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辣社区-四川第一网络社区

校外培训 高考 中考 择校 房产税 贸易战
阅读: 3771|评论: 0

[群众呼声] 吴籁:古镇之外的逻辑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0-8-6 09:0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古镇之外的逻辑
/吴籁
古镇成为景区大约有二十年光景了。之间,有过几次较大规模的改造。按照改造者的审美,增设了一些景点,添了一些故事。可以说,古镇在时代进步的节奏中,尤其是在古镇寻觅、改造的时风之下,也沾了一些“运气",运势走好。今天,成了“有名”的小镇。
其实,改造过的古镇,还是脱不了一点浮躁的想法,都因为一些功利因素,而失却了古镇曾经的朴实,村庄味少了,农事文明的遗留,不再粗犷,并且,除了几棵榕树、一座石桥、一条江水没法改变而外,似乎都经历了一些文化变故。一些人,为了改造古镇,有过太多痛苦的思考,刻意地取舍和选择,总想给古镇添加一些"著名之处,把自己的一厢情愿,主观地浸透在古镇文化之中。我们说,文化存在于随意之间,文化经典于平实之处,文化特殊于形成之时。故弄之下,玄虚之后,初始的文化特点,会渐渐阑珊起来,式微于强求与奢望。这些添油加醋的行为,不是古镇文化的原始底色,在匆忙之间,在潮流之下,打弄几番,毕竟缺乏古镇的文化之根,也缺失自然形成的基本要求。这种起始于江南古镇的文化风气,染习了太多矫柔、粉饰精神,与古镇形成的自然法则,很难融为一体。何况,其间抄袭、嫁接的成份太多,雷同化、模板化、格式化情绪严重,请看看川西的古镇,是不是都有似曾相识的感觉?是不是却把共同特点当成了古镇文化的"主流“?个性失落,禀性远离。古镇个体生命殒落于人为的急迫之间,古镇晨暮之间自身风情夭亡于一些人的胡思乱想之中。
古镇,它形成于江边的村落聚居,形成于生活的方便之时,形成于货物交换的需要,与生活有关,与集市有关,与物产有关,与江水有关。成镇久远,短暂设过官府,曾经佛教盛行,到了清代较为繁荣,再到民国时,草纸码头繁忙,水路百船络驿,商埠气象明显,集市繁忙。小巷里木板门竖开竖关,石板路清脆留声,木格窗朝启暮合,叫卖声右转右拐,踏水桥亲切感倍增,土巴巴的小镇就这样朴朴实实地存在着,有桔子味、草莓味、粽子味,像一位从未修饰的村姑,野是野了点,但其间的文化也很朴素,很乡村,是唐诗宋词一直在书写的意境,是中国文化最平实的底本。多少年来,这种沾满村落聚居特征的小镇文化,各自抒写着自己的性格。然而,事如今,却经历了一些加工,打了一些粉,施了一些腮红,画了眉毛,添了纹眼,涂了唇膏,妖艳于人世间,像一位西装下穿了草鞋的男人,让人看不懂因由,亲近感失却了,真实感不见了,古镇成了小城。
这应算是一种文化的浮躁,也是对一种文化的撕扯,野蛮而庸俗。深层一点说,是对□□古镇文化的庸俗化理解,或者说,对□囗古镇文化的认识,除了肤浅还是肤浅,缺乏于古镇文化的刨根问底。如果说,不去开一条沟,不去弄囗囗码头,不去与都江堰比古,不去□囗落雁,不去抹灰涂色,一切遵循自然,缝补一点乱处,修缮一点坏处,烣复一点旧迹,或许古镇的魅力,才更加独道,平淡处见其风骨,自然得其古朴,或许,如此才更好,□□古镇才算最美。有人说,人的生命是养的,不是滋补的。这话,自然是真理的成份多些。古镇的生存大概也是如此。有人又说,打扮过的古镇,它的热闹区间在10年左右,退潮之后,往往清冷,人们遗忘了,零星的游客走过街头,也生不了敬意,少有留恋。而事实的确有些如此。这其间的深意值得深思。事实上,文化的事,应该交给文化人去思考。一个人的视野是有限的,不在真正的文化人之列,于文化难免鱼鲁相混,何况白水鱼浮面上,大鲁沉底处。文化人靠的是文化成果在支撑着。因为谈文化,尤其是谈历史文化,谁都能说上一两点,但是否是触及了文化的内在走向?或者云精髓,或者云真谛,那便另当其论了。说不到实处,也许就成了误导。当下,有一股文化风气,是移花接木,也有用粘连术的,也有用假想法子的,总想扩大文化的自然张力,以期为我所用,把镊币当成铜板,在废墟里寻热闹,这是令人唏嘘之事。毕竟,文化这种特殊的形态,有太多的排他性。如果弄不好,就会破碎,散落一地。因为,它实在是粉饰不来的,它的根须早已深入进那里的风俗、习惯和历史的审美之中。这就是古镇以及古镇之外的一点逻揖,不知是否也算一点文化逻辑?
                                                   2020,8,1于临邛土园村

打赏

微信扫一扫,转发朋友圈

已有 0 人转发至微信朋友圈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高级模式 自动排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复制链接 微信分享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关闭