。没错,这可是大学!大学者,大师之谓也。有没有闻出来?堂堂大师云集之地、堂堂大学学府散发出来的气息,居然和低三下四的“女德班”一个味道?你们大学明明践行的就是“女德班”的精气神,但就允许大学实践、却不允许“女德班”讲道?当然,相关大学最后都郑重其事地澄清了:都是误会、错发,一切都子虚乌有!
一切都岁月静好。
(2)最后,再看看令人45度仰角都望尘莫及的文学刊物,今天只说诗。
诗啊,照理说是个好东西。有人把诗比作酒,好酒一饮就醉,那是何等的熏染力度。事实上也却是如此,好的诗阅毕,要么掩卷长叹,要么哀怨满肠,要么悲伤难忍、要么血脉喷张,而且余音绕梁、三月不绝。
但是,现在的诗,早已不是酒,连饮料都不算,你说不淸它是个啥玩意儿。反正一句一行的就是诗,就好像牛脚坑里的水往塑料瓶里一装,就被称做矿泉水一样。要么是一篇事无巨细的记叙文去掉标点符号排成一句一行,要么是推背图般充满玄关的一行行“天书”,既无美感,也无内涵。更有甚者,直接号称“口水诗”、“废话诗”!
也许我的判断并不正确,举几个例子,大家各抒己见吧。
(a)对白云的赞美——乌青体
天上的白云真白啊/真的,很白很白非常白/非常非常十分白/特别白特白/极其白/贼白/简直白死了/啊
(b)大漠孤烟——作者系某诗刊常务副主编
买一箱啤酒回家/准备一周内躲开尘世/一个人喝酒/花开了/喝多了/想你了/喝得更多了/更想你了/下雨了,伴有雷电/一个人喝酒/身体内外都遭遇霜冻/明天开始/招一群人到我家打牌
(c)姐妹——作者传闻其为某诗刊常务副主编选的接班人
经济形势不好,站街女明显增多,年龄大幅下降/垃圾箱一样,每隔几棵苦楝树就有一个/夜苦寒,霾浓重,年关又近了/北京的男人啊,抽时间来嫖一嫖我的这些姐妹吧
(d)其实,还有一首著名的诗歌,跟《平安经》有异曲同工之妙:
澜沧江在云南兰坪县境内的三十七条支流——获鲁奖作品
澜沧江由维西县向南流入兰坪县北甸乡/向南流1公里,东纳通甸河/又南流6公里,西纳德庆河/又南流4公里,东纳克卓河/又南流3公里,东纳中排河……(以此类推,略过。总之河有多长,诗就有多长)……又南流48公里,澜沧江这条/一意向南的流水,流至火烧关/完成了在兰坪县境内130公里的流淌/向南流入了大理州云龙县
例子我就不多举,顺手拿一本刊物,或者动动手指百度一下“X刊”、“XXX刊”,以及“XX体”、“XXX体”,惊掉下巴的大作一大把。
如果殿堂级的作品堕落如斯,我们又有什么资格去指责《平安经》呢?
照我说,《平安经》和“女德班”不过是退了六十步,退了一百步和无底线后退的,还多不胜数。
三、一汪清泉和牛脚坑
诗情画意,诗和远方,多么优雅的遐思。写诗的人的内心,总漂浮着一幅美景、总怀揣着一份感动。如果此时写不出优美动人的诗,就不一定要写,静静地独处片刻,看看夕阳西下,听听泉水叮咚,美景照样浮现心底、感动照样存留心间,那一帘幽梦、那一梦轻愁,照样温馨如初。何苦要写什么口水诗、废话诗呢?自己写了自娱自乐也就算了,何苦还要宣称什么“流派”什么“著名”呢?
这就好比双手长满老茧的农夫,有感于二八女绣花的优雅,硬要用锄头在地里刨出一个麦田怪圈,结果比“画虎不成反类犬”还要惨。
但是,人的七情六欲、特别是表达欲是不折不扣的刚需,就如同口渴之人对水的渴望。所以,才有那么多的“口水诗”、“废话诗”、“乌青体”、“梨花体”、“羊羔体”、“下半身”诗歌你方唱罢我登场的现世,才有《平安经》落落大方的“芙蓉出水”。
而且,不单是情感,人们对美德的渴望也一样。为啥有人要将孩子送进“女德班”?那是因为他们出现了一种道德危机感。所以,我们不应该嘲笑将孩子送进“女德班”的家长,相反,我们要认可他们对美德的饥渴感,只不过他们迷失了美德的方向,如同温顺的羊群跟着领头羊叮叮当当的铃声,最后非但没有见到清泉的影子,低头却看见自己的影子倒映在一串肮脏的牛脚坑里。
然而,面对对美德和情感充满饥渴感的人群,如果找不到清泉般的慰藉,牛脚坑里的水也照样畅销。你信不信?
那么,人们的道德危机感从何而来?人们的审美观和情感宣泄是否走上了歧途?我们的某条底线是否已经整体堕落?以及人们渴求的那汪清泉在何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